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钧窑通史-(全三册)

封面

作者:王洪伟

页数:1496

出版社:海燕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3506889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王洪伟著的《钧窑通史》全书分为三卷。190万字。 上下卷分为四编十六章。导论部分综述钧窑史研究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方法,强调《钧窑通史》的研究性史观。一编四章重点梳理、叙述和分析钧窑工艺美学和呈色机理、钧窑的诸种起源学说、“官钧”烧造年代和性质、以钧瓷原产地为中心的钧窑史纲,以及相关学术论争。二编五章旨在以钧瓷原产地为起点,以历时态、纵贯性的视角追溯钧窑文明纵向传承的历史路径。三编三章侧重以全球化视野勾勒钧窑文明的空间性拓张。四编四章着力展述钧瓷工艺、钧瓷窑口、钧瓷匠师、钧窑史学史等钧窑文明的几个核心要素。 第三卷为图录卷,分为六编九章,收录1500余张彩色图片,与上下卷篇章结构略有区别,以釉质釉色为核心,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建构钧窑器物图像通史,纵贯性地呈现全球化背景下钧窑视觉演化的时空转换,依次呈现钧窑史前史,古代北方、南方钧窑系之铁系青蓝釉、铜红釉,原产地公办瓷厂钧瓷,新时期原产地钧瓷的釉质釉色工艺新成就(包括外来艺术家以钧窑材质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钧瓷工艺新进展。与上下卷相比,虽叙述方式有别,但也可独立成书。

作者简介

王洪伟,1971年12月出生于河南省禹县(现禹州市)神垕镇,社会学博士,文化地理学博士后。现任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文化部中原民间文化艺术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河南大学艺术学院陶艺理论专业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为:社会学和人类学,文化地理学,中国陶瓷史。近十年来,首倡建构“中原陶瓷学”研究的理论和方法体系,推动中国陶瓷史的“中原转向”“当代转向”;倡导中国陶瓷史研究的方法论反思,以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跨学科、综合性地研究钧窑文明,进而探究华夏文明连续性演化的逻辑机制;首倡打造中原陶瓷历史文明传承创新区,成就斐然。近年申报获批最、省级钧窑研究课题十余项;出版《传统文化隐喻——禹州神垕钧瓷文化产业现代性转型的社会学研究》《中国钧瓷艺人录——政治、市场和技艺框架下传统手工艺人的社会学叙事》《另一种钧窑史——钧瓷技艺的手工艺人口述及地方性知识想象》等钧窑专著五部,发表钧窑研究学术论文约50篇。

本书特色

16开精装,海燕出版社出版

为河南大学艺术学院王洪伟博士倾力10年的代表性著作,在其收集丰富详实的钧窑历史文献、考古资料和科技资料,以及大量的田野调查访谈的基础上撰写而成

本书头一次站在全球化的视角,建构了一部钧窑历史是时空演化的视觉图像全景,通过图像的形式建构一部立体性的钧窑通史

本书是国内外陶瓷文化艺术界全面了解、系统研究钧窑的详尽资料和权最读本

钧窑被后世古陶瓷界誉为宋代五大名窑之一,钧窑史研究更是近三十年来中国陶瓷史研究的一门显学,但钧窑的历史悬疑却最为繁复,诸如钧窑起源于何时何地,钧官窑创烧于何时何地,原产地明代钧窑是否断烧等问题,一直困扰着研究界。为厘清这些争议的脉络,客观真实地呈现钧窑史发展面貌,海燕出版社联合河南大学中国陶瓷研究所所长王洪伟,推出了《钧窑通史》,按照新的学术理论框架建构起崭新的钧窑概念和史学体系。
《钧窑通史》全书分为三卷。190万字。上下卷分为四编十六章。导论部分综述钧窑史研究的现代人文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前沿理论方法,强调《钧窑通史》的研究性史观。一编四章重点梳理、叙述和分析钧窑工艺美学和呈色机理、钧窑的诸种起源学说、“官钧”烧造年代和性质、以钧瓷原产地为中心的钧窑史纲,以及相关学术论争。二编五章旨在以钧瓷原产地为起点,以历时态、纵贯性的视角追溯钧窑文明纵向传承的历史路径。三编三章侧重以全球化视野勾勒钧窑文明的空间性拓张。四编四章着力展述钧瓷工艺、钧瓷窑口、钧瓷匠师、钧窑史学史等钧窑文明的几个核心要素。

