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绍兴和议前的朝政研究

封面

作者:陈忻著

页数:29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9950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研究的时限为靖康之难(1126)的发生到绍兴十一年(1141)绍兴和议签订这一历史阶段。这是一个政治上大变乱、思想上大纷争的时代。研究的对象是与此期朝政密切相关的朝臣作品。本书避开已经成熟的有关南宋文人与党争、南渡文人生存状况等研究领域,选择了国家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形势严峻,对金、对伪齐、对盗寇,以及收兵权等问题上的意见错综复杂、朝臣任用与罢免频繁的两宋之交作为研究的主要时段和对象。通过总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期望从政治、思想、文化心态等方面全面考察此期与朝政相关的朝臣作品,并对其作出恰当的评价,这不仅对宋代文学的全面研究具有重要意义,而且对宋代历史的研究亦有补充助益之作用。

作者简介

陈忻,1963年12月生,文学博士,重庆师范大学文学院教授。长期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主持并完成省部级研究课题多项。独立完成并出版学术专著三部,发表学术论文《试论陆九渊之推赏黄庭坚》(《文学评论》2005年5期)、《中国唐宋诗词与日本和歌意境的“实”与“虚”》(文学评论 2004年1期)、《宋代理学家“记”类短文的理趣》(《文学遗产》2008年2期)、《儒学对唐宋诗歌与日本和歌抒情性的影响》(《文艺研究》2005年3期)等近80余篇。其中,专著《宋代洛学与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年6月)于2010年12月获重庆市第七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南宋心学学派的文学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11月)于2008年12月获重庆市第六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专著《唐宋文化与诗词论稿》(重庆出版社 2004年6月)于2006年12月获重庆市第五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本书特色

自建炎元年宋高宗建立南宋政权到绍兴十一年宋金和议签订的大约十五年间,南宋朝廷面对的总体形势是国家时局动荡、内忧外患形势严峻。这一时期,朝廷重臣对于国家的大政方针纷争不已,且其任用与罢免频繁,因之而产生南宋朝廷的对内对外政策不断调整。
陈忻最的这本《绍兴和议前的朝政研究》在梳理、分析、研究大量相关文献资料的基础上,特别关注南渡初期外敌、叛臣、游寇、土贼困扰的政局,并以此作为研究的大背景,探讨这一时局与朝臣作品之间的关系。全书以南宋朝廷对金、对伪齐、对盗寇的错综复杂的政治、军事斗争以及南宋朝廷内部收取兵权等重要问题上的矛盾冲突为论述中心,以南宋重臣的任用与罢免及其由此兴发的对内对外政策的变化作为全书研究的主要线索,着力考察这一时期的政治纷争。并以此为切入点,结合此期朝臣的作品,深入探讨其奏章、书信等作品背后隐含的时代因素和个人仕宦的心态,通过总体分析和个案研究,探究此期朝臣在特殊历史阶段的治国理念及政治见解。

目录

第一章 建炎元年李纲的“国是”及其失败第一节 李纲“国是”之依据:以靖康为鉴第二节 李纲“国是”之方向:专务自守第三节 李纲“国是”之失败
第二章 从宗泽乞请回銮奏疏看建炎二年南宋朝廷的政治局势第一节 主政者无意北行第二节 南宋军事外交的困扰
第三章 从建炎三年朝臣对驻跸地的议论看朝廷的艰危第一节 为宗社计:以钱塘为驻跸地第二节 驻跸武昌之争第三节 被逼人海避敌
第四章 从朝臣奏疏看建炎四年南宋朝廷对外对内策略的调整第一节 赦罪立功、有捷必赏第二节 藩镇政策的实施
第五章 绍兴元年吕颐浩“先平内寇然后可以御外侮”的策略探讨第一节 “先平内寇”的政治背景第二节 “先平内寇”之政策的具体实施
第六章 绍兴二年南宋朝廷艰难的中兴之路第一节 来自外部的伪齐势力困扰第二节 来自内部的南宋朝廷党争
第七章 绍兴三年南宋朝廷和战无果的局势第一节 求恢复而无功第二节 就议和而无果
第八章 从绍兴四年朝臣奏疏看南宋朝廷的对敌之策第一节 先擒刘豫以定金人第二节 和议乃权时之宜
第九章 绍兴五年南宋朝廷“渐图恢复”下的对金态度第一节 善后之计当出群策第二节 待衅以乘乱第三节 既不可因战而废和,又不可因和而忘战
第十章 从绍兴六年宋齐决战看南宋朝廷的困窘第一节 守江与进击的分歧第二节 将帅跋扈、财用堪忧
第十一章 绍兴七年南宋朝廷面临的危机第一节 姑息放任而长其骄第二节 任用失当而致其怨
第十二章 从绍兴八年的朝臣奏章 看宋高宗的疑虑第一节 争论不休的和议之路第二节 渐销将权的必要第三节 高宗对朝臣结党的疑忌
第十三章 绍兴九年至十一年南宋朝廷应对金人的举措第一节 积极应对金人的毁约第二节 消解大将的军权
结语
主要参考文献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绍兴和议前的朝政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7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