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飞编著
页数:219
出版社:北京理工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6824041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十三朝古都洛阳的古往今来,要想述说有着5000多年文明史、4000多年的建城史和1500多年的建都史,先后有105位帝王的神圣城市,如今是一座充满生机、繁荣昌盛的现代城市谈何容易!《名都记:洛阳》作者李鹏飞从百帝为何建都并奠基与洛阳、洛阳为何能能成为十三朝古都,洛阳的文明史发展是怎么样的,那里曾经要有哪些历史名人和发生过哪些重历史事件等方面来说明这座古都的曾经的辉煌。
作者简介
李鹏飞,河南省嵩县人。1956年毕业于北京理工大学前身北京工业学院俄文专修科。毕业后留校从事俄语和英语教学工作。曾先后到上海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及加拿大蒙特利尔康克迪亚大学(Concordia University)进修并从事英法双语教育研究。1993年晋升为教授。在从事外国语教学的同时,担任过北京市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中国都市人类学学会常务理事、北理工中加研究会主任和中国加拿大研究会副秘书长等职务,撰写美加研究论文多篇。已出版教材和翻译研究书籍多部。担任《安全与环境学报》英文顾问至今。
目录
第一节 如今洛阳换新颜,文化名城天下扬
第二节 大禹治水功千秋,夏朝首位贤君王
第三节 伏羲神农奠根基,河洛文化成体系
第四节 殷商王朝多迁都,成汤定京在西亳
第五节 斗转星移数千年,洛阳史志话春秋
第六节 中华文明渊源深,现代考古辟新河
第七节 依邙傍洛建王城,东周西周800年
第二章 夏商肇始洛阳城,千年古都十三朝
第一节 三川交汇母亲河,孕育华夏文明史
第二节 河洛文化是源头,河图洛书架桥梁
第三节 商汤建都治九州,伊尹辅佐五君王
第四节 悠悠东周500年,儒道百家齐争鸣
第三章 西汉帝王奠基业,百年风云载史章
第一节 高祖刘邦夺天下,初定洛阳为京城
第二节 光武中兴开新篇,东都洛阳再辉煌
第三节 一代枭雄曹孟德,三分天下归一统
第四节 魏晋科技大发展,发明创造惊世界
第四章 隋唐洛阳起苍黄,太宗武后领风骚
第一节 雄才大略孝文帝,大刀阔斧施新政
第二节 文帝重建洛阳城,炀帝漕运贯南北
第三节 大唐明君李世民,贞观之治留英名
第四节 叱咤风云武则天,洛阳称帝展鸿业
第五节 两度为相狄仁杰,刚正清廉除贪官
第五章 太祖率兵平战乱,北宋洛阳为西京
第一节 后唐割据势力起,统一局面难支撑
第二节 五代十国乱象生,全义率兵挽危局
第三节 后唐五代留其名,洛阳实力不如昔
第四节 “文以靖国”新理念,“右文抑武”宋代风
第五节 北宋洛阳虽非都,宫城规模胜东京
第六节 西京自古帝王宫,林木丰蔚园林盛
第七节 宋代之后地位降,民国曾经作行都
第六章 河洛文脉数千年,三教并立儒道佛
第一节 儒学道学发源地,孔子洛阳会老子
第二节 道教庙观遍洛城,老子影响数千年
