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吴吉春,冯志祥,姚炳魁等编著
页数:437
出版社:中国水利水电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70511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全面概述了江苏省30多年来有关地下水资源量、环境质量、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等问题的调查评价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江苏省围绕地下水现代化管理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和取得的经验与成就,突出介绍了江苏省地下水管理的先进举措。
作者简介
吴吉春,男,汉族,南京大学教授,1999年被聘为博士生导师,2012年被聘为特聘教授。2000年至2002年以高级访问学者身份应邀赴美合作研究,其后又多次赴美国、香港、挪威的大学做1-4月的短期访问研究。
本书特色
吴吉春、冯志祥、姚炳魁、施小清、季红飞等编
最的《江苏省地下水现代化管理研究(精)》全面概述了江苏省30多年来有关地下水资源量、环境质量、地下水开发利用以及由此引发的环境地质灾害等问题的调查评价研究成果,系统总结了江苏省围绕地下水现代化管理解决的一些关键技术难题和取得的经验与成就,突出介绍了江苏省地下水管理的先进举措。
本书可供水文地质、水利、国土、环保、城市规划与供水等部门科技人员和水资源的研究单位及相关院校师生研究、使用,也可供省市有关领导部门作经济规划决策参考。
目录
前言
第一章 江苏省地下水系统概述第一节 地理地质条件概述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章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量概况第二节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及其分布第三节 浅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第四节 深层承压水可开采量评价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第六节 地热与矿泉水
第三章 江苏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第二节 地下水质量评价
第四章 江苏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第二节 地下水水位动态状况第三节 缺水情况分析第四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江苏省地下水数字信息化建设第一节 地下水基础数据库第二节 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第三节 地下水系统可视化子系统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预测预警子系统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第一节 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与开发利用方向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和管理第三节 地下水水量和红线水位“双控”管理第四节 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应急利用规划(以无锡为例)第五节 地下水位预测管理的数值模型范例
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源及其负荷评价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第三节 淮河流域(江苏北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评价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第八章 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第一节 环境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与现状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引起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地面沉降为例第三节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定量分析第四节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参考文献
第一章 江苏省地下水系统概述第一节 地理地质条件概述第二节 区域水文地质条件
第二章 江苏省地下水资源量评价第一节 地下水资源量概况第二节 地下水天然补给资源量及其分布第三节 浅层地下水可采资源量及其分布第四节 深层承压水可开采量评价第五节 地下水资源潜力分析第六节 地热与矿泉水
第三章 江苏省地下水环境质量评价第一节 地下水环境背景值第二节 地下水质量评价
第四章 江苏省地下水开发利用第一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状况第二节 地下水水位动态状况第三节 缺水情况分析第四节 地下水开发利用中存在的问题
第五章 江苏省地下水数字信息化建设第一节 地下水基础数据库第二节 水文地质数据管理子系统第三节 地下水系统可视化子系统第四节 地下水资源预测预警子系统
第六章 地下水资源开发利用管理第一节 地下水开采技术条件与开发利用方向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区的划定和管理第三节 地下水水量和红线水位“双控”管理第四节 地下水(备用)水源地应急利用规划(以无锡为例)第五节 地下水位预测管理的数值模型范例
第七章 地下水污染防治管理第一节 地下水污染源及其负荷评价第二节 长江三角洲(江苏地区)地下水污染评价第三节 淮河流域(江苏北部平原)地下水污染评价第四节 地下水污染防治分区
第八章 环境地质灾害防治管理第一节 环境地质灾害发展过程与现状第二节 地下水超采引起地质灾害防治规划——以地面沉降为例第三节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超采引起的地面沉降问题定量分析第四节 苏锡常地区地下水禁采后地质环境效应分析
参考文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