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福昌著
页数:49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976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以闽粤赣边山区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之际以来的四百余年为历史跨度,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该研究属于难度较大的跨学科研究,作者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又有扎实的个案分析,对于推进区域史、农业史、环境史的相关研究均有积极意义。
作者简介
王福昌,男,1969年生,史学博士,华南农业大学副教授,中国秦汉史研究会会员,中国农业历史学会会员。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国农业史、环境史和乡村社会史。发表学术论文三十余篇,出版有专著。
本书特色
由王福昌最的《明清以来闽粤赣边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以闽粤赣边山区为研究对象,以明清之际以来的四百余年为历史跨度,对于该地区的农业变迁与山区环境之间的互动关系进行了论述,该研究属于难度较大的跨学科研究,作者在掌握丰富史料的基础上进行了深入思考,既有宏观的理论概括,又有扎实的个案分析,对于推进区域史、农业史、环境史的相关研究均有积最意义。
目录
目录序
绪论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相关问题的框定一 选题的意义二 相关问题的框定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和资料综述一 学术史回顾序
绪论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相关问题的框定一 选题的意义二 相关问题的框定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和资料综述一 学术史回顾二 资料综述第三节 贯穿全书的理念和本书的框架一 贯穿全书的理念:共同体(自然社会复合网络) 内的新陈代谢二 本书的框架附一:史学走向荒野——近三十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述评附二:闽粤赣边山区社会经济史研究概述
第一章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状况第一节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生态体系和人文景观一 自然生态体系二 人文景观第二节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的地域特征一 中国中心区历史变迁的大势二 “东南边区”型的地域特征
第二章 环境、权力与山区的农业开发第一节 官府治理与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一 武力和教化:稳定山区社会二 调整赋役三 救济灾荒和奖励垦山四 重农、重商之争与山区开发战略的渐次形成第二节 国家主导下民国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及其困境一 现代农业管理机构和现代农业教育的设立二 合作社和农会的倡设三 治乱救灾和垦荒造林四 “国家政权内卷化” 与山区农村的凋蔽
第三章 人地关系与山乡的移民运动第一节 山旷民稀与清中叶以前以向内型为主的移民一 移民的计量分析和个案研究二 汉族农耕文化的扩展与土著采猎游耕文化的退却三 山区型农耕生态系统的生成第二节 “土满人稠”与晚清民国向外型移民的激增一 移民的典型分析二 移民与周边族群的生存竞争三 生存竞争与一个弱势汉族族群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 山区富源与山乡型农业结构及技术的形成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谷类作物的种植一 以梯田为主的土地类型二 水稻栽培三 杂粮的种植四 山多田少、战争环境与冬种的兴起第二节 山林资源与林果的采栽一 自然林的分布二 自然林的伐用及森林变迁三 经济林的栽植、培护及人工林的增加四 果树栽培及野果的采用第三节 丘陵旱地和经济植物的栽培及利用一 布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二 蔬类植物的栽培及利用三 花类植物的栽培与野花的采摘、观赏四 药类植物的采用与栽培五 草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第四节 禽畜的饲养和渔猎业的兴盛一 山乡牧料与禽畜的饲养二 山区野生动物的丰富与渔猎业的兴盛
第五章 自然条件与山区商品经济、租佃关系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山区农业的商品化一 问题的提出二 自然禀赋与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三 墟市、环境与基层市场体系四 周边市场、 山区交通与农产品的贩运贸易五 傅衣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从山区发展到平原”论发微第二节 农业的二重性与山区租佃关系一 租佃制度的激变及其实质二 土地的生态类型与租佃关系三 所有者、劳动力、土地资源结合的频繁变动与租佃关系
第六章 山区环境、农业开发与乡村宗族第一节 山乡宗族的外观一 祠堂二 家谱三 族产第二节 自然环境、山区开发与宗族组织一 向恶劣自然条件挑战,在生态夹缝里求生存谋发展的工具二 宗族风水的自然生态意义第三节 生态资源的争占、保护与宗族组织一 宗族风水的社会内涵二 资源争夺与联宗聚族的竞争策略三 地方动乱、生存保障与宗族组织