第三卷为图录卷,分为六编九章,收录近1500张彩色图片,与上下卷篇章结构略有区别,以釉质釉色为核心,以时间为纵轴、以空间为横轴建构钧窑器物图像通史,纵贯性地呈现全球化背景下钧窑视觉演化的时空转换,依次呈现钧窑史前史,古代北方、南方钧窑系之铁系青蓝釉、铜红釉,原产地公办瓷厂钧瓷,新时期原产地钧瓷的釉质釉色工艺新成就?(包括外来艺术家以钧窑材质进行的艺术创造),以及中国港澳台地区和国外的钧瓷工艺新进展。与上下卷相比,虽叙述方式有别,但也可独立成书。

目录

上卷 导论 第一节 钧窑史研究的基本理念 第二节 单科精进与综合性跨学科研究 第三节 “连续性—破裂性”分析框架下的钧窑史述 第四节 “政治惊扰一市场窄化”分析框架下的钧窑史 第五节 在历史“田野”里表述钧瓷技艺 第六节 还原宏大历史结构下微观钧瓷艺人的主体性 第七节 钧窑现代性转型的逻辑机制 第八节 学理思路和结构框架第一编 第一章 钧瓷美学及其工艺机理 第一节 钧瓷美学的史学表达 第二节 窑变与意境:钧瓷美学内涵 第三节 钧瓷美学的工艺机理 第二章 钧窑的起源 第一节 钧瓷的定义 第二节 何谓钧窑 第三节 钧瓷起源初探:一种文献学的视角 第四节 钧瓷起源初探:一种考古学的视角 第五节 钧瓷起源探索:一种科技的视角 第六节 钧瓷铜红釉起源及后世影响研究 第七节 时间和空间:关于钧瓷起源的问题 第三章 “官钧”烧造的年代与性质 第一节 “北宋说”的建构史 第二节 “明代说”的演化 第三节 “官钧”工艺及其美学特征 第四章 以原产地为核心的钧窑史述:一种现代性视角 第一节 钧窑史述的成就和局限 第二节 “传统—现代”框架下的钧窑史纲 第三节 钧窑发展史:交融的现代性第二编 第五章 钧窑原产地的历史与前景 第一节 神垕镇:以钧瓷业为核心的历史表述 第二节 禹州陶瓷史及其前景 第三节 从“以钧兴镇”到“以钧兴市” 第四节 钧瓷原产地的现状 第六章 神垕炉钧 第一节 神垕炉钧简史 第二节 传统神垕炉钧工艺基础 第三节 当代神垕炉钧工艺基础 第四节 神垕炉钧与传统钧瓷、当代钧瓷的异同 第五节 当代炉钧的传承与创新 第七章 计划经济时期的公办钧窑 第一节 计划经济时期钧瓷烧造简史 第二节 新中国钧瓷恢复研制的时代背景 第三节 计划经济早期钧瓷的恢复研制与生产 第四节 计划经济时期公办瓷厂的钧瓷发展史 第五节 计划经济时期钧瓷工艺科技贡献 第六节 计划经济时期钧瓷釉的拓展性创新 第八章 钧窑现代陶艺 第一节 钧窑现代陶艺的嵌入 第二节 钧窑现代陶艺的成长 第九章 钧窑传承的类型模式 第一节 钧窑传承类型概述 第二节 钧瓷技艺的代际传承 第三节 家族传承 第四节 师徒传承 第五节 现代学校教育 第六节 模仿与复制:钧窑文明传承的独特历史线索下卷第三编 第十章 北方钧窑系 第一节 禹州钧窑系 第二节 颍汝流域钧窑系 第三节 环嵩钧窑系 第四节 太行山系钧窑系 第五节 北方钧窑系的形成路径及特征 第十一章 南方钧窑系 第一节 宜钧 第二节 景德镇仿钧 第三节 广钧 第四节 南方仿钧的文化路径 第五节 类钧釉 第十二章 中国港澳台及国外地区钧窑的影响及发展 第一节 港澳台的钧瓷研烧 第二节 东亚及欧美国家的钧瓷研烧第四编 第十三章 钧瓷工艺 第一节 钧瓷原料 第二节 钧瓷原料制备 第三节 钧瓷的成形 第四节 钧瓷坯体的干燥、粘接与修坯 第五节 钧瓷坯体的素烧与施釉 第六节 钧瓷烧成工艺 第七节 钧瓷产品缺陷及其分析 第八节 钧瓷工艺的新进展 第九节 铜系青蓝釉:钧釉及烧成工艺的新进展 第十四章 钧瓷窑口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的钧瓷窑口 第二节 官办钧窑 第三节 当代钧瓷窑口 第十五章 钧瓷艺人 第一节 晚清民国时期的钧瓷艺人 第二节 计划经济时期的钧瓷艺人 第三节 市场化以来的钧瓷艺人 第十六章 钧窑研究 第一节 钧窑研究的学派类型 第二节 钧窑研究的发展与反思 附录 《钧窑大事记》 参考文献 后记图录卷·目录(详见图录卷

节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钧窑通史-(全三册)》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50009.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