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中国河西走廊

封面

作者:胡杨 (作者), 王金 (摄影者)

页数:156

出版社: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0

ISBN:978780588774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河西走廊》徐徐打开,序言是那辽阔的血色的月光,既而广大的五彩缤纷的自然背景和深远多舛的历史背景随之展开。那些堆垒的月色在凝固,纯洁的部分是雪,阴暗的部分是血。生命和死亡纠结着,荒草和稼穑在四季的风中摇曳,飘落不同的果实。而那些那些雪,一直在飘荡着迷人的芳香,那些血在大地上隆起,成为历史的纪念碑。在中华民族的奋斗史上,它是一个尺度;在东方文明的不朽光焰中,它亦是醒目的标杆。这部大书的名字叫河西。

本书特色

《中国河西走廊》带你将看见那辽阔的血色的月光,既而广大的五彩缤纷的自然背景和深远多舛的历史背景随之展开。

目录

那辽阔的血色的月光/001

眺望河西/002

战争催生的文明/O1O

河西之战/010

西夏的河西/014

张议潮的寻根/016

成吉思汗占领河西走廊/017

石油解围酒泉城/018

马缔造的历史/020

疏勒流域的汉长城/030

壁画砖上的历史/036

坟茔,重现历史/036

记忆,一直在延伸/038

多彩的地下世界/039

魏晋气度/041

从砖壁画墓中看魏晋时期的饮食特点/042

迁移者的居所文明的胎盘:屯庄嬲

敦煌—通向中国的大门/048

过去的敦煌/051

绿洲的基座/053

悬泉/055

阳关,神秘的东方哨所/056

葡萄/060

寿昌城/062

马/063

记忆中的烽火台/064

河仓城/066

敦煌的清代粮仓/069

玉门关的悲凉/071

敦煌古城:残垣断壁的诉说/074

五墩/077

屯戍者的生活/079

桥湾/081

石包城/082

赤金堡/083

传说之城/084

苜蓿烽/086

六工城/087

锁阳城/088

骟马城/090

天下雄关——嘉峪关/091

长城第一墩/092

晨曦/094

长城的伟大与悲凉/096

嘉峪关下双井子/097

出关/098

嘉峪关:长城开始的地方/099

历史脉络中的嘉峪关/100

绿洲的守卫/104

岁月中沉淀的景致/105

嘉峪关外天鹅湖/106

黑山锁控:今朝的回味/107

嘉峪关下:沙与水的共舞/108

锈蚀中遮掩不住的光芒/110

中国长城第一馆:嘉峪关长城博

物馆/112

酒泉/115

杯满夜光/117

酒泉古城/120

僧寺晚钟/121

金塔/122

黑河访古/124

飞翔的鞍/128

胡马/129

汉简/130

为骆驼命名的城堡/131

山丹:旷野上的长城博物馆/133

焉支,焉支,草根下藏着匈奴/137

张掖寻梦/138

西来寺/140

张掖木塔/141

黑水国遗址/143

永远的努图特/144

凉州/147

雷台/150

大云寺钟/152

天梯山/154

乌鞘岭上的长城/156

节选

河西最显著的特征是祁连山,挺拔高峻的山脉实际上就是河西文明的天际线,从自然地理孵化为文化和文明的摇篮,加入了人类不屈不挠的奋斗精神,一千年之前,一千年之后,人们都禁不住一次次眺望它。

