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丁珊珊著;饶曙光,丁亚平丛书主编
页数:214
出版社:中国电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0604526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稿以时间为顺序,系统梳理了民国时期电影刊物的发展情况。将1927至1937年期间出现的电影刊物作为考察对象,对其特点分别进行了总结和归纳,在讨论电影对刊物发展的影响的同时,也将刊物对电影发展的推动进行了阐述,并从“由散落到整合”“走向常态化”“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双重奏”“完型与稳定”等角度进行相关领域的补充研究,既填补了部分学术空白,又体现出了对于电影史研究的创新。
作者简介
丁珊珊,毕业于中国艺术研究院影视研究所,文学博士。现就职于南京大学,副教授。
目录
绪论
第一章 民国电影刊物的初创第一节 民国电影刊物诞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同人电影刊物”:早期电影刊物的整体面貌第三节 《影戏杂志》:初始的探索一、举步维艰的办刊历程二、为影戏正名,为《影戏杂志》正名三、内容布局与办刊理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 电影特刊:由散落到整合第一节 1920年代中后期电影刊物的发展第二节 电影特刊:非常态化的电影宣传第三节 《电影月报》:电影特刊的整合一、合作的大本营二、理论探讨的深入与细化三、文人与影人的跨界交往
第三章 1930年代的“附属性电影刊物”:走向常态化的电影宣传第一节 《联华画报》:侧重于自我形象的塑造第二节 《明星月报》:左翼话语的凸显第三节 《电通半月画报》:受困于市场的创作激情第四节 《新华画报》:理论性与商业性的兼顾
第四章 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双重奏:“公共性电影刊物”的特征与演变第一节 电影刊物的多元化发展与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出现第二节 《电声》周刊:彰显“公共性电影刊物”的批判意识一、内容:电影主导下的多栖并置二、评论:公正立场与针砭时弊三、观念:对旧道德的坚守四、思潮:民族主义的彰显第三节 《青青电影》: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娱乐化变奏一、都市语境下的“软性”色彩与大众化定位二、明星与电影刊物:充满默契的“合谋”三、整容的明星与“整容”的明星史:审视电影史写作的一个视角
第五章 完型与稳定:“孤岛”、沦陷时期以及战后的电影刊物第一节 “孤岛”、沦陷时期以及战后电影刊物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电影》周刊:“娱乐型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发展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刊理念二、对香港电影的贬斥与打压第三节 《新影坛》与《上海影坛》:电影政策的传布与有限度的批评一、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从影片到电影刊物二、《新影坛》:对官方电影政策的传布三、《上海影坛》:有限度的批评第四节 《电影杂志》:文人理念与市民趣味的偏离一、定位于女性读者的电影刊物二、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三、从“读者信箱”看民众趣味与文人趣味的错位结语参考文献
第一章 民国电影刊物的初创第一节 民国电影刊物诞生的历史背景第二节 “同人电影刊物”:早期电影刊物的整体面貌第三节 《影戏杂志》:初始的探索一、举步维艰的办刊历程二、为影戏正名,为《影戏杂志》正名三、内容布局与办刊理念及其意义
第二章 电影特刊:由散落到整合第一节 1920年代中后期电影刊物的发展第二节 电影特刊:非常态化的电影宣传第三节 《电影月报》:电影特刊的整合一、合作的大本营二、理论探讨的深入与细化三、文人与影人的跨界交往
第三章 1930年代的“附属性电影刊物”:走向常态化的电影宣传第一节 《联华画报》:侧重于自我形象的塑造第二节 《明星月报》:左翼话语的凸显第三节 《电通半月画报》:受困于市场的创作激情第四节 《新华画报》:理论性与商业性的兼顾
第四章 娱乐性与批判性的双重奏:“公共性电影刊物”的特征与演变第一节 电影刊物的多元化发展与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出现第二节 《电声》周刊:彰显“公共性电影刊物”的批判意识一、内容:电影主导下的多栖并置二、评论:公正立场与针砭时弊三、观念:对旧道德的坚守四、思潮:民族主义的彰显第三节 《青青电影》: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娱乐化变奏一、都市语境下的“软性”色彩与大众化定位二、明星与电影刊物:充满默契的“合谋”三、整容的明星与“整容”的明星史:审视电影史写作的一个视角
第五章 完型与稳定:“孤岛”、沦陷时期以及战后的电影刊物第一节 “孤岛”、沦陷时期以及战后电影刊物的发展概况第二节 《电影》周刊:“娱乐型公共性电影刊物”的发展一、以市场为导向的办刊理念二、对香港电影的贬斥与打压第三节 《新影坛》与《上海影坛》:电影政策的传布与有限度的批评一、沦陷时期上海电影研究:从影片到电影刊物二、《新影坛》:对官方电影政策的传布三、《上海影坛》:有限度的批评第四节 《电影杂志》:文人理念与市民趣味的偏离一、定位于女性读者的电影刊物二、好莱坞电影的卷土重来三、从“读者信箱”看民众趣味与文人趣味的错位结语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