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东有论见:2016民生时政评论

封面

作者:陈东有著

页数:448页

出版社:江西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1009319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江西五套“东有论见”栏目2016年度民生时政评论内容的文字整理精选本,计145篇。书稿延续上一年出版的《东有论见:2015民生时政评论》的整理与编辑模式,以时间为序、按月编排。内容以民生时政为主,涉及各类民生热点问题。整体看,本书内容重在以建设性、理性的态度,通过对日常事、生活事的广泛观察、记录与评论,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作者陈东有先生有长期的学术研究与宣传部门的管理经历,有着极强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对舆论导向的掌控能力,深入浅出,对沟通和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推动社会和谐建设,有积极作用。

作者简介

陈东有,男,1952年11月出生于江西省南昌市,祖籍江西丰城。1969年初中毕业,1970年初下放江西永修恒丰农场劳动。1984年7月江西大学中文系毕业,获文学士学位,留校任教,1990年1月获江西大学文学硕士学位。1997年6月获厦门大学史学博士学位。三十多年来一直从事中国古代文学史、汉语史、中国文化史、海洋社会经济史和管理学的教学与研究。1995年、1997年先后破格评聘为副教授、教授,2005年起担任南昌大学博士生导师。发表学术论文90余篇,出版专著《走向海洋贸易带(博士论文)》(江西高校出版社)、《农民工就业波动分析及对策研究》(人民出版社2015 年版)、《〈元曲选音释〉研究》、《陈东有文史论稿》(江西人民出版社2014年版)、《正说〈三国演义〉》等,合著《科教兴国论》,主编《话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中国的农民》《现实与虚构》等。2002年11月任中共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2003年5月任中共江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2007年9月任常务副部长,2013年1月起任江西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本书特色

家事国事天下事,事事关心;人情世情百姓情,情情可论。众说纷纭,东有论见关注社会舆情,参与民生舆论。为老百姓说话,说老百姓的话。

目录

“人就要乐观地生活”(博文代序)1月 1 做个老实人 2 能不能让大人少骂点脏话 3 南昌:地铁刚开通有些事儿得知道 4 二孩时代全面开启,今年起取消晚婚晚育假 5 两孩来了。没有儿科医生怎么办 6 高铁15元盒饭何必“藏着卖” 7 老板上班时间发红包,“钓鱼罚款”不违法但失了人心 8 电梯悲剧一再重现。不能再重现了 9 “女神”骗捐伤人心,个人募捐也不该禁 10 交通部同意春运期间可以拼车回家 11 正式取消晚婚晚育假,产假增加至158天 12 六小龄童缺席春晚,春晚导演微博被“轰炸” 13 女孩怒斥医院号贩子:300元号炒到4500元 14 “出生医学证明”不应成为上户拦路虎2月 15 “东有论见”给各位拜年 16 春节过年最怕的十大“问题” 17 趣谈“海昏侯”的是是非非(春节专题。六篇) 六之一,一起盗墓引发的考古 六之二,考古的大发现 六之三,墓主之谜——海昏侯是谁 六之四,刘贺当上了皇帝 六之五,新皇帝只当了27天 六之六,废帝降成了海昏侯 18 话说《芈月传》的真真假假(春节专题,五篇) 五之一,六王毕四海一 五之二,秦国四代之功中真实的芈月宣太后 五之三,《芈月传》中的虚构 五之四,芈月身边的人物 五之五,《芈月传》与《甄嬛传》 19 上海女友逃离江西农村真相曝光,网站否认炒作 20 大鹅别离前亲吻感动无数痴男怨女 21 微信提现宣布开始收费,用户大呼很受伤 22 快递包装都去哪啦
20 15年打包胶带可绕地球500多圈 23 老婆连生两胎都是女孩,男子挥刀自宫 24 九部门推行节地生态安葬,鼓励家庭合葬 25 地铁正反教材:好大妈为清洁弯腰捡拾泥土,老“罗汉” 脚架扶手还出言不逊3月 26 小面包车上掉小孩,孩子为啥“漏”了出来 27 “诺贝尔哥”与引力波无关,民科和科学不是一回事 28 指责女孩“蹲着等地铁”,到底谁没“教养” 29 高铁上有没有必要装Wi—Fi 30 山东一教授因缺课向学生致歉 31 你敢欺客宰客,我就教你倾家荡产……
4月5月6月7月8月9月10月11月12月附录后记