眺望河西

对于历史的回忆和眺望,思绪和目光的迷失,常常胶结于稠密的史书和流血的事件之中。因此,对河西的回望,我是从一座山开始,走人它的内部。这是一座绵延千里,横亘河西走廊东西的山峰,其主峰高出海平面6000米,峻极于天。这是一座震撼心灵的山峰,曾经纳入了一个剽悍民族至高的精神内容。从公元前3世纪前后到公元1世纪,得得马蹄踏响大漠南北近三百多年的匈奴,当他们辽阔的视野被一座山阻挡时,他们找见了自己精神的巢穴,顿足呼天,每每下马膜拜,从而诞生了“祁连”这个名字。后来,战争的得失中,他们心情激动地说出了这样一句响彻不衰的句子:“失我祁连,使我六畜不兴旺;失我祁连,使我嫁妇无颜色”。一座山的拥有,彻底地改变了一个民族的生存状态。我们还需要把祁连山放在特定的地理之中:东以黄河为带,西接新疆,北枕合黎,加上长城的补充,自成区域,外围是巴丹吉林沙漠、中亚的沙砾地、苍立高原的疏草……这样的地理中,雨量稀少,气候干燥,蒸发量是降雨量的数倍,显然不是可牧可宅的生存之地。然而,在它的南部,我们放置这样一座高大的群山,情形就不同,它组成一条长长的屏障,不仅减弱了蒙古高原风沙的威势,也遏止了北部巴丹吉林沙漠的南侵,加之西北——东南走向的群山正利于东南季风穿堂入室,高峻复杂的地形使遭到阻碍的水汽凝为雨雪沛然而降,神奇地点化了走廊干渴的荒漠。

我们更需要看清一座感官的山峰。你在乌鞘岭到古玉门关的一千多公里的征途中前行,它始终变换着各种姿态伴随着你,时而峻峭挺拔,时而凝重雄厚,成为河西走廊无处不在的标记。从武威、张掖到酒泉,你看见满渠的清水,你问劳作的人们,这水从哪儿来,他们会把你的目光引向祁连雪峰。每年春夏,融化的雪水从祁连山北麓流入走廊,绕成一个水势激荡的内陆河流。与此相适应的,走廊内部也出现了三块丰腴的冲积平原。它们是:石羊河流域——武威、永昌平原;黑河流域——张掖、酒泉平原;疏勒河流域——玉门、敦煌平原。雪水铺好了生存的温床,才有生产力、文化的萌芽。顺着雪水的指引,我们有可能走进历史的根源。《史记》载:“初置张掖、酒泉郡,而上郡、朔方、西河、河西开田官,斥塞卒六十万人戍甲之”,《后汉书》也说:“天下安危未可知,河西殷富,带河为固,张掖属国精兵万人,一旦缓急,杜绝河津,足以自守。”更早的记载有《尚书》中的《舜典》《禹贡》等篇,说“逐三苗于三危”,河西走廊的历史,在雪水催长的深草中若隐若现。我们不必说在“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河西大地,月氏、乌孙、塞种、匈奴诸少数民族悠然自得的狩猎和放牧,使一条地理意义上的走廊变成了一条历史走廊。人的活动,牛羊的叫声,牧草的摇摆,构成了一幅怎样的图画,我们只说丝路的凿通和城池的诞生。远在公元前2世纪,由我们的祖先开辟的丝绸之路,绵延数千里,从渭河流域始发,横贯亚洲,联结亚、非、欧三大洲,在东南海运开通之前和以后的相当时间里,河西,一直是这条要道上的枢纽,正如《史记·大宛列传》所述,赴西域的使者“相望于道”,“一辈大者数百,少者百余人”。一年之中,“使多者十余,少者五、六辈”。波斯、印度、阿拉伯帝国以至东罗马帝国经西域汉朝的使者、商人也络绎不绝。然而,历史的脚步所踏响的,还不仅仅如此。武帝元狩二年,河西大地发生了一场著名的厮杀,史称河西之战。这年春天,骠骑将军霍去病统率万骑出陇西,从青海的东北部进入河西,转战六日,过焉支山千余里,俘获浑邪王的王子和休屠王的祭天金人;夏天,霍去病与公孙敖再次出击河西,霍军出北地,“涉钧耆,济居延”,再由北向南一直打到祁连山;公孙敖出陇西,经青海,翻越祁连山进入河西,包抄合围……祁连山下的河西绿洲,在丝绸之路的贸易中,逐渐进入了汉政府中原王朝统治者的目光,丰腴的土地,充足的雪水,繁盛的牛羊,布野的宝马,实在是令人垂涎的。武力的诉诸与争夺,就成了必然之中的必然。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中国河西走廊》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8014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