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黄埔纪事

封面

作者:陈宇

页数:431

出版社:辽宁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50902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黄埔军校是中国战争史和军事教育史上的奇迹,培养出了众多名将帅才,在当今时代已经被传说成战神培养基地。本书力图以一种全新的历史观,重新解读这座著名军事学府中发生的故事。在全方位解读、揭秘历史的前提下,将更多的目光投注在历史细节、人物命运故事之中。在许多方面做到客观陈述,不下断语,以期还原一个更加真实的黄埔军校。从历史经验与教训两个方面给予深刻阐释,既尊重传统史观,又为现今读者留下足够多的思考空间。

作者简介

陈宇,1957年出生,山东泰安人。我国著名军事历史学家、红军史、长征史资深学者。中国人民解放军军事科学院研究员,毛泽东思想专业硕士导师,大校军衔。曾供职于连、团、师、大军区机关、中央军委办公厅各级单位,并于上世纪数次参加南疆边境作战。首届全军历史系本科毕业生,首批中国军事科学学会会员,《军事历史》杂志主编。出版专著30余部

相关资料

黄埔军校是第一次国共合作的产物,凝聚了国共两党先辈们的无数心血,尽管它历经风雨,曲折变化,初始赋予的黄埔精神至今依然是值得我们珍惜的宝贵精神财富。

——程中原

百年黄埔,百世传承。

——林上元

本书特色

一部谜一样的军校史

一本全新的黄埔纪事

追根溯源,海内外采访记录黄埔前驱家国情怀。

图文并茂,老照片震撼呈现黄埔将士龙虎精神。

目录

引言

第一章到黄埔去

第二章黄埔一日

第三章教官方阵

第四章平定商团叛乱

第五章东征初战

第六章北伐先锋

第七章黄埔一期

第八章黄埔女兵

第九章外籍师生

第十章黄埔分校

第十一章同仇敌忾

第十二章铁血黄埔

第十三章同室操戈

第十四章大陆最后一期

第十五章黄埔兄弟情

第十六章天下黄埔是一家

后记

节选

第十二章

铁血黄埔

黄埔创校的方针,是培养可以为祖国牺牲个人一切的革命军人。“升官发财请往他处,贪生畏死勿入斯门”,这是矗立在黄埔军校校门的一副对联,横批“革命者来”。抗日战争中的每次战役,无不洒有黄埔师生的鲜血;每个战场,无不埋有黄埔师生的忠骨;每本战史,无不记载着黄埔师生的业绩。无数黄埔师生用自己的鲜血和头颅,救国救民,不懈奋斗,勇于牺牲,血洒疆场,铸就了军校的赫赫战功和声誉威名,也铸就了一段忠魂浩荡的鲜活历史。

(一)中国远征军血战异域

1941年12月8日,日军袭击珍珠港,太平洋战争爆发。1个月内,日军横扫东南亚,7万美国菲律宾联军放下武器,8万新加坡英军向3万日本入侵者挂出白旗。日本第十五军在12月8日后分批进驻泰国,并在泰国、缅甸国境一线集结。12月10日,英国武官邓尼思受命向蒋介石提出请求,派中国军队入缅布防。12月11日,蒋介石同意发兵,向第五、第六两军发布入缅作战动员令。

1942年1月18日,日军第十五军第三十三师团与第五十五师团跨越国境入侵英属缅甸。3月8日占领仰光市。

2月,中国军队的第五军、第六军、第六十六军集结完毕。3月,开始了自1894年甲午战争以来的第一次出国作战。

为迅速解救英军出困境,戴安澜的第二○○师一路疾奔,先遣营设伏袭击日军,抢占同古城。进军同古的日军第五十五师团人数多出戴安澜第二○○师1倍,并配备数十辆坦克和3个中队的飞机,而第二○○师当时只有3辆坦克,没有空中掩护,很少炮火支援。在没有装甲机械化部队可供使用的情况下,戴安澜及第二○○师官兵完全以步兵作战迎战日军的立体化进攻。

3月20日,日军向驻守同古的戴安澜第二○○师各主要阵地发起了进攻。戴安澜师长召集军官开会,大家对是否坚守存在分歧,争论不休。黄埔八期毕业生、第五九八团中校团副黄景升愤然而起,慷慨陈词,自愿领兵御敌。戴师长问其有无把握,黄景升慨然应曰:“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

战斗中,黄景升身先士卒,英勇杀敌,壮烈殉国。战后,杜聿明在报告中将黄景升所言“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作为全文结尾。蒋介石闻言为之一震,连忙问道:“这个团副现在还在二○○师吗?”杜聿明回答:“他已经实践自己的诺言,成仁了!”日后,国民政府专门在黄景升的家乡建造了纪念雕像,并附以文字记录,蒋介石亲自题词。那句“成功虽无把握,成仁却有决心”的铿锵豪言从此广为流传,成为中华民族不怕牺牲精神的传世经典名句。

