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姜正成
页数:248页
出版社:郑州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454244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要内容包括: 英雄出身将门家庭、童年受到良好熏陶、年少继承父亲的遗训、严嵩专权误国、青年时代满怀抱负、倭寇为患, 委以重任、初次显示治军才能等。
本书特色
国难当头贼逞强,英雄豪迈赴疆场,横刀立马杀倭寇,天道相助不可挡。 通过阅读《抗倭名将:戚继光/安邦武将系列》,我们可以学习戚继光积极进取、独立创新的精神;感受他渴望变革、勇于突破、善于发现机会的品质。 相信每一位有志于走向成功的人都会受到启发。
目录
英雄出身将门家庭
童年受到良好熏陶
年少继承父亲的遗训
严嵩专权误国
第二章 倭寇为患,青年将领露头角
青年时代满怀抱负
倭寇为患,委以重任
初次显示治军才能
第三章 调任浙江,战场上展示才华
提出抗倭独特见解
战斗中建立友谊
毅然提出练兵计划
科学方法训练士兵
岑港奋力抗倭寇
二御温州
解桃渚之围
浙东前线显威名
编制戚家军
整顿戚家军
养兵千日,用兵一时
第四章 再援福建,戚家军威震敌胆
福建第一大捷
“戚老虎”名震四方
林墩之捷
平海卫大战告捷
以寡敌众开先河
实现倭患平定的愿望
第五章 接受北调,为国家鞠躬尽瘁
翻开人生新篇章
上书论新战术
修长城,练边兵
一次成功的阅兵
屡克北虏又立奇功
第六章 英雄的晚年生活
第七章 留给后人的财富
《纪效新书》
《练兵实纪》——笼天地于纸上,挫万物于毫端
《止止堂集》——因事抒思,搦管成章
《戚少保奏议》
第八章 建军思想,创新实用
练将
练兵
改善武器装备
治军诸因素的关系
广泛的影响
附录:戚继光生平大事年表
节选
《抗倭名将:戚继光/安邦武将系列》: 英雄出身将门家庭 戚继光的故乡,是历史上出过无数英雄豪杰的山东。在山东济宁东南六十里,运河和泗水交汇的地方,有个美丽的村庄叫鲁桥镇。村东有户姓戚的人家,嘉靖七年(1528年)农历十月初一这天,戚家大院里非常热闹,进进出出的人脸上都洋溢着喜气,原来这天凌晨,家里添了个男孩,这孩子就是戚继光,这天院子里人很多,贺喜的亲朋好友纷纷走向一个老人,祝贺他老来得子。老人叫戚景通,他就是戚继光的父亲,五十六岁时才有了儿子,老人自然非常高兴。 由于当时天刚刚亮,东方光华耀眼,于是戚景通就给他取名继光,希望他能继承祖业,光裕后人。 戚继光的祖先原本住在山东的东牟县(今莱芜市)。元朝末年,戚继光的六世祖戚详,曾一度迁居到濠州定远县昌义乡。这时,各地的农民起义正在如火如荼地发展着,濠州是定远人郭子兴领导的起义军的根据地。戚详毅然地参加了这支起义军,当上了一个统率十名士兵的小头目,随着郭子兴的部将朱元璋在反抗元朝统治者的斗争中转战各地。后来,在朱元璋建立明政权之初,戚详仍旧留在军队里,为新国家的统一而东征西讨。他从军近三十年,最后跟随大将傅友德攻打云南,在一次战斗中阵亡了。明政府追念他在开国时的功劳,授他的儿子戚斌为明威将军,世袭登州卫(今山东蓬莱市)指挥佥事。从此,戚家又搬回了山东,并且在那里定居下来。 戚斌是一位能干的将领,到任后即操练军队,维修城墙,他的勤勉练达受到同僚们的广泛好评。戚斌的儿子戚珪承袭了登州卫指挥佥事职务。戚珪不仅精通武艺,而且“倜傥有侠节,能文章,诗赋骈丽有唐风”。为了教育后代,他还著有《家训》。他曾于宣德八年(1433年)上言备倭事。戚珪的儿子叫戚谏,年轻时就力大过人,据说他曾经和猛虎搏斗过,为乡人称道。戚谏有两个儿子,长子戚宣无嗣,次子戚宁生一子后早逝。戚宁生子戚景通,景通就是戚继光的父亲。 戚宁死时,戚景通只有六岁,母亲阎氏二十四岁守寡,独自抚育幼儿,生活艰苦,于是将景通过继与戚宣为嗣。戚景通在艰难的环境中长大成人。 戚宣死后,景通便承袭了伯父的职位,做了登州卫指挥佥事。 从明朝初年起,倭寇就不断侵扰山东沿海州县,所以登州卫成了当时的海防前哨。明朝政府很重视这个地方,在这里设有七个所,大小将领自指挥到百户一百二十多人,兵额有三千二百多名。戚家自明太祖洪武中叶戚斌任登州卫指挥佥事,一直到戚景通担任这个职务,长期防守在这个重要地方,前后共历五世,近一百四十年。 戚景通自承袭登州卫指挥佥事后,就表现出了自己优异的军事才能,曾被提升为都指挥,负责山东沿海备倭军事。后又调充大宁(今河北保定市)都指挥使等职。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