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旅游学

封面

作者:谢春山

页数:215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82441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旅游学》以旅游本体的研究为核心,按照由内到外的逻辑顺序,依次分析探讨旅游的主体观、客体观、条件观、时间观、区域观,最后从实践操作的层面探讨旅游的效应观、产业观和发展观,有其内在的逻辑性。既有核心,又有外围;既有本体,又有外在的环境、效应等,体现了严谨的逻辑关系。作者认为旅游学研究必须坚持严谨、科学、规范、深入的原则,采用多视角多层次的研究方法,在深入理解和把握旅游本质内涵的基础上,既要研究旅游的本体,也要研究旅游的客体;既要研究旅游的区域特征,又要研究旅游的历史和未来;既要研究旅游活动的功能与效应,也要研究旅游产业的结构布局与发展对策。

目录

第一章 导论

第一节 旅游学的产生和发展

一、国外旅游研究的历程

二、国内旅游研究的历程

第二节 旅游学的研究对象与内容

一、旅游学研究对象与内容诸观点述评

二、旅游学研究对象的重新认识

三、旅游学的研究内容

第三节 旅游学的学科性质

一、国外研究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二、国内研究对旅游学学科性质的认识

三、旅游学的学科性质辨析

第四节 旅游学的研究方法与研究意义

一、旅游学的研究方法

二、旅游学的研究意义

第二章 旅游的本体观

第一节 旅游的定义

一、旅游的早期释义

二、“旅游”诸定义述评

三、旅游的定义及内涵

第二节 旅游的本质

一、旅游本质研究述评

二、旅游本质的辨析

第三节 旅游的特征

一、旅游特征研究述评

二、旅游特征研究的基本原则

三、旅游的主要特征

第四节 旅游的分类

一、观光旅游

二、度假旅游

三、文化旅游

四、宗教旅游

五、商务旅游

六、购物旅游

七、乡村旅游

八、工业旅游

九、探险旅游

第三章 旅游的主体观

第一节 旅游者的定义与分类

一、旅游者的定义

二、旅游者的分类

第二节 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与特征

一、启动阶段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与特征

二、旅行阶段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与特征

三、游览阶段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与特征

四、结束阶段旅游者的心理需要与特征

第三节 旅游者的行为表现与特征

一、旅游者的旅游决策行为与特征

二、旅游者的空间运行行为与特征

三、旅游者的异地失范行为与特征

第四章 旅游的客体观

第一节 旅游资源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一、旅游资源的定义

二、旅游资源的特征

三、旅游资源的分类

第二节 旅游产品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一、旅游产品的定义

二、旅游产品的特征

三、旅游产品的分类

第三节 旅游线路的定义、特征与分类

一、旅游线路的定义

二、旅游线路的特征

三、旅游线路的分类

第五章 旅游的条件观

第一节 影响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宏观客观条件

一、政治条件

二、经济条件

三、社会条件

第二节 影响旅游产生和发展的微观客观条件

一、可自由支配收入水平

二、足够的闲暇时间

三、身体健康状况

四、家庭生命周期

第三节 影响旅游产生和发展的主观条件

一、旅游动机的概念

二、旅游动机与需要

三、旅游动机的类型

四、影响旅游动机的因素

第六章 旅游的历史观

第一节 古代旅行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旅游的起源与产生

二、国外的古代旅行

三、中国的古代旅行

四、古代旅行的特点

第二节 近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国外的近代旅游

二、中国的近代旅游

三、近代旅游的特点

第三节 现代旅游的发展历程及特点

一、国外的现代旅游

二、中国的现代旅游

三、现代旅游的特点

第七章 旅游的区域观

第一节国际旅游的发展现状及特征

一、国际旅游的概念与分类

二、国际旅游的发展历程

三、国际旅游的发展特征

第二节 中国旅游的发展及特征

一、入境旅游的发展与特征

二、出境旅游的发展与特征

三、国内旅游的发展与特征

第三节中国旅游区域的差异与整合

一、旅游区域的概念与分类

二、中国旅游区域的差异

三、中国旅游区域的整合

第八章 旅游的效应观

第一节 旅游的经济效应

一、旅游对经济的积极效应

二、旅游对经济的消极效应

第二节 旅游的社会效应

一、旅游对社会的积极效应

二、旅游对社会的消极效应

三、正确认识旅游的社会影响

第三节 旅游的环境效应

一、旅游对环境的积极效应

二、旅游对环境的消极效应

第四节 旅游的空间效应

一、旅游的空间效应概述

二、旅游空间效应的影响因素

三、旅游空间效应的表现

