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幻象之外的言说

封面

作者:白杰著

页数:196页

出版社:北岳文艺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3785001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山西文学有着深厚的传统,山西的文艺理论与评论在中国文艺批评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进入当代,山西的文学理论与评论仍然保持了比较活跃的态势。特别是新时期以来,可谓阵容强大。新一批评论家涌现出来,他们知识结构新颖,对新现象、新趋势特别敏感,个性色彩极强,表现出活色生香的发展态势。  《幻象之外的言说/新锐批评家丛书》就是山西文学评论家白杰所著的一本文学研究和评论合集,共分上中下三篇,包括现代性幻象与当代先锋诗学、向幻象开战:后现代主义的诗学实践、三晋文学:地方性对现代性的质询。

本书特色

白杰著的这本《幻象之外的言说》立足当代先锋诗学的转捩点,侧重从思想文化层面揭示现代性危机与文学变革的深层关联;在后现代主义理论的烛照下,结合具体流派来探讨文学现代性的跨文化变异、后现代转向以及多元发展态势;在吉登斯有关“地方性”与“现代性”论述的启发下,系统发现了三晋地域板块对“现代性”主流范式的叛离、校验和补充。

目录

上篇 现代性幻象与当代先锋诗学
第一章 “形而上学”批判与后现代诗学的演进
第一节 “形而上学”的现代性指向
第二节 集体主义美学中的“形而上学”
第三节 幻象更新与诗学裂变
第二章 “PASS北岛”之后的先锋转向
第一节 北岛的域外声变
第二节 海子的死亡谶言
第三节 生活本相与生命本真
第三章 先锋诗学的世俗化倾
第一节 “世俗化”的缺席、返归与悬置
第二节 用生命点化世俗
第三节 肉体:与低俗抗争的世俗样本
第四章 先锋诗学的知识本位与知识分子身份
第一节 知识分子何以批评诗歌
第二节 “知识”与“知识分子”的分立
第三节 启蒙幻境的边界与效度

中篇 向幻象开战:后现代主义的诗学实践
第五章 “垮掉”阴影下的莽汉诗人
第一节 隐秘而重要的“影响源”
第二节 诗艺创造与诗学迷津
第三节 青春激情与历史记忆的杂拌
第六章 语言学转向与语言诗写作
第一节 从“语言”到“文字”的变革
第二节 跳脱生命根基的文字游戏
第三节 在反语义中复原事物
第七章 自白写作与女性诗学空间
第一节 以自白确证自我
第二节 西方启悟下的中国式自白
第三节 走向公共空间的私密话语
第八章 “非非”式东方后现代主义
第一节 “自反性现代性”的诗学体现
第二节 感应后现代主义的震荡
第三节 “前文化”的传统血脉
第九章 新古典道路上的现代性重造
第一节 跨越时空的致敬
第二节 现代语境中的古典资源
第三节 激活古典的现代技艺

下篇 三晋文学:地方性对现代性的质询
第十章 印象式批评:悖逆现代性的先锋
第一节 文学史述的现代性危机
第二节 印象式批评的意义
第三节 鱼与荃的取舍
第十一章 赵树理:对现代性的反思与校验
第一节 在民间立场上统合启蒙与革命
第二节 赵树理与文学史坐标的移易
第三节 由《走近赵树理》谈“个人”与“主义”的悖立
第十二章 后赵树理写作:总体话语之外的地方书写
第一节 命名的合法性及话语冲突
第二节 现代性版图外的乡村景观
第三节 乡间的神明与生命
第十三章 为零余者代言的“后赵树理写作”
第一节 现实与先锋交汇处的卑微生命
第二节 进不了的城与回不去的乡
第三节 现代性批判的历史传承与地域延展

