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外交学院法律外交研究中心
页数:330
出版社:世界知识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12551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外交学院开展法律外交的研究优势得天独厚,法律外交研究中心成立后,能够依托协同创新中心的有力支撑,凭借《法律与外交》的学术平台,以国际法系和国际法研究所的研究力量为主体,辐射和吸纳院内相关学科的研究人员并积极寻求其他单位、机构的支持与帮助,进行跨学科、多层次、有深度的交叉研究,注重与中国外交实践相结合,促进法律外交理论的发展,以满足中国外交对法律外交研究的迫切需求。 《法律与外交(2017总第2期)》主要内容包括:全球治理与法律外交、反思实在国际法与中国国际法命题、实施“法律走出去”五大策略、国际关系中的人道考量、环境保护对投资管理性征收判断标准的影响、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范本修订、战略性和未来走向、投资法律外交:中国国际投资协定的政治逻辑、论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中的管辖权冲突及其消解、法律外交视角下国际法司法化的系统性风险、“南极捕鲸案”述评、安理会制裁决议执行中面临的双层困境与挑战、2016年中国法律外交实践综述、李浩培先生与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李浩培先生的条约法思想。
目录
全球治理与法律外交
反思实在国际法与中国国际法命题
实施“法律走出去”五大策略
专论
国际关系中的人道考量——兼论道德对武力的约束可能
“一带一路”国家间打击网络犯罪国际执法合作初探
环境保护对投资管理性征收判断标准的影响
中美双边投资协定谈判:范本修订、战略性和未来走向
投资法律外交:中国国际投资协定的政治逻辑
论国际投资条约仲裁中的管辖权冲突及其消解
热点聚焦
论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海外安保中的法律外交
法律外交视角下国际法司法化的系统性风险:以“南海仲裁”案为例
“南极捕鲸”案述评
安理会制裁决议执行中面临的双层困境与挑战
综述
2016年中国法律外交实践综述
史海采风
李浩培先生与前南斯拉夫国际刑事法庭
李浩培先生的条约法思想
芙蓉生在秋江上不向东风怨未开
——采访李浩培之女凌岩教授
节选
《法律与外交(2017总第2期)》: 三、环境保护对政府管理权边界的重构 (一)政府管理权行使的必要性 由环境问题导致征收的,一般情况下都是由东道国调整环境有关的立法从而对投资者产生影响而导致的。管理性征收近年来大量出现并被广泛讨论有其本身内在的社会及经济原因。 第一,国际环境条约确立了污染者付费的原则,给缔约国调整国内立法确立了国际法上的依据;同时国际环境条约对缔约国施加的义务越来越明确,国内立法的调整有一些也属于为了履行国际环境条约所赋予的义务。《里约环境与发展宣言》明确了污染者付费和社会成本内部化(包括环境成本)的原则。越来越多的研究认为,吸引外资的愿望、环境保护的强烈需求和对外资更为开放的市场动力之间的平衡最终可能导致缺乏社会成本内部化能力的市场逐渐失去吸引力。因为,为了保持国内市场的吸引力,改变环保标准的国内立法是各国使用的政策之一。另外,一些规范具体领域的国际公约有可能直接影响缔约国国内的立法和相关企业的生存。如《关于持久性有机污染的斯德哥尔摩公约》,该公约对其项下所列有机污染物依据类别进行管理,包括生产、排放、回收、再利用、储存等环节均有详细的规范,其每隔一段时间就会对公约附件所规定的有机污染物类别进行新增。新增后,缔约国即有义务按照公约要求对新增污染物的生产、排放等环节进行管理,所涉企业也会因此受到影响。再比如《关于汞的水俣公约》,该公约的目的旨在保护人类健康和环境免受汞及其化合物人为排放和释放的危害,设置了对汞生产、使用、流通及处置的相关义务,对添汞产品、用汞工艺、汞的排放和水土释放等均进行了限制,从汞的全生命周期对缔约国提出了管理要求。依据《我国批准 第二,从微观视角看,跨国公司越来越注意有关环境问题的关切。近年来,耐克、阿迪达斯等跨国企业在华工厂的逐渐外迁,不能不说环境政策的压力是主要原因之一。此外,随着环境导致的管理性征收的不断增多,跨国公司与东道国之间有关此类问题的仲裁也越来越多。比较典型的案件有Ethyl案、Metalclad案、S.D.Myers案、Pope-Talbot案、MTBE案等。这类案件通常都是由于投资者的申请而导致东道国政府出于维护公民和社会的整体利益而进行的立法接受国际司法的审查。 第三,20世纪70年代前后,发展中国家为反殖民化运动和建立国际经济新秩序在国际关系中十分突出主权原则。随着全球化的发展和吸引外资的必要,以及IIA的完善,国家主权在贸易和投资领域的行使范围被不断地进行限制,而行使的条件也逐渐严苛。随着环境问题的兴起,环境保护成为环保主义者、贸易保护主义者批评贸易与投资自由化的新理由。由于“环境保护”的理由占据了天然的道德制高点,从而为上述环保主义者、贸易保护主义者等提供了十分方便的平台,从环境保护、人权、国家主权原则等角度对全球经济的发展进行批判。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