节选

  《东有论见》一书,是江西电视台五套每周六和周日在“新闻晚高峰”栏目中推出的一档评论节目的结集,是经过实践验证、受众验证、学术验证、政治验证的健康的、合格的评论文章。小篇幅文章,主题重大而敏感,通过实实在在的身边事、日常事、百姓事,学习、认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哺育新风尚。  陈东有先生在电视台做了一年电视节目,我这个不大看电视的人也挤时间断断续续地看了好几期,基本上是冲着这老兄来的。主要是想看看此公在电视上的模样。实话说,形象比平时修边幅了,讲究多了;话题评点很有分量和张力,大大溢出了节目时间的容量,这其实在我的意料之中。再说句实话,这样难弄的节目也只有他弄得出来,不佩服不行。节目很合我的胃口,但是节目播出的时间点不合我的生活节奏。这是个遗憾。去年底,东有从100来期200来个议题中选出了134个题目出了一本书。书名和节目就了一个名字,都叫《东有论见》。出版部门需要一份鉴定意见,把机会给了我。因而我算是编辑之外的第一个真正的读者。小时段节目,小篇幅文章,主题重大而敏感。于是我很郑重地写了下面一些话——  《东有论见》一书,是江西电视台五套每周六和周日在“新闻晚高峰”栏目中推出的一档评论节目的结集。节目每次8分钟左右,由特约评论员即时发表对当下一些民生热点问题的看法,向观众传达阐释党和政府最新的或相关的抉择部署与政策法规,回应群众关切与困惑,帮助受众辨别真假情伪,分清是非,正确理解和把握事物本质,以令人信服的解析和循循善诱之道,不动声色地将观众的认识导向正确轨道;对社会和网络上的一些谣言与负面信息,及时辟谣并进行辨识,指陈利弊,释疑解惑;同时和观众一起探讨问题,研究解决问题和克服困难的办法;对于社会新风和好人好事给予热情的讴歌和推介,通过实实在在的身边事、日常事、百姓事,学习、认识、培育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传播正能量,哺育新风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民生问题无小事,民生问题无易事。原因就在民生问题牵涉面广,难度大,敏感度大,事关广大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获得感、满足感与幸福感。因而对有关民生问题的及时疏导,必然关涉到人民群众焦虑情绪的正确宣泄,关涉到民心所向和社会稳定。电视台节目设置的初衷即在于此。而且在人选方面,主管部门也极为慎重。确定本书作者陈东有同志担纲,被视为最佳选择。  作者长期从事文学、历史、法律和社会经济问题研究与教学,曾任南昌大学党委副书记、省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后又任省人大内务司法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党的领导岗位和宣传舆论部门的多年历练,以及作者深厚的学养和表达功夫,使作者具有极强的政策把握能力和对舆论导向举重若轻的掌控能力。节目播出后,深得广大观众包括学术界研究同行的喜爱,又令宣传主管部门和省委、省政府主要领导满意、放心,实属不易。因而,可以说,本书结集的内容,是经过实践验证、受众验证、学术验证、政治验证的健康的、合格的评论文章。  通观全书,可以得出以下印象:  首先,本书坚持以马克思主义立场、观点、方法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认识问题、分析问题,自觉维护党的领导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守正确的政治方向,与党中央的政策方针和决策部署保持了高度一致,体现了一位中共党员和党的宣传干部,一位有素养、有良知、有责任、有担当的知识分子强烈的使命意识和自觉精神,以及高度的制度自信、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和文化自信,是一部观点鲜明、思维缜密、实事求是、坚持真理、文笔优美、政治可靠的民生评论著作。  