后记

节选

  《幻象之外的言说/新锐批评家丛书》:  林贤治,1948年生;北岛,1949年生,二人差不多都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同龄人。俩人经历了高度一体化的威权时代,目睹了革命的伟力,见证了历史的苦难,在阶级斗争中确立了基本的思想根基和思维模式。幸运的是,在极度的精神饥渴中,他们较早接触了一些西方现代文艺及被禁的苏联作品,探寻到了“革命”之外的新的思想资源——以“民主自由”为内核的启蒙思想。“启蒙”与“革命”在他们的精神结构中汇流,孕生出鲜明的个性特征。首先是知识分子的精英立场,习惯居高临下地审视、全局性地打量以及真理性地评判。其次,特别强调主体精神的高扬,坚持不调和、不妥协、黑白分明、是非分明的战斗姿态。再次,充满理想主义、英雄主义色彩,有殉道者的悲壮。当然,在新思想的获取、写作的展开上,北岛是远远早于林贤治的。早在70年代初,北岛就已接触到专供高干内部阅读的“黄皮书”,包括卡夫卡的《审判及其他》、萨特的《厌恶》、艾伦堡的《人·岁月·生活》等。他能在“文革”结束之前就写出《回答》这样的启蒙诗篇,并紧紧追随思想解放潮流去反思“文革”灾难,成为“新启蒙”的中坚人物,都得益于西方文艺的滋养。同样在70年代,林贤治的阅读还局限在《人民日报》《参考消息》《朝霞》《学习与批判》等官方报刊。直到进入新时期,他才陆续读到《日瓦戈医生》《阿尔巴特街的儿女们》《1984》等一批具有革命反思意味的外国译作。这使他没能及时站立在新启蒙的潮头,没能参与到对“文革”的近距离批判中,直到80年代末才逐渐拥有重估历史、面对当下发言的能力。  北岛与林贤治,一为诗人,一为学者,活动在不同的写作领域,历史出场的时间也有前后,但在共有的精神资源作用下,还是表现出相近的写作姿态。北岛在诗歌中高喊“我不相信天是蓝的”,苦苦追寻“白日梦”,反复书写“我”与“父亲”的紧张关系,展现了普罗米修斯式的悲壮与崇高。林贤治亦钟情于那些集启蒙与革命于一身的时代叛逆者、苦难承担者,极力推举鲁迅、胡风、左拉、托尔斯泰、葛兰西、卢森堡、茨维塔耶娃、惠特曼、凯尔泰斯等知识分子。二人的写作都是在事实的,或想象的意识形态高压下展开,借助对社会主流、时代主调的批判来确证自我的价值意义,以强烈的思想性和革命性震撼人心。  只是对于北岛来说,他在崛起之时首先面对的是“文革”废墟的清理,偏重于个体对极权的反抗,“在没有英雄的年代里,我只想做一个人”(《宣告——献给遇罗克》)是其80年代创作的主旋律。而当林贤治在80年代末登台时,本已在部分程度上得到续接、修复的启蒙传统在复杂的社会情境中再度遭到破毁,市场经济的狂潮也愈发严重地冲击着精神道德的堤坝。  所以他的批判对象,不仅有意识形态对个体的奴役,也包括人文精神向商业资本的归降。而且伴随市场经济的持续推进,他将更多精力转向了资本主义文明的批判。在他看来,90年代以来的诗歌创作正突出体现了市场环境下文学艺术、人文精神堕落,“腐败、冷漠、苟且、琐屑、奢侈,90年代诗歌确实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某种病态,也是一代文学衰退的反映。”有趣的是,自80年代末旅居欧美后,北岛诗风大变。作品中很少出现启蒙者惯常持有的身份优势、理论自信以及明确的价值判断,而常常对价值本体提出疑问:“钟声是一种欲望/会导致错误的方向”(《阳台》),“我信仰般追随你/你追随死亡”(《忠诚》),“炉火如伟大的谣言/迎向风”(《关于永恒》)。可是一旦进入批评领域,他又会拿出启蒙主义的标尺,指责诗界文坛逃避社会职责、缺乏批判意识。事实上,启蒙立场在北岛那里是一以贯之的。只是身处异国时,北岛如马戏团的“花斑小马”一般,“沿着陌生人的志向攀登”,期待廉价的“燕麦”和“掌声”(《东方旅行者》),丧失了启蒙的对象、启蒙的权利;但在面对祖国大陆发言时,他则有机会重新扮演启蒙者角色,捡回失落已久的理想主义和英雄主义。在接受《经济观察报》采访时,他批评当下诗歌对于社会职责退避三舍,已成为文人孤芳自赏的玩物,无力擎起战斗的旗帜。在与查建英的访谈中,更是语调沉重地认为,90年代文艺之所以遭受到商业社会的腐蚀,主要原因还是“五四”启蒙思想未能在80年代真正扎根,没有形成强大稳固的知识分子传统。某种意义上,在西方语境中的失语,进一步强化了北岛对启蒙话语、理想主义、英雄主义的执着。他在一篇题为《民族文化复兴之梦》的文章中谈到,自己在纽约观看一场记述俄国知识分子的话剧后,就提出一个设想:“中国是否有可能像俄国知识分子那样,在不远的将来掀起一场文化复兴运动,砥砺激发,交相辉映,以非凡而持久的创造力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这些话语所勾勒出的北岛,首先是铁肩担道义,有着强烈家国情怀的知识分子,而非专研技艺的诗人;其与《回答》中主动承受人类苦难,擎起民族未来的英雄形象毫无二致。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幻象之外的言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525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