第七章 自然的两面性、农耕活动与山区环境的改善第一节 农业垦殖与山区气候一 亚热带山区季风气候的表征和明清小冰期的历史记录二 农业垦殖对地方小气候的改良第二节 地面形态、农业开发与微地貌的改造一 “东南山国”之地貌对农业垦殖的限制二 地貌的夷平:农业开发对微地貌的改造第三节 山区开发与动物之害的防治一 动物之害对山区开发的限制二 山区开发对动物之害的防除第四节 农业开发与水土环境的演变一 农业耕作与人工沃壤的增加二 水利建设与水环境的改良第五节 农耕活动与自然灾害一 灾发频率二 地域特征
第八章 边远山区型的生态知识与自然保护第一节 山乡环境的破坏和边区大众生态知识的来源一 山区环境的脆弱性与山区生态的破坏二 边区大众生态知识的来源第二节 山乡民众自然保护知识的具体形态一 岁时月令中遵循自然节律的生态知识二 儒道释与山民的生态环境知识三 民间信仰中敬畏自然的知识第三节 生态保护的举措和运作一 生态保护的举措二 国家、社会的互动与生态保护三 走向现代的生态保护
第九章 县域个案:寻乌山区的农业变迁与生态环境第一节 山区环境、农业开发与地方公共土地的剧增一 “山国”“岩邑”的山区环境二 山区环境下地方公共土地的剧增三 地方公共土地的运营及其合理性第二节 “山多田少”与山区产业一 山区环境下的粮食种植业二 “山多田少”下副业的兴盛三 山产外销与山区商品经济的繁荣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山区环境的变迁一 《寻乌调查》记载的山林制度二 山区环境的优化
结语一 整体史视野下的闽粵赣边山区二 闽粤赣边山区农业与环境的互动及新陈代谢
参考文献
后记收起全部>>
绪论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相关问题的框定一 选题的意义二 相关问题的框定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和资料综述一 学术史回顾序
绪论第一节 选题的意义和相关问题的框定一 选题的意义二 相关问题的框定第二节 学术史回顾和资料综述一 学术史回顾二 资料综述第三节 贯穿全书的理念和本书的框架一 贯穿全书的理念:共同体(自然社会复合网络) 内的新陈代谢二 本书的框架附一:史学走向荒野——近三十年来中国环境史研究述评附二:闽粤赣边山区社会经济史研究概述
第一章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的自然环境与人文状况第一节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生态体系和人文景观一 自然生态体系二 人文景观第二节 16世纪以前闽粤赣边山区的地域特征一 中国中心区历史变迁的大势二 “东南边区”型的地域特征
第二章 环境、权力与山区的农业开发第一节 官府治理与明清时期的农业开发一 武力和教化:稳定山区社会二 调整赋役三 救济灾荒和奖励垦山四 重农、重商之争与山区开发战略的渐次形成第二节 国家主导下民国时期的农业现代化及其困境一 现代农业管理机构和现代农业教育的设立二 合作社和农会的倡设三 治乱救灾和垦荒造林四 “国家政权内卷化” 与山区农村的凋蔽
第三章 人地关系与山乡的移民运动第一节 山旷民稀与清中叶以前以向内型为主的移民一 移民的计量分析和个案研究二 汉族农耕文化的扩展与土著采猎游耕文化的退却三 山区型农耕生态系统的生成第二节 “土满人稠”与晚清民国向外型移民的激增一 移民的典型分析二 移民与周边族群的生存竞争三 生存竞争与一个弱势汉族族群的生存策略
第四章 山区富源与山乡型农业结构及技术的形成第一节 土地类型与谷类作物的种植一 以梯田为主的土地类型二 水稻栽培三 杂粮的种植四 山多田少、战争环境与冬种的兴起第二节 山林资源与林果的采栽一 自然林的分布二 自然林的伐用及森林变迁三 经济林的栽植、培护及人工林的增加四 果树栽培及野果的采用第三节 丘陵旱地和经济植物的栽培及利用一 布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二 蔬类植物的栽培及利用三 花类植物的栽培与野花的采摘、观赏四 药类植物的采用与栽培五 草类植物的栽培和利用第四节 禽畜的饲养和渔猎业的兴盛一 山乡牧料与禽畜的饲养二 山区野生动物的丰富与渔猎业的兴盛
第五章 自然条件与山区商品经济、租佃关系第一节 自然条件与山区农业的商品化一 问题的提出二 自然禀赋与农业商品生产的发展三 墟市、环境与基层市场体系四 周边市场、 山区交通与农产品的贩运贸易五 傅衣凌农业资本主义萌芽“从山区发展到平原”论发微第二节 农业的二重性与山区租佃关系一 租佃制度的激变及其实质二 土地的生态类型与租佃关系三 所有者、劳动力、土地资源结合的频繁变动与租佃关系
第六章 山区环境、农业开发与乡村宗族第一节 山乡宗族的外观一 祠堂二 家谱三 族产第二节 自然环境、山区开发与宗族组织一 向恶劣自然条件挑战,在生态夹缝里求生存谋发展的工具二 宗族风水的自然生态意义第三节 生态资源的争占、保护与宗族组织一 宗族风水的社会内涵二 资源争夺与联宗聚族的竞争策略三 地方动乱、生存保障与宗族组织
第七章 自然的两面性、农耕活动与山区环境的改善第一节 农业垦殖与山区气候一 亚热带山区季风气候的表征和明清小冰期的历史记录二 农业垦殖对地方小气候的改良第二节 地面形态、农业开发与微地貌的改造一 “东南山国”之地貌对农业垦殖的限制二 地貌的夷平:农业开发对微地貌的改造第三节 山区开发与动物之害的防治一 动物之害对山区开发的限制二 山区开发对动物之害的防除第四节 农业开发与水土环境的演变一 农业耕作与人工沃壤的增加二 水利建设与水环境的改良第五节 农耕活动与自然灾害一 灾发频率二 地域特征
第八章 边远山区型的生态知识与自然保护第一节 山乡环境的破坏和边区大众生态知识的来源一 山区环境的脆弱性与山区生态的破坏二 边区大众生态知识的来源第二节 山乡民众自然保护知识的具体形态一 岁时月令中遵循自然节律的生态知识二 儒道释与山民的生态环境知识三 民间信仰中敬畏自然的知识第三节 生态保护的举措和运作一 生态保护的举措二 国家、社会的互动与生态保护三 走向现代的生态保护
第九章 县域个案:寻乌山区的农业变迁与生态环境第一节 山区环境、农业开发与地方公共土地的剧增一 “山国”“岩邑”的山区环境二 山区环境下地方公共土地的剧增三 地方公共土地的运营及其合理性第二节 “山多田少”与山区产业一 山区环境下的粮食种植业二 “山多田少”下副业的兴盛三 山产外销与山区商品经济的繁荣第三节 农业开发与山区环境的变迁一 《寻乌调查》记载的山林制度二 山区环境的优化
结语一 整体史视野下的闽粵赣边山区二 闽粤赣边山区农业与环境的互动及新陈代谢
参考文献
后记收起全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