第三节 儒学奠基于洛阳,发展辐射全中国
第四节 孟子主张“民为贵”,郑学洛阳成显学
第五节 洛阳太学数百年,科举制度渐完善
第六节 名士鸿儒聚西都,程门立雪传佳话
第七节 佛教东传洛阳城,伽蓝首座白马寺
第八节 韩愈直谏唐宪宗,反对奉佛迎佛骨
第九节 伊斯兰教中东来,促进民族多元化
第七章 洛阳文坛多俊彦,咏诗作赋尽风流
第一节 河洛文化积淀厚,源远流长数千年
第二节 《诗经》开启风雅颂,300名篇集大成
第三节 赋作篇篇咏古都,两汉当数四大家
第四节 洛阳纸贵《三都赋》,左思宏作震华夏
第五节 大唐洛阳诗风劲,盛世文坛尽朝晖
第六节 诗仙李白咏洛城,诗圣杜甫忧中原
第七节 辛勤耕耘新乐府,与民同心白乐天
第八节 今人再作《洛阳赋》,炎黄之魂遍古城
第八章 文学艺术根基深,河洛儿女引以豪
第一节 武王定鼎洛阳城,华夏文化立基根
第二节 文坛巨匠洛阳居,名篇佳作千古咏
第三节 唐宋散文八大家,举旗弃骈改文风
第四节 洛阳书家若星汉,书法名作垂千古
第五节 唐宋丹青领风骚,洛阳龙门开先河
第六节 豫剧沿革200年,洛阳明星耀神州
第七节 豫剧大家常香玉,艺术人生颇曲折
第九章 工业重镇插翅飞,古都谱写新华章
第一节 百废待举兴洛阳,耳闻目睹感触深
第二节 往昔古都铸辉煌,今朝巨变再腾飞
第三节 改革创新争第一,五大产业显优势
第四节 再现洛阳古都史,博物新馆文物丰
第五节 文化遗产需保护,学者提出七建议
第六节 考古工具洛阳铲,发掘文物显神通
第七节 名校落户洛阳城,科技强国育人才
第十章 名胜古迹遍洛阳,牡丹尤为天下奇
第一节 探究古代文明史,夏商遗址是源头
第二节 五大考古新发现,古都地位更清晰
第三节 光武帝陵面黄河,翠柏高耸逾千年
第四节 伊阙山水美如画,龙门千佛迎游人
第五节 第一古刹白马寺,汉传佛教祖庭地
第六节 忠义神武关云长,关林巨碑悼忠魂
第七节 截断黄河奔腾浪,三门峡谷出平湖
第八节 洛阳地脉花最宜,唯有牡丹真国色
第九节 牡丹花会成节 日,十大花园迎嘉宾
第十节 世界遗产含嘉仓,天下第一规模大
第十一章 环洛八县风光美,文化厚重资源丰
第一节 河图洛书遗址地,见证中华文明史
第二节 风情万种神灵寨,行人不醉为谁开
第三节 千唐志斋博物馆,伯英创建留后人
第四节 人间仙境白云山,林深谷幽山峰秀
第五节 夏代古都二里头,考古发掘探渊源
第六节 玄奘功绩高于天,故里修馆永怀念
第七节 道教圣地老君山,老子修炼曾在此
第八节 两程故里留胜迹,伊皋书院育名儒
第九节 灵山景区有名刹,文化庙会影响大
第十节 色彩神奇西泰山,炎黄子孙寻根地
参考文献
节选
《名都记:洛阳》: 第三节商汤建都治九州,伊尹辅佐五君王 中国最早的一个统一的王朝:夏王朝,其都邑虽多有变迁,但诸王迁都活动的基本地域也都在阳城(即当今的登封市)和伊洛附近。《左传.哀公七年》中记载:“禹会诸侯于涂山,执玉帛者万国,今其存者无数十矣。”钱宾泗根据《水经注》说:“伊水出陆浑县西南王母涧之北,山上有王母寺,即古三涂山。王母即是大禹所娶涂山氏女。陆浑县就是当今的嵩县。”以上引述可以看出,嵩洛地区就是大禹从事治水活动主要地区之一。当然,在禹即位之后,其治水活动所经历过的地区范围则是非常广的。 《史记·夏本纪》记载了“予娶涂山”,“禹伤先人父鲧功之不成受诛,乃劳身焦思,居外十三年,过家门不敢入”。