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金柱著;康宏丛书主编
页数:356页
出版社:山西教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4408910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的内容主要由三部分构成。第一章至第三章, 是全书绪论部分, 第一章从宏观的层面上将人类知识信息的增长情况与图书出版的增长情况, 出版业自身发展与转企改制对出版发展形成的压力和影响, 本课题的研究意义、范围、方法等角度等方面, 进行一个大致的背景交代与知识普及。第二章从创新活动的一般分类、创新活动的基本技法和创造性人格培养等三个层面对有关创新的基本知识进行了叙述和介绍。第三章讲创新环境建设和创新环境研究, 分别从时代精神、制度设计、城市规模和办公环境和信息网络等角度对创新环境这一话题进行了探讨和思考。第四章到第十一章是本书的本论部分, 也是本书的核心和主体部分。其中第四章到第七章, 从创新分类的角度, 分别对原始创新、再创创新、集成创新、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编辑创新从各个角度和层面进行了创新型的研究和开创式的探讨。第八章到第十章, 从“三大出版”分类的角度, 对大众出版、教育出版和专业出版与编辑创新进行了较为深人的思考和拓展型的研究。第十一、第十二章, 则从畅销图书和图书策划基本方法与编辑创新的角度, 进行了一些基本的思考和叙述。第十三章和第十四章, 是全书的结尾部分, 分别从创新思维视角与编辑创新的角度, 对多种颇具创新意义的思维视角进行了介绍和评价, 并对其可能与编辑创新的存在的交集和碰撞进行了设计和分析。
作者简介
张金柱,1959年10月出生于山西省临汾市。中共党员,编审。1983年7月毕业于山西师范大学中文系。曾任山西师范大学语文报社编辑、副主编、发行部主任;山西教育出版社发行部主任、副总编辑:山西新华书店集团党委书记、董事长;山西出版传媒集团综合办公室主任等职。2012年12月起任山西科技出版社社长、总编辑。曾策划、责编多部图书荣获国家图书奖、中国出版政府奖、中国图书奖、中华出版物奖等奖项:主持、策划多个项目、多种图书入选国家出版基金项目、国家重点图书项目、“三个一百”图书原创工程项目等;撰写了《编辑创新之我见》《阅读划分的出版意义和市场价值》等四十余篇论文。2000年荣获山西省五一劳动奖章:2008年荣获山西省“新世纪学术技术带头人333人才省级人选”;2009年荣获全国文化名家暨“四个一批人才”:2010年荣获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2012年荣获全国新闻出版行业领军人才,系中央直接联系专家。担任全国新闻出版改革发展项目库评审专家,兼任山西省出版工作者协会副主席,山西省版权协会主席等职务。
目录
序言
第一章 为什么要研究编辑创新
第一节 人类知识信息的增长与全球图书出版的增长情况
第二节 出版业转企改制与编辑创新
第三节 编辑创新的研究范畴、目的、意义与方法
第二章 创新的基础:创造学视阈下的创新
第一节 创造(创新)活动的一般分类
第二节 创造(创新)活动的基本技法
第三节 创造性人格的基本素质
第三章 创新环境研究的新视野
第一节 时代特征对创新的决定意义
第二节 制度设计对创新的推动力量
第三节 城市规模对创新的催化作用
第四节 办公环境对创新的积极影响
第五节 信息网络对创新的提升功能
第四章 原创型创新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社会生活对编辑创新的基础作用
第二节 社会生产对编辑创新的主导作用
第三节 科学研究与科技发展对编辑创新的引领作用
第四节 文学艺术对编辑创新的示范作用
第五章 再创型创新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从对前人见解的批判、否定中确立新理论
第二节 从对前人观点的修订、补充中提出新看法
第三节 从对前人成果的拓展、变异中开拓新市场
第六章 集成组合创新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主体附加与编辑创新
第二节 异类组合与编辑创新
第三节 集成组合与编辑创新
第七章 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引进是一种创新方式
第二节 引进的目的:消化吸收再创新
第三节 图书出版中的引进、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第八章 大众出版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大众出版的主要特征
第二节 虚构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三节 非虚构类图书的种类及其他
第四节 非虚构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九章 教育出版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教育教学研究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二节 基础教育课程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三节 高等(职业)教育课程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四节 中小学教辅类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十章 专业出版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专业类图书编辑创新的一般方法
