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闫永彬/陈文霞/任献青 编
页数:323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921502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内容丰富、资料翔实,全书共分三篇,涉及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西医发展概况,涵盖新生儿、小儿呼吸及传染性疾病等几乎全部常见儿科感染性疾病。 值得一提的是,《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详细介绍了儿科感染相关的14种综合征,中医内容丰富,贴近临床,其西医诊断与治疗符合新诊疗指南或共识,对儿科疑难危重疾病的诊断和治疗有较大的参考价值。 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方面的专著寥寥,相信《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能成为小儿感染性疾病科医生临床、教学及科研工作中的一部重要参考书、广大基层医务工作者的良师益友、患儿家长育儿第一之书。
作者简介
闫永彬,儿科博士,主任医师,教授,研究生导师,呼吸感染专业及消化病专业。先后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山东中医药大学。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青年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河南省中医药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委员。擅长儿童呼吸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与管理,尤其对肺炎、不明原因发热疾病鉴别诊断及抗生素合理应用等经验丰富。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1项,河南省科技厅科技攻关项目等课题6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20余篇,主编论著3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2部。 陈文霞,儿科博士,副主任医师,副教授,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兼任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暨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擅长儿童、新生儿重症及呼吸感染性疾病诊断、治疗与管理,尤其对闭塞性细支气管炎、间质性肺炎、哮喘及儿童和新生儿重症等具有丰富的临床经验。主持河南省中医药管理局课题1项,参加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及地厅级课题等7项,在国家核心期刊上发表论文10余篇,主编论著2部,参编国家规划教材1部。 任献青,儿科博士后,教授,主任医师,研究生导师。先后毕业于河南中医药大学、北京中医药大学、天津中医药大学。兼任中国民族医药学会儿科分会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高等教育学会儿科分会副秘书长,中华中医药学会外治分会委员,中华中医药学会量效专业委员会委员,河南省中医、中西医结合学会儿科专业委员会秘书长。擅长中西医结合治疗肾脏疾病,如过敏性紫癜、紫癜性肾炎、血尿、蛋白尿、肾病综合征、肾小球肾炎、矮小症及中医药治疗小儿咳嗽、食积、发热、厌食、哮喘、反复呼吸道感染、遗尿等儿科常见病。
目录
第一章 小儿感染性疾病概论
第二章 中医对小儿感染性疾病的认识
第三章 小儿感染性疾病常见的症状和体征
第一节 发热
第二节 皮疹
第三节 肝脾大
第四节 淋巴结肿大
第二篇 小儿感染性疾病各论
第四章 新生儿感染性疾病
第一节 新生儿肺炎
第二节 新生儿腹泻
第三节 新生儿脑炎
第四节 新生儿败血症
第五节 新生儿坏死性小肠结肠炎
第六节 新生儿衣原体感染
第七节 新生儿TORCH感染
第五章 呼吸系统感染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第二节 乳蛾(扁桃体炎)
第三节 急性喉炎
第四节 肺炎喘嗽
第五节 毛细支气管炎
第六节 腺病毒肺炎
第七节 肺炎链球菌肺炎
第八节 金黄色葡萄球菌肺炎
第九节 真菌性肺炎
一、肺念珠菌病
二、肺隐球菌病
三、肺曲霉病
第十节 非典型病原菌肺炎
一、支原体肺炎
二、肺炎衣原体肺炎
第六章 消化系统感染
第一节 疱疹性咽峡炎
第二节 细菌感染性腹泻
第三节 轮状病毒性肠炎
第四节 细菌性痢疾
第五节 幽门螺杆菌相关性胃炎
第六节 空肠弯曲菌肠炎
第七节 细菌性食物中毒
第八节 婴儿巨细胞病毒肝炎
第七章 神经系统感染
第一节 急性脊髓炎
第二节 病毒性脑炎
第三节 化脓性脑膜炎
第四节 流行性脑脊髓膜炎
第五节 流行性乙型脑炎
第六节 新型隐球菌脑膜炎
第七节 结核性脑膜炎
第八章 泌尿系统感染
第九章 常见呼吸系统传染性疾病
第一节 幼儿急疹
第二节 风疹
第三节 麻疹
第四节 水痘
第五节 手足口病
第六节 猩红热
