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卓著
页数:327页
出版社:世界图书出版公司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92285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主体部分为四章:第一章为“三包”生平述考,分别对包融、包何和包佶的生卒年、籍贯、仕宦经历等进行考证,并就各自生平中几个显要疑点进行辨误。第二章为“三包”家世家风考辨,既对丹阳包氏家世源流进行上溯下探,又分析总结出“三包”家风的几个主要特点。第三章为“三包”诗文考辨,首先蒐辑出所有署名包融、包何和包佶的诗文,其次,对有署名争议的诗文分别进行考辨,辨析其真伪,最后对确切为“三包”所作的诗文进行考证系年。第四章为“三包”交游考,对与包融、包何和包佶各自生平交游有关的人事进行分类考辨。附录部分为《“三包”诗文编年校注》,对“三包”诗文进行编年、校对和注释。
作者简介
刘卓,男,1988年生于湖北英山。2012年毕业于荆楚理工学院,获文学学士学位;2015年毕业于华中师范大学,获文学硕士学位;现为华中师范大学古代文学在读博士,师从戴建业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古代文学和古典文献学,发表有《包何生平考述》等学术论文,出版专著有《山水诗史话》(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曾先后获湖北省优秀学士学位论文奖和湖北省优秀硕士学位论文奖。
目录
上编:唐代“三包”考述
第一章“三包”生平考述
第一节包融生平考述
一、包融籍贯考
二、包融生年考
三、包融名扬上京考
四、包融仕宦考
五、包融“以文藻盛名,扬于开元中”考
六、包融之入《丹阳集》考
七、包融卒年考
八、包融之蹭秘书监考
第二节包何生平考述
一、包何籍贯考
二、包何生年考
三、包何师事孟浩然考
四、包何之字幼嗣考
五、包何任宦考
六、包何、包佶“时称二包”考
七、包何东游考
八、包何卒年考
九、包何生平事迹辨误三则
第三节包佶生平考述
一、包佶生年考
二、包佶之字幼正考
三、包佶仕宦考
四、包佶卒赠礼部尚书、太子少保考
五、包佶之授蓝田尉辨误
第二章“三包”家世家风考论
第一节“三包”家世考
第二节“三包”家学家风论析
第三章“三包”诗文考辨
第一节包融诗文考辨
一、包融诗文蒐辑
二、包融诗文辨析
三、包融诗文系年
第二节包何诗文考辨
一、包何诗文蔸辑
二、包何诗文辨析
三、包何诗文系年
第三节包佶诗文考辨
一、包佶诗文蒐辑
二、包估诗文辨析
三、包佶诗文系年
第四章“三包”交游考
第一节包融交游考
一、与吴越之士交游考
二、与上京士人交游考
三、与方外人士交游考
第二节包何交游考
一、进士及第前交游考
二、任职于朝时交游考
三、致仕东游后交游考
第三节包佶交游考
一、与朝中人士交游考
二、与地方人士交游考
三、与方外人士交游考
上编小结
下编:唐代“三包”诗文编年校注
一、包融诗文编年校注
(一)凡例
(二)诗文校注
二、包何诗文编年校注
(一)凡例
(二)诗文校注
三、包佶诗文编年校注
(一)凡例
(二)诗文校注
主要参考文献
后记
节选
然其时江山摇荡,国基欲倾,于陈少游劫夺财赋事,德宗亦惟以“少游国之守臣,或防他盗,供费军旅,收亦何伤”之言以安之,包佶虽含“意欲数代不与陈氏为婚媾”之恨,亦唯有忍辱负重,继续督理财赋,以纾王室之难。包佶“领胥吏往江、鄂等州”后,德宗又命其“自扬州达荆襄,转输东南征赋”。据《奉天录》卷二载:“时诸方闲境自守,江西节度使嗣曹王皋,东拒李希烈,身在蕲阳,数遣赍珍异间道进献,故当时推重焉。上寻命盐铁使包佶自扬州达荆襄,转输东南征赋。舟船万计,到蕲口,希烈贼众二万掩至。嗣曹王皋与骑将御史中丞伊慎,擐甲力战于永安栅,大破之,杀伤殆尽。是日,若微皋、慎之功,佶之所统,并为盗资。”后包佶“间道遣贡行在,王室赖以纾难”,或即指此批财物。明胡震亨《唐音癸签》卷二五云:“大历诗家,包估最有功名。德宗西狩日,佶领租庸盐铁,间道遣贡行在,王室赖以纾难。”胡震亨所谓包估纾王室之难事,《旧唐书》卷一二三《王绍传》所载更为详细,云:“包佶领租庸盐铁,亦以绍为判官。时李希烈阻兵,江淮租输,所在艰阻,特移运路自颍人汴。绍奉估表诣阙,属德宗西幸,绍乃督缘路轻货,趣金、商路,倍程出洋州以赴行在。德宗亲劳之,谓绍曰:‘六军未有春服,我犹衣裘。’绍俯伏流涕,奏曰:‘包估令臣间道进奉数约五十万。’上曰:‘道路回远,经费悬急,卿之所奏,岂可望耶?’后五日而所督继至,上深赖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