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李慧芬著
页数:429
出版社:山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0309549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国作为经济和金融全球一体化浪潮中的一份子,长期以外向型经济推动内向型经济,内外经济与金融彼此交融,金融开放步步紧跟,国际金融实践更不可或缺。李慧芬著的《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即是探讨改革开放背景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对中国在国际金融市场上所面临的挑战和机遇做了深入的剖析,极具参考价值。
作者简介
李惠芬,金融学教授,经济学硕士。1982年毕业于山西财经学院(现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专业,获学士学位。1982年至今在山西财经大学财政金融学院任教。1992年在辽宁大学国际经济学院金融系获得经济学硕士学位。学术研究方向为国际金融学、金融学等,并主讲金融专业硕士研究生国际金融学课程。自1995年起担任金融学硕士研究生导师,2000年晋升教授。曾任世界经济学会山西分会理事、山西国际金融学会理事。先后在《世界经济》、《国际金融研究》等国家以及其它重点核心期刊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主编或参与编写专业著作、教材若干部,参与并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主持完成山西省软科学研究计划项目等相关课题数项。获得省、市和校级优秀科研成果奖十余项,《对影响我国货币流通因素的分析》一文,获山西省金融学会1990年—1992年金融科研成果一等奖和山西财经学院1992年度优秀论文三等奖;《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经济调整的特征》一文,获山西财经学院1989年度优秀论文一等奖和山西省第二届社会科学研究优秀成果三等奖;《论我国外汇储备制度变革的必然性》一文,获山西财经学院1993年度二等优秀科研论文成果奖。
本书特色
《改革开放下的中国国际金融实践》内容简介:国际金融领域经历了深刻的变革,中国经济既获得了长期的发展机遇,也经受了种种金融不稳定的巨大威胁。其表现主要是:世界需求起伏不定,美国、德国、日本等贸易大国的贸易量大幅震荡,能源和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中国的贸易收支差额波动随之增大;美、欧、日等主要发达国家货币宽松政策预期不断变化,引发全球性通胀和通缩的交替,资本套利活动频繁,风险隐患重重。美元、欧元及日元汇率的波动性日益加大,致使人民币汇率和中国汇市不断出现震荡;外汇储备大国承担了超额储备引发的各种风险,尤其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巨大,储备币种、品种、以及投资地区等集中度偏高,在“抛”与“购”之间形成“两难”;国际债务危机与银行危机相互交织,从美国向欧洲、乃至亚洲地区蔓延,主权债风险成为中国面临的新风险,中国银行业受到国外股权减持的威胁,短期外债水平持续高涨;人民币贸易计价结算以及投资等功能,受到了人民币不可完全兑换、人民币汇率波动、外资非均衡结构、金融体制改革相对滞后、以及人民币离岸中心建设进程等诸多限制因素的影响,人民币国际化在前行中出现一定的徘徊。
目录
1.1写作背景
1.2写作的目的、特点与主要内容
2中国的国际收支
2.1中国国际收支统计制度与交易发展概述
2.2中国国际收支差额的变化
2.3中国经常账户差额变化的国际比较与货物进出口差额的外部来源
2.4中国国际收支平衡关系的变化
2.5中国国际收支存在的问题与调节对策
3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变与汇率变动
3.1新中国成立至1978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演化与汇率变动
3.21979年至1993年人民币汇率制度的变革与汇率变动
3.31994年至2005年6月人民币汇率制度的改革与汇率变动
3.42005年7月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的改革及其完善
3.52005年7月汇改以来人民币汇率的变动与人民币升贬值利弊
4人民币的实际汇率、有效汇率与均衡汇率
4.1人民币的实际汇率
4.2人民币的有效汇率
4.3人民币的均衡汇率
4.4人民币实际有效汇率变动与进出口需求的价格弹性
5中国的外汇市场
5.1中国外汇市场概述
5.2中国银行间外汇市场的发展与完善
5.3中国银行对客户外汇市场的衍生品业务
5.4银行结汇、售汇业务管理度的完善
5.5中国外汇市场交易与人民币中间价和交易价的变动
6中国的国际储备
6.1中国国际储备规模与构成的变化
6.2中国国际储备地位与构成的国际比较
6.3中国国际储备管理体制的建立与完善
6.4中国外汇储备的规模管理
6.5中国外汇储备的结构及其管理
7中国的外债
7.1中国外债规模的变化
7.2中国外债结构的变化
7.3中国外债在外资中的地位及其与内外经济平衡的关系
7.4中国外债偿付力的变化及其国际比较
7.5中国面临的外债风险及其防范对策
8人民币国际化
8.1人民币国际化概述
8.2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8.3离岸人民币市场的发展
8.4人民币国际化路径
8.5人民币国际化发展的局限性、引发的问题及对策
结束语
主要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