第七节 百日咳
第八节 流行性腮腺炎
第九节 小儿结核病
原发性肺结核
第十章 寄生虫感染
第一节 蛔虫病
第二节 钩虫病
第三节 蛲虫病
第四节 幼虫移行症
第五节 绦虫病
第十一章 感染相关疾病及综合征
第一节 全身炎症反应综合征、脓毒症、脓毒性休克及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
第二节 皮肤黏膜淋巴结综合征
第三节 弥散性血管内凝血
第四节 急性传染性淋巴细胞增多症
第五节 传染性单核细胞增多症
第六节 噬血综合征
第七节 Reye综合征
第八节 类百日咳综合征
第九节 亚急性坏死性淋巴结炎
第十节 结节性脂膜炎
第十一节 stevens-Johnson综合征
第十二节 sweet综合征
第十三节 幼年特发性关节炎
第三篇 小儿感染性疾病常用诊疗方法
第十二章 临床常用检查技术
第十三章 小儿感染性疾病的对症治疗
第十四章 感染相关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一节 抗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二节 抗病毒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三节 抗真菌药物的合理应用
第四节 儿科免疫调节剂应用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一 常见传染病的潜伏期、隔离期及检疫期
附录二 小儿计划免疫程序(表)
附录三 小儿常用药物剂量表
附录四 方剂索引
节选
《小儿感染性疾病中西医结合诊断与治疗》: 第五章 呼吸系统感染 第一节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临床常见的感染性疾病,简称“上感”,又称“伤风”或“感冒”,中医认为是外邪侵犯人体引起的一种常见的肺系疾病,以发热、鼻塞流涕、喷嚏、咳嗽为主要临床特征。本病包括了西医学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流行性感冒(流感),现代医学研究认为本病是由病毒或细菌在鼻腔、咽或喉部产生的急性炎症反应,80%以上由病毒引起,细菌感染可直接或继发于病毒感染之后。 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病,以气候骤变及冬春季节发病率较高,任何年龄小儿均可发病,多见于幼儿,因小儿脏腑娇嫩,脾常不足,神气怯弱,感邪之后,易出现夹痰、夹滞、夹惊的兼证。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在祖国医学归属于“外感热病”“外感发热”等范畴,是由外感六淫之邪侵袭,郁于卫表,营卫之气失和,肺卫功能失调而产生的临床病。 【西医病因病理】 急性上呼吸道感染是指喉部以上,上部呼吸道的鼻和咽部的急性感染。亦常用“急性鼻咽炎”“急性扁桃体炎”等名词诊断,统称为上呼吸道感染。急性上呼吸道感染以病毒感染为主,可占原发感染的80%以上,支原体和细菌较少见。病毒感染后,上呼吸道黏膜失去抵抗力,细菌可乘虚而入,并发混合感染,早期仅有上呼吸道黏膜下水肿,主要是血管扩张和单核细胞浸润,以后转成中性粒细胞浸润。上皮细胞受损后剥脱,到恢复期重新增生修复至痊愈。本病常见病毒包括鼻病毒,冠状病毒,微小病毒,流感病毒(甲、乙、丙血清型),副流感病毒,呼吸道合胞病毒,腺病毒等。上呼吸道的继发性细菌感染大多属于B族溶血性链球菌A组、肺炎链球菌、嗜血流感杆菌及葡萄球菌,其中链球菌往往引起原发性咽炎。卡他奈瑟球菌,是鼻咽部常见菌群之一,有时在呼吸道可发展为致病菌感染,且有增多趋势,次于肺炎链球菌和流感杆菌感染。 【中医病因病机】 小儿感冒发生的原因,以感受六淫之邪为主,常夹寒、热、暑、湿、燥邪等,亦有感受时邪疫毒所致。早在《素问·至真要大论》中就提出“夫百病之生也,皆生于风寒暑湿燥火”。小儿正气不足,机体抵抗力低下时,易发生本病,如《幼科释谜·感冒》所说的“感冒之原,由卫气虚,元府不闭,腠理常疏,虚邪贼风,卫阳受掳”,说明小儿卫气不足是小儿感冒的重要原因。 感冒的病变部位主要在肺,可累及肝脾。病机关键为肺卫失宣。 本病辨证,以八纲辨证为纲,重在辨风寒、风热、暑湿、表里、虚实;其次辨四时感冒与时行感冒;再次辨兼夹证的有无。 1.风寒感冒风寒之邪,由口鼻或皮毛而入,束于肌表,郁于腠理,使肌肤闭郁,卫阳不得宣发,导致恶寒发热、无汗;寒邪束肺,肺气失宣,气道不利,则致鼻塞、流涕、咳嗽,寒邪郁于太阳经,气血凝滞不通,则致头痛、身痛、四肢痛等症。 2.风热感冒风热外袭,邪犯卫表,腠理失宣,则致发热重,恶风,微有汗出;热为阳邪,风热上扰,则头痛;热邪犯肺,肺气失宣,则致鼻塞、流涕、咳嗽;风热上乘咽喉,则致咽喉肿痛。小儿发病后易于化热,寒易化热,或表寒未解,已入里化热,也可形成寒热夹杂之证。 3.感受暑湿夏令暑热,长夏多湿,暑为阳邪,暑多夹湿,暑湿之邪束表困脾,而致暑邪感冒。暑邪外袭,卫表失宣,则致发热、无汗;暑邪郁遏清阳不升,则致头晕、头痛;湿邪遏于肌表,则身重困倦;湿邪困于中焦,阻碍气机,脾胃升降失司,则致胸闷、食欲不振,恶心、纳差。 4.感受时邪外感时疫之邪,犯于肺胃二经。疫邪性烈,故起病急骤,传变迅速;邪犯肺卫,郁于肌表,则初起发热、恶寒、肌肉酸痛,疫火上熏,则目赤咽红;邪毒犯胃,胃气上逆,则恶心、呕吐。 5.虚证感冒虚证感冒是以反复发作,缠绵难愈为特点,由于小儿禀赋不足,先天性遗传,或后天养护失调,营养不良,存在基础疾病,长期激素及免疫抑制剂治疗,易出现气虚感冒、阴虚感冒。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