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艾黎自传

封面

作者: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编

页数:325页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2605069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内容包括: 我很幸运有这样的父母、童年的回忆、磨炼吃苦耐劳的性格、克莱斯特彻奇男子中学、教师之家、由学生到士兵、在索姆河上阻击德军、这是为什么、塔拉纳基牧场等。

本书特色

兰州城市学院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编著的《艾黎自传》是一部个人自传的纪实文学作品,甘肃省路易艾黎研究中心的主要研究项目。艾黎是新西兰国际友人,1927年来到中国,在中国工作生活了60年,创办工合运动,为中国的革命事业做出了杰出贡献。该书稿是艾黎晚年最重要的、带有总结性的一部著作,真实地记录了他一生的工作和活动,反映了他在华60年当中亲身经历的许多历史事件和政治、社会变革。由艾黎口述,他的秘书吕苑如、李建平等人整理,艾黎本人亲自审订,英文版于1985年由外文出版社出版,因艾黎在甘肃工作生活了近20年,艾黎指定中文版由甘肃人民出版社1986年出版。出版之后,由于艾黎当时年事已高,有些回忆的时间、地点、人物与事实有出入,经过吕苑如等人的不断核查与补充,现修订再版。

目录

早年在新西兰 我很幸运有这样的父母 童年的回忆 磨炼吃苦耐劳的性格 克赖斯特彻奇男子中学 教师之家 由学生到士兵 在索姆河上阻击德军 这是为什么 塔拉纳基牧场 六年孤寂与奋斗上海年代 我开始认识中国 首途上海 任消防处督察 工厂督察工作 罪恶的包身工制 假日出游,更好地了解中国 思想发展的契机 西北的饥荒 萨拉齐的救灾工作 在湖北赈灾修堤 洪湖精神 是镇压,不是救济 与阿兰回新西兰 上海的地下斗争 天生的鼓动家——史沫特莱 志同道合 地下工作 格兰尼奇夫妇与《中国呼声》 忆鲁迅在上海 宋庆龄——永不消逝的记忆 幕后人——刘鼎 换钱的冒险经历 周游世界 日本进攻下的上海抗战中的“工合”运动 “工合”的创立 在武汉成立“工合”总部 宝鸡的第一个地区办事处 开展东南地区的工作 赣南——红军老根据地 与印度医疗队同去延安 在延安会见毛主席 川康地区的“工合” 与埃文斯·卡尔逊同去新四军地区 西南纪行 “工合”国际委员会 战时的重庆 国民党对“工合”的破坏 被行政院解职 旧日旅行轶事 总结:从“工合”到山丹山丹:为未来培育人才 培黎学校—一“工合”的培训计划 “培黎”——为黎明而培训 由双石铺西迁 山丹——丝绸之路上的绿洲 我们的“小长征” 乔治·何克——为山丹学校奉献一切的人 学校的成长 学校的国际方面 办学中的事端 与孩子们在擂台 山丹的黎明 新中国成立后的学校 “创造与分析”——新型教育的箴言新中国成立后的生活与工作 一九五一年的北京 史沫特莱逝世 在北京举行第一次国际和平会议 争取和平与团结的国际会议 不愉快的经历 为中国与和平而写作 关于我的著作 创作与人民和生活有关的诗 翻译中国诗 对故土和澳大利亚的访问 新西兰与中国 新中国成立后在中国各地访问 一个新时代开始了 和新西兰电影摄制组一起旅行 与安娜·路易斯·斯特朗在新中国 三位伟大的美国女性 巨星陨落 埃德加·斯诺——中美友谊的象征 重访山丹 山丹学校的果实 “工合”的恢复 在北京的居家生活 中国的儿童 中国的陶瓷和古物 栽树种草,制止水土流失 新中国的精神路易·艾黎的作品目录第—版后记第二版后记第三版后记路易·艾黎重要活动年表

节选

《艾黎自传》:

  早年在新西兰我很幸运有这样的父母一个人的成长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父母的教诲和幼年的经历。有这样的双亲,对我来说自然是十分幸运的。我父亲弗雷德里克·詹姆斯·艾黎是学校的校长。祖父是早期从爱尔兰到新西兰来的移民。父亲的生活奋斗道路很艰难,14岁时就边当学生边当教师,因为当时师资很缺。后来他担任了只有4名教师的安伯利区中学的校长,执教了40年后他才54岁。这时他已经可以退休了,写点自己想写的小册子,如倡导重新分配土地、实行教育改革以及解决其他一些社会问题等。他还对学校的体制提出了自己的看法,提倡给学生多讲故事、多进行讨论、多在户外上一些有关大自然的课。他深知20世纪伊始新西兰的土地问题,认为只有国营工业化农场才是出路。这在当时是一个很进步的主张。父亲笃信社会进步,是个比其时代先进的社会主义者。他从小受到的教育是尊重教会,但他却摒弃了教会,而采取神教派的立场。他不让自己的孩子上主日学校,说这是因为他不愿在孩子自己能做出决定或理解人生之前把信仰强加于他们。“我相信宇宙间有神主宰着生命与演变,但我不信基督是上帝生的儿子,他只是人类一位的袖。我喜欢进教堂去唱和听美丽的圣诗,却不会背教义,不过我还是信基督的教导的。”我的母亲克拉拉·玛利亚·白金汉是位很能干的妇女,性情恬静,待人周到。她出生于英国诺福克的一个家庭,1884年移居新西兰。当父亲与她相识,后来又结婚时,她在坎特伯雷一个农场主家里当女教师。她还是早期在新西兰奋力争取并获得妇女普选权的一批妇女之一。新西兰在1893年成为世界上个批准妇女享有普选权的国家。那时妇女进行宣传鼓动,目的是要使用投票权来反对酗酒和其他社会罪恶的蔓延。母亲博览群书,每星期都去一次克赖斯特彻奇市立图书馆,带回一大摞书和杂志。她治家有方,安排得井井有条。她喜欢养花,特别是玫瑰花。我有一次回家时,为她整出了一个玫瑰园,她很高兴。她还爱养鸭、蜜蜂和猫,愿意徒步旅行,并喜欢孩子。

  1937年我回家小住时,她已经老了。姐姐和弟弟们去国外了,把子女们都留交给她。因此,她周围又是一家子年轻人。她常坐在大壁炉前的扶手椅里看书。孩子们洗完澡,赤身、争先恐后跑来,挤着烤火,火光映红了他们的身体。母亲从眼镜上方望着他们,觉得他们美了,脸上漾出满意的笑容。母亲是个走在时代前面的妇女,总像年轻的人那样朝气蓬勃、思想进步。她通晓国际问题的程度,在我们新西兰社会里还是很出色的。棘手难办的事到了母亲手里总会变得轻松有趣。每当我陷入困境,便想起母亲的笑容,情不自禁地笑起来。母亲十分讲求实际,深信人类的未来是美好的。她确实是一个各方面都了不起的人。母亲是我生命的一部分。只要她问,我什么都会告诉她,但她并不好奇多问。有这样一位好母亲是我很大的幸运。

  童年的回忆1897年12月2日,我出生在坎特伯雷平原克赖斯特彻奇市以西约65公里处的斯普林菲尔德,在家里7个孩子中我排行三。母亲本不愿意要那么多孩子,而父亲却是把妻子视为己有的那类旧式的丈夫,不允许女人有发言权。我的大哥埃里克比我长5岁,格温是家里头一个女孩,比我大3岁。我出生才一个月时,全家就从斯普林菲尔德搬到安伯利。年轻的彭杰利帮助母亲照料孩子。我幼年时,她在我们的生活中确实影响很大。她原先住在斯普林菲尔德的一个村子里。她的父亲在一个星期六进城之后便再也没回来过,他也许是到美国赚大钱去了。因此,彭杰利早年就认定“所有的男人都是猪猡,女人只供他们寻欢作乐”。我们都管她叫“彭”,她长大成人后,做事一丝不苟,不能容忍任何一点错误。她是我家忠实的朋友,当母亲忙于照顾小孩或接待客人时,就由她来管家。

  我的名字路易是父亲的妹妹艾米姑妈按一个毛利族的名字起的。那位路易·曼尼亚波托,因在19世纪60年代毛利人的土地战争中,奋力抵抗英国军队而成为传奇式的人物。据父亲说,艾米姑妈“好得谁都般配不上”,所以从未结婚,但她很喜欢孩子。母亲就建议让她给新生的婴儿取个名。就这样,我这个金发的盎格鲁一撒克逊男孩取了个毛利人的名字。

  婴孩期过后,我便常与埃里克和格温一起玩耍,但是当他们玩特别的游戏时,埃里克就不愿让我老跟在后面。为了甩掉我,埃里克就会说:“我们来做‘吃苦’的游戏吧。”这就是指拷打,看我们能忍受多大的痛苦。格温回忆起我如何大喊大叫,她又如何向埃里克解释说我已经教了,但埃里克不愿听,我也就悻悻地走开,自己去玩耍,要不就对着树和石头说话。这,埃里克也不喜欢。他说:“不许你自言自语,看我不揍你!”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艾黎自传》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5664.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