面对强大的日军,戴安澜表示了决一死战的坚定信念,他召集全师营以上军官开会,带头写下了“誓与同古共存亡”的遗书,他说:“此次远征,系唐明以来扬威国外的盛举,虽战至一兵一卒,也必死守同古。”并对在座军官说:“如本师长战死,以副师长代之;副师长战死,以参谋长代之;参谋长战死,由步兵指挥官替代,各级照此办理。”

每天,日军飞机以100多个架次投燃烧弹和毒气弹。3月22日,日军占领了同古市郊的机场,对同古城形成了包围。与戴安澜第二○○师共同防御的英军,在未通知中国远征军的情况下突然撤退,第二○○师侧翼暴露。戴安澜在发给杜聿明的电报中说,士兵已经两天没有吃饭了。

在戴安澜第二○○师深陷重围的时候,黄埔六期毕业生廖耀湘带领新二十二师增援赶到,策应第二○○师突围。戴安澜制订了周密的撤退计划,于3月29日撤出同古。第二○○师全师秘密撤出同古后,日军居然没有察觉,仍在对同古这座空城进行狂轰滥炸。

在持续12天的同古保卫战中,中国军队坚持到最后,弹尽粮绝。戴安澜率部奋战,抗击5倍于己的日军,毙敌5000多人,打得精彩,撤得潇洒,用杜聿明的话讲:连一个伙食挑子也没有留下。

戴安澜是最后一个离开同古城的。在部队休整地叶西,第五军军长杜聿明带领先期到达的第二○○师官兵夹道欢迎。

英美盟军媒体,对同古战役颇多赞美之词。蒋介石对此赞誉道:“中国军队的黄埔精神战胜了日军的武士道精神!”日军在其战史中写到,同古之战是缅战中“最艰苦的战斗之一”。

中国远征军进入缅甸时,按照中方的最初预想,中国军队将会合英军,集中22万人的优势兵力,在曼德勒与日军决战,将日军逐一击溃,从而保障中国抗日的物资大动脉滇缅公路的安全。但英军却只想以中国军队做掩护,使自己的军队安全撤到印度。再加上并无实权的总指挥美国将军史迪威协调无力,缅甸盟军的军事指挥很快陷入混乱,中国远征军危机四伏。

4月上旬,日军的4个师团先后抵达缅甸。5月1日,英军再次抛弃中国远征军,独自退往印度。5月10日,日军攻陷距离中国军队最近的两个军事重镇密支那和孟拱,截断了中国远征军的退路。杜聿明第五军命令部队进入缅北部野人山原始森林,绕道回国。

在进攻时充当先锋的戴安澜第二○○师,此时负责断后。而日军在两条大江、3条公路上设下重兵阻击,势欲全歼第二○○师。

当时的条件异常艰苦,中国将士们连续爬山越岭70余日,彻底断绝了粮草供给,每天只能用野草杂菜充饥。

5月16日,大雨倾盆,戴安澜部突遭日军重兵伏击。激战两天后,全师伤亡过半,戴将军在一个小平山坡上指挥夺取敌军阵地时,不幸被敌军枪弹击中肺部,血流如注,由于无医无药,伤口发炎溃烂。5月下旬,缅甸开始进入雨季,终日大雨滂沱。林中满地沼泽,道路泥泞,行军更加艰难。部队不仅断粮,也没有药,甚至连块干净的绷带也没有。连日的大雨,加上蚊子叮,蚂蝗咬,戴安澜身上的两个大伤口,已经严重感染、溃烂、化脓,还长了蛆。

5月26日,第二○○师部队行军到茅邦时,戴安澜将军流尽了最后一滴血,以身殉国,年仅38岁。他在写给妻子的遗书中说:“现在孤军奋斗,决以全部牺牲,以报国家养育。为国战死,事极光荣。”抗日战争史专家称戴安澜为“域外死忠第一人”。

戴安澜以马革裹尸,遗体由黄埔第五期毕业生郑庭笈率残兵抬回国内。

黄埔一期生宋希濂在滇西惠通桥击退日军的进攻,将从缅甸撤退的中国远征军残部接回国内,运到广西全州。一位70多岁的老华侨,知道戴安澜殉国后,将自己的一副楠木棺材捐了出来。1942年10月16日,国民政府在全州举行了抗日以来规模最大的祭奠大会。全国名流纷纷题挽词。周恩来的挽词是:“黄埔之英,民族之雄。”

1943年10月开始,黄埔毕业生郑洞国、廖耀湘、陈明仁、李弥等将军,率部对缅北及中国西南边陲的日军反攻,先取密那支,再克孟拱,消灭日军第十八师团主力,歼敌4.5万人,最终与英军会师,将日军赶出缅甸。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黄埔纪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672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