其次,本书辑入的文章和表达风格,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用群众身边的事例、群众关切的问题和群众喜欢的平实态度、群众习惯的语言,讲述问题,解析问题,而且持论公允,以理服人,姿态平等、友好、亲切,能够有效地将党和国家的意志同人民的心声融解在一起,对沟通和密切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增强民众对党和国家的文化认同,提高党的新闻舆论的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具有一定的范本价值,值得向党政干部、学校思政干部和新闻宣传工作者推介。  再次,本书是作者对于中国当代民生问题的观察与思考,其中不乏原创性的真知灼见。结集出版,是对电视节目即时性特点的一种补充,可以实现人们由“看电视”到“读电视”的转换,进一步扩大传播效果;而且阅读也可以带动更多人共同思考,引发更大范围内的理解和积极的建言献策。尤其值得注意的是,本书的思考成果,或可举一反三,为政府提供一定的决策或工作参考。由于本书所涉及的问题,大多是中国现阶段需要继续思考的问题,因此本书集结的2015年度民生评论依然有很强的新鲜度和现实价值。  2月19日,习近平总书记主持召开党的新闻舆论工作座谈会,指出新时代条件下党的新闻舆论工作的职责和使命是:高举旗帜、引领导向,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团结人民、鼓舞士气,成风化人、凝心聚力,澄清谬误、明辨是非,联接中外、沟通世界。要承担起这个职责和使命,必须把政治方向摆在第一位,牢牢坚持党性原则,牢牢坚持马克思主义新闻观,牢牢坚持正确舆论导向,牢牢坚持正面宣传为主。可以说,本书的出版,是一个很好的呼应。  审读一类的文字,难免刻板一些,显得很正式、很严肃、很政治,但的确也是实在话。活络的话,严肃地说,不难;严肃的话,活泼地说,不易!偶尔说,不难;说一年,不易!《东有论见》触及的民生、时政话题都很严肃,可是它的文字的一点儿也不刻板,轻松,活泼,有识见,有温度,而且不乏故事性。  在评论广西因烧伤只能靠膝盖跪着走路的残疾人胡凤莲的遭遇和事迹时,《东有论见》一开篇就是:  “这位大妹子真了不起。她说的是做人要有骨气,我看到的是一种伟大的人格,一位普通劳动妇女在巨大的灾难和困难面前,不屈不挠,顽强地与命运搏斗的人格。幼儿时因烧伤致残,这已是人生的一大灾难,丈夫离家出走,这又是雪上加霜,难上叠难。她没有屈服,没有放弃,不向困难退半步,跪着种菜养猪、挖山开荒、纺布刺绣,养儿育女,直到女儿2004年外嫁。儿女都大了,自己可以休息一下,哪怕是喘口气也好。她不,特意用旧裤子缝纫成布套,用货车内胎制作了一个皮套,先用裤子包裹着残疾的双脚,再用布套套住裤子,最后用皮套当外层,她就靠这套‘装备’包好自己残疾了的双腿后,到县城开始了打工生活。”  “大妹子”的叫法显得多么亲切!南昌的老街坊就是这样称呼人的。评论者对一位命运多舛、难上叠难的残疾人不是居高临下地“审视”,而是平等平易地“叙述”和“观察”。语意间是发自内心的尊重,不是那些眼下司空见惯的廉价的同情。这种平易,让他可以极限地贴近甚至进入主人公的内心:  “我想,到县城的打工生活一定是十分艰难的,一定会碰到更多的困难,包括一些人奇怪的甚至是歧视的目光,她一定做好了思想准备,否则,她不会如此精心地装备自己,她用她自己的骨气、她自己的人格支撑着自己,也许她认为生活就是如此,她已经把不公平的人生权当作自己必须经历的磨难,她已经从这种磨难中走出来了,她还会坚定地走下去。”  将心比心的审美“移情”,设身处地的“理解”和哲理性的“解构”,是那样地“合情合理”,自然到没有一点儿娇柔和溢美的造作。  “有人曾经议论说:在这样的‘坚强姐’面前,那些好手好脚却不愿意努力奋斗的人应该感到羞愧。”  照逻辑,顺着说肯定没错。你一个健全的人居然赶不过一位残疾人的勤奋,不是白活了么?这不正是本篇需要点题的所在么?