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封面

作者:朱振武著

页数:270页

出版社:学林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861284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作者从对创作主体的研究出发,企图发掘出《聊斋》创作发生的一些深层原因及其取得了不起的成功的一些奥妙,力求在前人说尽说透的地方不说,在未尽未透的地方少说,在未曾涉猎的地方多说,以期达到最程度地接近作者及其文本,并在中国小说史上给以定位。
作者认为,从社会心理学和文艺心理学出发,基于《聊斋志异》作者的心灵流变,仅从一般论者强调的《聊斋》“抒愤”的创作动机来解释其创作发生的原因是不够的。由于《聊斋》作品数量之大,创作时间之长,作者蒲松龄的创作心理呈现出十分复杂的特征。一是由于身份地位、个性爱好以及受“文学传统”的影响等原因,《聊斋》创作心理中有着明显的自娱、娱人的因素;二是由于试辄不售、怀才不遇而又眼见陋劣幸进、公道不彰等原因,作者常处于苦闷和不平的心理状态下;而由于其他一些更深层的原因,作者的创作心理中还有一些潜隐难言的东西,包括情与性的潜在心理。只有认识并把握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才可能更好地从创作主体上去认识《聊斋》的创作。
作者认同这样一种观点,即《聊斋》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作者“熔雅文学与俗文学于一炉”。蒲松龄的小说不仅继承和发扬了“文人小说”创作的一些传统,更重要的是从“市人小说”创作中吸取了营养,从而成为全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光辉总结”。《聊斋》创作“雅俗结合”,多方面汲取文人小说和市人小说的艺术精神和艺术手段。在取材上,蒲松龄不仅对文人小说的传统题材进行了拓展翻新,还吸收了大量市人小说和民间文学的题材内容,从而极大地扩展了《聊斋》的容量。
在创作手法上,《聊斋》一方面继承文人小说的许多表现方法,如在创作中注意营造意境,使之为塑造人物服务;另一方面,又学习市人小说,不光吸取了市人小说在细节描写以及人物性格刻画等方面的经验,还从市人小说中学习了许多结构小说的新方法和小说叙述的技巧。
正因为蒲松龄在《聊斋》创作中将这些分别来自“雅文学”与“俗文学”的内容和方法熔铸于一个统一的艺术之中,才使他的小说产生了一种新鲜活泼的美学新气象,并最限度地满足了多种层次读者的审美需要,从而使《聊斋》登上包括白话短篇小说在内的全部中国古代短篇小说的最。

作者简介

上海师范大学人文与传播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国家重点学科比较文学与世界文学学科带头人,主要从事外国文学、文学翻译和比较文学与文学方面的教学和研究。出版专著15种,发表论文200多篇,发表时评100多篇;译著30多种,编著50多种。主持译介的《达•芬奇密码》《天使与魔鬼》《骗局》《数字城堡》《失落的秘符》等丹•布朗系列文化悬疑小说及相关研究书籍在国内引起轰动。

本书特色

作者认为,仅从一般论者强调的“抒愤”来解释《聊斋志异》创作发生的原因是很不够的,蒲松龄的创作心理既存在着自娱、娱人的因素,也有着苦闷和不平的心态,同时还潜藏着情与性的复杂心理;《聊斋志异》的创作取得巨大成功的重要原因是作者的移俗入雅,雅俗同体;《聊斋志异》这些独特的艺术表征和文化蕴涵一百多年来吸引着国外汉学家的广泛关注,而揭示其在英语世界得到接受和传播的深层原因、其译介策略和理念及其对我国文化走出去的借鉴和启示意义正是本书的又一论旨。

目录

序言 “聊斋先生”及其《聊斋志异》

上篇
第一章 《聊斋志异》创作的心理机制
第一节 自娱娱人的心理
第二节 苦闷不平的心理
第三节 潜隐难言的心理

第二章 《聊斋志异》创作的隐性题材
第一节 文人小说题材的继承
第二节 市人小说题材的吸收
第三节 民间文学题材的采集

第三章 《聊斋志异》创作的美学范式
第一节 文人小说写作手法的发展
第二节 市人小说写作手法的借鉴
第三节 结构小说新手法的创造
结语

下篇
第四章 中国《聊斋志异》比较研究
第一节 新时期文论主导下的比较研究
第二节 平行研究与影响研究并举
第三节 日趋多元化的比较研究

第五章 《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传播之旅
第一节 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百年传播
第二节 聊斋志异在英语世界的译介回眸
第三节 聊斋志异翟里斯英译本的误读与接受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附录:本书作者发表的其他相关研究论文
一、从《聊斋志异》看蒲松龄对科举制度的认识
二、《聊斋志异》的创作心理论略
三、中国通俗小说批评的四次勃兴
四、从明代中叶到清代中叶中国通俗小说批评的美学特色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聊斋志异》的创作发生及其在英语世界的传播》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9415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