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挫败中立-1954-1964年的老挝与冷战

封面

作者:代兵著

页数:228页

出版社:江苏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1420589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挫败中立(1954-1964年的老挝与冷战)》由代兵著。冷战时期老挝地处印度支那地区东西方敌对的前沿,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就表现出突出的军事价值。1954—1964年以美、苏为首的东西方有关国家围绕老挝展开激烈的争夺。1954年第一次日内瓦会议上,东西方有关国家建构起老挝中立的国际机制,但艾森豪威尔政府奉行以对抗为特征的印支冷战政策,蓄意破坏老挝中立。1960—1961年,围绕老挝的冷战对抗引发了一场严重的国际危机。肯尼迪总统上台后,面对这场危机竭力回避出兵老挝,1961—1962年召开的第二次日内瓦会议重新建构了老挝的中立机制。但这一中立十分脆弱,随着肯尼迪、约翰逊政府在越南的军事介入的加深,美国的印支政策越来越具有军事对抗意味,东西方大国对老挝的激烈争夺最终挫败老挝中立,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也随即转变为“热战”,老挝成为越南战争的副战场。

作者简介

代兵,南京大学国际关系史专业博士,现为南京政治学院副教授。在《史学月刊》《史学集刊》《南亚研究》《世界经济与政治》等杂志发表论文数十篇。

本书特色

本书归纳了以老挝为中心的冷战的实质,概括了老挝的地缘价值,并简要回顾东西方国家对老挝政策的阶段性变化。本书认为,影响老挝中立有全球、地区、老挝国内三个层面的政策因素,在对三个层面的因素加以系统分析的基础上指出,老挝中立的破产,其主要原因在于东西方主要大国支持老挝中立的政策趋向不能在特定时间发生交集。

目录

绪论
一、20世纪90年代之前关于老挝与冷战的研究综述
二、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老挝与冷战的研究状况
三、论著探讨的问题
第一章 1954年:老挝冲突的起点
第一节 老挝简要情况
第二节 老挝在第一次印支战争中的重要地位
第三节 大国对1954年印支日内瓦会议的态度
第四节 1954年日内瓦会议上构建老挝、柬埔寨的中立
小结
第二章 万象协议
第一节 美国对老挝政策三原则的形成
第二节 苏联、中国、民主越南的印支政策
第三节 万象会谈
小结
第三章 陷入危机
第一节 日内瓦协议和老挝联合政府的破产
第二节 1958―1960年中期中、苏、越的老挝政策
第三节 老挝的分裂与大国关系危机
小结
第四章 再建中立
第一节 艾森豪威尔政府的政策遗产
第二节 东西方的妥协
第三节 第二次日内瓦会议
小结
第五章 老挝中立的破产
第一节 1961―1964年美国与苏―中―越的印支政策
第二节 日内瓦会议中立机制的破产及老挝冷战的终结
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凤凰文库·历史研究系列 挫败中立:1954-1964年的老挝与冷战》:  第二节 苏联、中国、民主越南的印支政策  日内瓦会议后到1957年底,中、苏、民主越南的印支政策侧重于强调和平共处,三国的政策成为推动巴特寮与老挝王国政府达成和谈协议的重要因素。三国以和平共处为特征的印支政策与美国强调僵硬对抗的政策对比鲜明。  一、日内瓦会议后到1957年苏联的印支政策  苏联的印支政策大致分为以下几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日内瓦会议后到1955年7月胡志明访问苏联。在此阶段苏联避免与北越建立全面同盟关系,在印支的卷入谨慎小心,尤其回避在军事上的卷入。苏联对日内瓦会议的结果是满意的:它消除了印支地区性战争把美苏两国拖下水的可能性。印支的和平与停火将有助于缓和国际局势,为国际局势中其他问题的解决提供有利条件:如美苏军备竞赛、欧洲建立西方集体安全体系问题、德国问题等。日内瓦会议后,苏联在印支地区的介入是谨慎与有限的。民主越南日内瓦会议代表团团长、副总理范文同在从日内瓦回国途中在莫斯科停留,并与苏联部长会议主席马林科夫会晤,提出希望苏联援助民主越南,胡志明主席在给苏联的电文中也提到“为了达到印支和平与越南统一,将欢迎苏联的帮助”。范文同与马林科夫的会谈是令范失望的,马林科夫解释说,中苏之间存在责任分工,苏关注欧洲的民主与社会主义运动,而中国将主要关注东南亚。由于地缘上的接近以及存在共同传统,中国对越共的问题会比苏联更理解。苏联外交部远东司副司长贾丕才注意到“对此意见范文同反应冷淡”。显然范文同副总理对苏联对越援助的消极态度表示不满。1954年8月4日苏联告知民主越南任命亚历山大·拉维里希谢夫(Lavrishchev)为首任驻越南大使,10月14日任命布恩亚新(Pavel Bunyashin)任驻越武官。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挫败中立-1954-1964年的老挝与冷战》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7257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