《庄子·天下篇》中云:“昔者,禹之湮洪水、决江河而通四夷九州也,名山三百。”《尚书》也有所述,说是禹娶涂山氏之女为妻,新婚仅三四天,便出发治水,儿子夏启呱呱坠地,他没有见过一面。禹治水以疏导为方针,带着尺、绳等测量工具到中国的主要山脉、河流做了很多严密的考察。一次,他来到了河南洛阳南郊。看到这里有座高山,一直延续到中岳嵩山,峰峦奇特,犹如一座东西走向的天然屏障。高山中段有一个天然的缺口,涓涓的细流由隙缝轻轻流过。他还发现龙门山口过于狭窄,流水不畅。于是禹带领人马,改“堵”为“疏”,拓宽峡口,让洪水能更快地通过,然后导之人海。这些都清楚地表明大禹在治水中表现的艰苦卓绝的作风,长期在外治水,无暇顾及家庭和儿女。他为古代中国治水除患,是以嵩洛地区为基地进行的。人们对他的无私贡献,千秋咏诵。然而,当夏朝传到了夏桀时,其荒淫无道、祸国殃民的劣行已为世人痛恨欲绝,逐渐被以伊尹为相的商汤王朝所灭。 灭夏以后,商汤曾以偃师为都城,即后世所说的西毫。但汤又在郑州建立了一座规模更大的郑州商城,这座大城建立后,商汤的统治中心则移到了郑州,其地名称为亳,以区别于位于偃师二里头的西亳。成汤建国的时间大致是公元前1 600年左右。由于商汤灭夏的过程异常持久,偃师商城也只是在商汤打败夏桀以后才逐步开始营造起来的。正如董仲舒《春秋繁露.三代改制文》卷七所云:“汤受命而王,应天变夏作殷号,……作宫邑于下洛之阳。”也就是指的今日的洛阳地区。 偃师商城位于偃师市西郊,1983年发现。从建筑结构看,有宫城、小城、大城、祭祀遗存等。偃师商城西南距二里头遗址仅6公里。偃师二里头遗址自1959年发现至今,作为夏朝“大型都邑”,而且在夏被商汤取代之后成为商都的性质愈来愈明确。这就是《后汉书》中所说的“昔汤即桀于鸣条,而大城于亳”。 提起商汤夺取天下的历史,人们首先想到的不是那个汤王,而是连续辅佐汤、外丙、中壬、太甲、沃丁等五代国君的贤臣良相伊尹。伊尹是一位治国名臣,辅佐汤王制定了各种法规,他要求官吏们一定得勤勤恳恳地工作,必须做出显著的成绩,否则将受到严厉的责罚,甚至于罚做奴隶。因此各级官吏都不敢玩忽职守,从而使得商初社会比较稳定,经济得到很大发展。 伊尹是个弃儿,生下来就被扔在伊水河畔的桑林中,被采桑的女奴隶拣到收养,也就成了一个小奴隶。如郦道元所作《水经注·伊水》所说:“昔有莘氏女,采桑于伊川,得婴儿于空桑中。言其母孕于伊水之滨,梦神告之日:臼水出而东走,顾望其邑,咸为水矣。其母化为空桑,子在其中矣。莘女取而献之,命养于疱,长而有贤德,殷以为尹,日伊尹也。” 关于伊尹的故事,我是从小就听父亲和乡亲们反复咏传的,至今看了有关伊尹的正传,屡屡感到无限亲切。伊尹虽出身为奴隶,然而聪敏过人。他被商汤的左相仲虺推荐给汤王。当时求贤若渴的汤王,立即派人带着聘礼到存莘国去请伊尹,但有莘国的国君害怕伊尹被商国请回去后对自己不利,就找了个借口把伊尹抓了起来。汤王知道后十分失望,后来仲虺想了一个办法,建议汤王向有莘国君求婚,让伊尹作为有莘国的陪嫁奴隶,和有莘国君的女儿一起到商国来。就这样,伊尹到了商国后,汤王就封他为右相,和仲虺共谋国家大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