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甘泉与白沙

封面

作者:刘兴邦著

页数:117页

出版社:广州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622581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八章, 其主要内容包括: 拜师江门 受学白沙 ; 传承衣钵 弘扬心学 ; 学贵自得 体认天理 ; 自然为宗 涵养致知 ; 以德治国 民为邦本 ; 立诚为始 明善为功 ; 二业合一 学贵知疑等。

作者简介

  刘兴邦,湖南常宁人,1948年生。五邑大学教授。曾任五邑大学社会科学与艺术部主任,日本东京大学访问学者,中山大学哲学系中国哲学史专业硕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广东省岭南心学研究会常务副会长,江门市陈白沙思想研究会常务副会长。研究领域为中国哲学与岭南传统文化。出版《陈白沙心学价值审视》《岭南心学传人——湛若水》《白沙心学》《五邑文化源流》(合著)、《道家思想史纲》(参著)、《甘泉与白沙》等著作多部。在《中国哲学史研究》《孔子研究》《伦理学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160余篇。

目录

第一章 拜师江门受学白沙
一、广州举人
二、白沙门人

第二章 传承衣钵弘扬心学
一、钓台衣钵
二、心学传人

第三章 学贵自得体认天理
一、自得之学
二、自得于理

第四章 自然为宗涵养致知
一、学宗自然
二、勿忘勿助

第五章 以德治国 民为邦本
一、礼法合治
二、君民相须

第六章 立诚为始明善为功
一、诚即初心
二、存理去欲

第七章 二业合一学贵知疑
一、德业举业
二、疑思合一

第八章 创造转化创新发展
一、转化理学
二、发展心学

节选

  《甘泉与白沙/心学大师湛若水丛书》:  二、心学传人  湛甘泉接过江门钓台衣钵,正式成为白沙心学传人的第二年(1500年),陈白沙在江门去世。陈白沙去世时,正好是湛甘泉跟随陈白沙学习的第六个年头。陈白沙是明代著名的教育家。陈白沙秉承“有教无类”的原则,他广招学生,一生教授的学生有100多人。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为陈白沙立《白沙学案》。《明儒学案·白沙学案》中收入陈白沙的弟子有11人。黄宗羲还给陈白沙的衣钵传人湛甘泉立《甘泉学案》。这样,黄宗羲在《明儒学案》中为陈白沙弟子立学案的人共有12人。陈白沙最有代表性的学生李承箕、张诩、贺钦、林光、李子长都列入《白沙学案》中。陈白沙的这些学生中,有的学生从学陈白沙时间早,跟随陈白沙学习的时间也最长,如林光。有的学生深得陈白沙的喜爱,且在陈白沙去世之前就已考取进士,取得功名,如张诩。陈白沙为什么没有将衣钵传授给那些从学时间早、从学时间长的学生,而将衣钵传给从学时间较晚,跟随他学习时间也不长的湛甘泉呢?这除了陈白沙慧眼识英雄之外,也与陈白沙其他学生的人生经历和学术思想有关。  林光是陈白沙早期招收的弟子之一。林光(1439-1519年),广东东莞人。他从小就立志于圣人之学,发奋读书,由于家庭贫困,晚上读书没有灯油,常常依靠家中舂米的灯光进行学习,经常学习到半夜三更。林光的父亲林竹山,告诫林光不要过于苦读,以免伤害身体。林光却坚持不懈,他17岁以优异成绩考中秀才。林光早年对理学家吴澄情有独钟,他曾研读吴澄的著作,并大有收获。于是,林光在家附近的树边,搭建了一个草房,取名“得趣亭”,日夜读书其中。林光27岁考中举人,31岁时到京城参加会试,在会试时结识了陈白沙。当时陈白沙也在京城参加会试。在与陈白沙的交谈之中,林光受到陈白沙的影响非常大。同时,他们的思想观点有很多相同之处。与陈白沙的相识,改变了林光的学术方向,林光认识到世间除了科举考试之外,还有更为重要的学问,并为此而发出感叹:“豪杰之学岂止于举子之习?是必有可大可久者。”可大可久之学即如何做人的学问。这次科举考试,林光与陈白沙都落榜了,但却成了林光拜师陈白沙的契机。会试落榜后,林光与陈白沙同船返回广东。第二年,32岁的林光到江门拜43岁的陈白沙为老师,正式成为陈白沙的学生。林光为成为陈白沙的学生而感到高兴和自豪,并说“吾获所师矣”,他找到了自己心目中所期望的老师。林光拜师陈白沙之后,回到了东莞,在家乡榄山建立书室,潜心学习,随时向陈白沙请教,师生之间研讨学问二十多年,林光成了陈白沙最早的得意学生。  在林光读书学习、拜师求学的过程中,林光的父亲林竹山起到了重要的作用,并对林光的为学与为人产生了重要的影响。林竹山性格刚强果断,为人开朗,做事严谨,对任何事物都会问个所以然。同时,他又不计较,对任何事物都采取超然的态度。但对于林光的培养教育,林竹山却一点也不马虎,一刻也不放松。“凡百可百不可者,日益觑破。惟以教子为念。”对于林光的学习教育,林竹山从林光小时就抓起。林光小时,林竹山手抄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作为教育林光的教材。他对林光说,你要牢记范仲淹小时候的故事。男人要自立,就应该向范仲淹一样。后来,林竹山得到范仲淹的著作,并要求林光好好学习。他对林光说,我为你找到了一位好老师,不要错过了向范仲淹学习的机会。“吾为汝得师,毋忽。”林光上学后,林竹山除了满足林光的日常生活需要外,就是为林光买书,并且不讲价钱。“光久在诸生,伏腊资给,百须无所累,经史百子置买不论钱。”在外面看到被人人称赞的好文章时,林竹山必亲自抄录下来,有人问他为什么抄录,他回答说,我担心我儿林光没有看到这些好文章。“于外及见时之人笔作有誉于人人者,必乎录不舍。人有故,日:‘吾恐吾儿所未也。一’林光少时读书十分刻苦、用功,有时到半夜三更还不休息。林竹山十分爱护林光的身体,认为刻苦用功学习是好事,但必须爱护自己的身体。如果每天都苦读到半夜三更,会损害人的身体健康,应该改变这种习惯。林竹山对林光的学习、生活、健康可谓关怀备至。林光虽然从小成绩优秀,但科举考试并不顺利,31岁时科举考试落第,并拜同样科举考试落第的陈白沙为老师。林竹山没有因为林光的科举考试失败,就放弃对儿子的教育、培养。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甘泉与白沙》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942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