第二节 专业财经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三节 专业法律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四节 专业科技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五节 专业医学图书的编辑创新
第十一章 畅销图书策划与编辑创新
第一节 畅销图书的板块构成
第二节 畅销图书的主题选择与内容锤炼
第三节 畅销图书营销策划的程序观察
第四节 畅销图书的宣传营销方法
第十二章 图书选题策划常用方法
第一节 主题策划法
第二节 专业策划法
第三节 特色策划法
第四节 补白策划法
第五节 渠道策划法
第六节 延伸策划法
第十三章 思维视角与编辑创新(上)
第一节 肯定一否定一待定视角
第二节 昨天一今天一明天视角
第三节 宏观一微观一中观视角
第四节 自我一大我一非我视角
第五节 有序一无序一可行视角
第六节 求同一求异一求合视角
第十四章 思维视角与编辑创新(下)
第一节 理论一实践一综合视角
第二节 哲学一艺术一实用视角
第三节 感性一理性一理想视角
第四节 红海一蓝海一紫海视角
第五节 线性一立体一互联网视角
主要参考文献
图书文献部分
论文文献部分
后记:不幸做了编书匠,一入深宫三十年
节选
《编辑之友丛书:编辑创新论纲》: 从全部人类知识信息增长的一般情况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全部人类知识信息的总量是随着人类的进化和发展而呈现一个总量不断增大,速度逐渐加快,逐步由漫长积累到算术级增长再到几何级增长的趋势。尽管如今的科学技术十分发达,但是我们还不能完全破译和解释有关人类起源与演变的很大一部分秘密。有关人类起源的研究中大部分的古人类学家倾向认为,在地球已经存在的约45亿年的漫长时光中,地球上的全部人类是从一种距今3亿多年前漫游在海洋中的史前鲨鱼进化而来的。根据研究,这种名为棘鱼的原始鱼类是地球上全部的爬行动物、哺乳动物的共同祖先。在经历了从海洋到陆地的长期演化变迁之后,后来这种被称为人类祖先的动物经历了原上猿(约3500~3000万年前)一埃及古猿(约2800-2600万年前)一森林古猿(约2300~1000万年前)一腊玛古猿(约1400一700万年前)一南方古猿(约500N150万年前)等几个发展阶段。用现代人类学的观点分析,在以上这几个阶段中,早期的古人类还基本上处在一种动物的层次上,依然不能称作严格意义上的“人类”。然后才进入到了人类的自觉发展的时代:直立人(约170~150万年前至约30-20万年前,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说的原始社会也就从此时算起)一早期智人(约30-20万年前至4万年前)一晚期智人(约4万年前)。伴随着两个石器时代的步伐,原始社会的末期开始产生文字,人类从此进入了有文字可考的文明时代,并依次经历了古代、近代、现代和当代的发展。有人类学家将人类170万年前的历史称作为蛮荒时代,170万年后直至原始社会末期称作蒙昧时代,再以后称作文明时代。对人类进入文明时代以后的历史,有历史学家将这一发展过程划分为帝国征服、繁荣的封建国家、漫长的中世纪、资本主义兴起和当代后资本主义等阶段。还有学者把人类社会的文明史分为人类早期、宗教时代、地理大发现(新航道开辟后)等阶段。依照马克思主义理论对历史分期的解释,则依次为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资本主义社会、社会主义社会和共产主义社会。在此提出这些对历史分期的认识和评价,不是为了展示对历史知识的了解和专业认知,而是为了给后来的论述打下一个坚实的基础。 但在古生物学家和分子生物学家看来,做出以上的结论未免有些仓促和牵强。部分古生物学家坚持认为,整个人类形成、发展的历史要短很多。有关地球上生命起源的说法有多种。20世纪20年代,有科学家提出一种理论,认为在45亿年前,在地球的海洋中就产生了存在有机分子的“原始汤”,这些有机分子是闪电等能源对原始大气中的甲烷、氨和氢等产生化学作用而形成的。更早在1871年,达尔文在发自印度洋小岛的一封信里这样写道:“生命最早很可能诞生在一个热的小的池子里面。”后来,这个“热的小池子”被称作“原始汤”。在这个被称为“原始汤”的小池子里面,充满了氨、水、二氧化碳、钾、氧、氢以及各种氨基酸等构成生命起源的原始成分。这些物质包括: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成分,而蛋白质是生命体不可缺少的有机物;甲醛分子则可以结合生成组成RNA的一种核糖,而RNA是生命体中决定蛋白质性质的物质;氰化氢也可以进一步结合成腺嘌呤,而腺嘌呤是生命体中遗传物质DNA的组成成分。这个理论已被科学家在实验室的实验中所证实。含有最早生命信息的有机小分子在地球上原始海洋的“原始汤”中产生后,经过长期积累和互相作用,在条件适合的情况下形成有机高分子物质——原始蛋白质分子和核酸分子。它们是构成生物体的最重要的物质。有机高分子在海洋中越积越多,它们相互作用,凝聚成小滴,构成一个独立的多分子体系,漂浮在水面上,进而演变成具有原始新陈代谢作用和能够进行繁殖的原始生命。分子生物学家认为,地球海洋“原始汤”中最早出现的能够自我复制的分子可能是RNA,它既能把自己一分为二,也可以再次结合起来,不断自我复制,不断进化,进而能合成蛋白质和脂类。蛋白质反过来又可帮助RNA分子自我复制,脂类则可以形成细胞膜。最后,在这种RNA生物体中将产生DNA。DNA是生命发育过程中的指示和命令,在生物的传宗接代过程中传递遗传信息与遗传密码,使后代表现出与亲代相似的性状。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