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封面

作者:刘扬 著

页数:352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24

ISBN:97875010827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网盘下载地址:下载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内容简介

本书为刘扬的博士论文,以乌兰木伦遗址第1地点2010年至2012年发掘获得的13146件石制品为研究对象,从原料来源与利用、石核剥片技术、工具类型和修理技术、石制品拼合等几个方面对遗址石器工业进行研究,并通过实验考古学的方法对石片生产过程和方式等人类行为予以分析。还与国内相关遗址对比研究,发现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具有非常鲜明的本土化特点,是中国华北地区小石器工业传统连续演化的重要一环,也为中国古人类 “连续演化、附带杂交 “理论提供了文化上的证据。乌兰木伦遗址下部相对较早到上部相对较晚文化层,石制品面貌变化不大,体现出石器技术的稳定性和连续性。与国外相关遗址对比表明,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表现出一些西方旧石器文化元素。带铤石的传播路线,与现代人走出非洲的北线迁徙路线一致。即早期现代人向北优选到达北非,并将该地区Aterian文化流行的带铤石镞带到世界其他地区,而乌兰木伦遗址是连接东亚的重要中转站。本书研究认为乌兰木伦遗址具有狩猎屠宰场的性质,而不是人类长期居住的场所。古人类在这里狩猎、打制石器、屠宰动物,并发生了生活行为。较厚的地层堆积以及不同文化层连续稳定的石器技术,表明遗址被同一人群长期重复利用。本书还从组织能力和计划深度两个方面对乌兰木伦遗址古人类的认知能力进行了分析,并探讨其行为的现代性。古人类在原料选择、石核剥片的预制性和复杂性、工具修理、复杂工具设计等方面体现出一定的策划型技术,表明已具备较强的认知能力。特别是带铤石的出现表明 “安全狩猎 “和 “系统狩猎 “已经出现,而这正是行为现代性的重要标志。具有较高学术价值和社会效益,值得出版。

作者简介

刘扬,1985年生。2008年毕业于吉林大学考古学系,获历史学学士学位。2013年毕业于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古生物学与地层学专业,获理学博士学位。曾赴法国、西班牙、波兰、印度、韩国等访学与交流。首届李济考古学奖学金和丝路奖学金获得者。现为中山大学“百人计划”引进副教授、博导,2023年入选“逸仙学者”。主要从事旧石器时代考古学研究。主持和参与内蒙古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呼和浩特沙梁子古城遗址,河北泥河湾三棵树遗址,海南白沙南或河遗址,广西百色杨屋遗址以及西班牙阿塔普尔卡遗址等多项考古发掘,相关工作入选“全国六大考古新发现”和“考古中国”重大项目。主持国家社会科学基金2项、高等学校青年拔尖人才项目1项以及省部级和校级项目多项。主编出版《乌兰木伦——鄂尔多斯旧石器时代中期遗址发掘报告》等著作三部,在《考古学报》《考古》及Quaternary International等国内外学术期刊发表论文数十篇,成果获内蒙古自治区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政府奖二等奖等奖励。

目录

序一
序二
第一章引言
第一节研究背景
一、从鄂尔多斯高原旧石器考古史看乌兰木伦遗址新发现
二、乌兰木伦遗址石制品研究关联的重要学术课题
第二节研究问题
第三节研究目标
第四节研究材料和方法
一、研究材料
二、研究方法
三、石制品分类的基本概念和术语及观察测量项目的方法和指标
第二章乌兰木伦遗址概况
第一节地理、地质和地貌概况
第二节遗址堆积形成过程及地层的划分和描述
一、遗址堆积成因的初步认识
二、地层划分和描述
第三节遗址的发现、发掘和室内工作
一、发现、发掘与野外工作方法
二、室内工作
第四节主要收获
一、石制品
……

赞助用户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鄂尔多斯乌兰木伦遗址石器工业》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9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