可《东有论见》偏偏要突转话锋,让你猝不及防:  “其实这是无法比较的。人,往往会‘置之死地而后生’,遭遇大难而奋发。不经历风雨怎知生活的艰难,正因为有好手好脚,有些人还远不如残疾朋友对生活的真谛认知更为深刻和贴切。”  我这个历史专业出身的人,立马想到了司马迁在《报任安书》说过的一段著名的话:“盖西伯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不韦迁蜀,世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作也。”心想,要是这样演绎一番不是显得“很文化”?但我很快否定了自己。假如东有真的这样子“吊书袋”,他的文字可能立马变酸了。最后,他选择了这样的结尾,一种反衬式的结尾:  “所以‘坚强姐’们的人格和精神,在得到大多数人们的赞许之时,对一些人的作用,很有可能是对牛弹琴,这就是为什么当这则消息在网络上传开之后,会有人评论:有的人站着,却让人觉得他在跪着;而有的人跪着,却给人感觉站立得是十分的高大,十分的潇洒。”  他就用这种“高下相倾”式的巨大落差,制造出一种猛烈的心灵冲击,将人拽入思考的深处……  还记得那位写了16年诗的农妇诗人余秀华吗?她因一首诗歌《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成为名人,去年被选为湖北省钟祥市作家协会新一届副主席,结果引发了很大争议。《东有论见》照样是开门见山,观点鲜明:  “我真不想用‘脑瘫诗人’来称呼余秀华女士,虽然这个词是医学用词,但总感到别扭,总感到没有尊重这位女士……在中国,因种种原因导致出生时大脑受伤的婴儿还不少,我们的社会应该多多地关心他们,帮助他们,在他们一生中,应该得到和正常人一样的尊重与权益。这是我这次开题论见的出发点。  “她说得好:女人、农民、诗人,这个顺序永远不会变,如果你们在读我的诗歌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脑瘫导致了她行走时的摇摇晃晃,她的意志、她的思想、她的人生态度乃至‘三观’都却超越了我们,远远地超越了我们,至少超越了我们中的一大半人。现在人们争论的是她该不该当选为一个市的作协副主席,可能在眼下,在我们这个物欲横流、功利入骨的社会,这件事引发人们的注意力比她是一位很有自己个性和成就的诗人更来得大一些,人们不去关注她的诗歌,却更关心她因为诗歌而当官了。”  东有是一位由学者到官员而且“阶位”不低的人。他的可爱之处,是他既能够很好地适应他的岗位和官位,却又能始终保持一位学者、教师的本色。他不是一个“开启一扇门”,就得“关上原来那扇窗”的人。他说话有分寸,不同流俗,也不故意标新立异、哗众取宠,尤其不失本真和率性。他说的就是他想要说的,在原则范围内一定是实话实说。  《东有论见》没有劳驾比他官位更大的领导或名头更大的学者写序,只有一篇“代前言”,标题是《我的几位老朋友》。东有的“老朋友”应该很多,而称得上“东有老朋友”究竟是谁,实在不敢揣测。他说:  “我的几位老朋友就在我的宿舍附近活动,常接触,日子一长,就成了老朋友了。他们中有一位是拉板车的,有一位是配钥匙的,还有一位女士开了一家小小个人理发店,是理发的,我就用他们的工作来称呼他们为板车师傅、钥匙师傅、理发师傅吧。”  这是东有2010年11月1日发表在新浪博客上的一篇同名博文,全文2500来字,叙述的是他同三位师傅平淡如水却又饶有情味的交往。三位师傅,都是社会最基层、最寻常的平民,好像并不能给这本书增添什么光环,倒是含蓄而委婉地露了一点“东有论见”的意趣出来。  一篇看似“漫不经心”,实则“郑重其事”地搁在书的重要位置的《代前言》,真个是“别出心裁”啊!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东有论见:2016民生时政评论》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5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