四、旅游空间效应的调控对策

第九章 旅游的产业观

第一节 旅游产业的内涵与特点

一、旅游产业的内涵

二、旅游产业的特点

第二节 旅游产业的结构与功能

一、旅游产业的结构

二、旅游产业的功能

第三节 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与发展对策

一、旅游产业的空间布局

二、旅游产业的发展对策

第十章 旅游的发展观

第一节 旅游发展的影响因素

一、自然环境因素

二、经济发展水平

三、社会文化因素

四、政治因素

五、科学技术因素

第二节 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一、可持续发展的提出、内涵与基本原则

二、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内涵与要求

第三节 旅游的发展趋势

一、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

二、中国旅游的发展趋势

节选

一、旅游学研究对象与内容诸观点述评  旅游研究实际上是一个主客双方交相互动的动态过程。如果将研究者视为研究主体,那么其所研究的对象自然就是研究客体。因此,研究对象实际上是相对于研究主体的一个概念,是任何一门学科都必须明确的首要问题。虽然国内外学者对旅游学的研究对象问题进行了卓有成就的研究和探讨,但由于受旅游现象的复杂性与多变性等因素的影响,目前人们对旅游学研究对象的认识方面呈现出多种不同的观点,主要以要素说、系统说、关系一现象说以及矛盾说等为代表。为科学认识和把握旅游学的研究对象,有必要对上述诸说加以分析评述。  1.要素说  要素说目前比较流行的观点主要有“三要素”说和“六要素”说两种。  1980年,何礼荪先生率先提出旅游的三要素:饭店、交通和服务。这一概括,对我国当时旅游业的兴起有重要的现实指导作用。后来,不同的学者基于不同的视角,对于“三要素”的看法也不尽相同。其中最流行的是“三体说”,即认为三要素指旅游主体、旅游客体与旅游介体(媒体)。如王德刚(1998),李肇荣、曹华盛(2006),王兆明等(2007)认为,旅游学是以旅游的三要素(旅游主体、旅游客体、旅游媒介)为核心,研究旅游活动和旅游北的发展规律的学科。“三体说”将旅游看作一种综合现象来研究,有助于对旅游学研究对象探讨的深入和视野的拓宽。“三体说”的不足在于将旅游主体、客体和媒体定义为旅游学研究对象的核心,太过于一般化,没有体现旅游现象的特殊性。毕竟,任何人类活动都与主体、客体和媒体有关系,而不仅仅是旅游活动。同时,“三体说”将本不与旅游者和旅游资源同时产生的旅游业(旅游媒体)与之等量齐观,共同视为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显然存在一定问题。  “六要素”最初是由孙尚清在其主持出版的《中国旅游经济发展战略报告》中明确指出的,就是指旅游者的“食、住、行、游、购、娱”六类行为,并以此来概括旅游的主要特征,指代旅游学的研究对象。“六要素”既反映出旅游者需求与消费的基本结构,又刻画出旅游业与旅游供给的主体结构,简单通俗,概括性强,符合人们对旅游现象的表面感知,深受人们欢迎,至今仍有一定的影响。但是,“六要素”说是建立在“旅游是一种经济活动”这一命题之上的简单阐述,用系统的观点来分析,存在明显不足。它将旅游学的研究对象规定为旅游经济活动,体现了人们对旅游学的研究仍停留在初级或表面的认识层面。该观点因缺乏层次与核心,没有主次之分,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有许多弊端。它使人们的认识停留在旅游现象的表面上,关注的是旅游活动中的物质构成,理解的是旅游构成要素的性质及其关系,而忽略了表面背后将这些要素有机联系在一起的旅游活动的内在矛盾。以这种方式来探讨旅游学科的研究对象,反映出旅游学科还不够成熟。  近年来,也有人对于旅游的“六要素”进行了重新审视。魏小安等(2003)提出“文、讯、境、科、制、合”的旅游目的地发展要素和环境保障要素。王昆欣(2005)从马斯洛需求层次、科学发展观和旅游发展史三个角度进行考察,认为“行、吃、住、游、娱、购”是旅游活动萌芽期的旅游活动,就此提出旅游活动发展期的“新六要素”,即资源、环境、文化、科技、余暇、金钱。新六要素论的提出体现了旅游活动内容的变化,这和“六要素”的形成和发展是一脉相承的。但就其内容而言,“新六要素”还是不能够很好地描述和概括主体的需求与介体的活动。虽然旅游活动需要资源、环境、文化、科技等要素,但即使“有闲有钱”,旅游者若没有旅游动机和欲望,那么旅游也不会发生。还有的学者从更高层面上概括了旅游活动的基本要素,如陈兴中、郑柳青(2007)认为旅游的“新六要素”应该为:旅游资源、生态环境、经济基础、文化底蕴、文明状况、员工素质。虽然这种说法概括性更强,体现了旅游活动的本质,但是很显然,上述“新六要素”称之为旅游企业(客体)的活动要素未尝不可,但称之为旅游活动的要素则显得牵强。旅游的主体是人(旅游者)而不是物(旅游企业、旅游产品或旅游产业),如果旅游活动的“要素论”不是从主体的角度而是从客体的角度来定义和界定所谓的要素,那么该要素只能被认为是发展旅游业的要素,或者是促进旅游业更好地发展的条件。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旅游学》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8612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