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威尔·杜兰特阿里尔·杜兰特
页数:2册(12,839页
出版社:天地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455218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美国著名学者威尔.杜兰特夫妇用时四十余年写就的巨著,基本上涵盖了每一个时代、每一个国家,是名副其实的“世界文明史”。 ◎荣获美国普利策奖的传世经典,杜威、季羡林、汤一介等著名学者隆重推荐
◎西方学者称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台湾学者誉之为 “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
◎全书阐释人类110多个世纪历史,涵盖政治、经济、军事、科技、宗教、 文化、哲学、历史、教育、艺术、音乐等诸领域,极具可读性
◎与纯粹学术的呆板文风完全不同,《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流畅优美的“故事”总集
◎这是一部个人专著,而与众手编纂有别; 这是一部“文明大典”,而与一般的史书有别; 这是一部颇具“史识”的历史哲学著作,而与“流水账”式的史书有别。
◎精装修订版,每册改动达上万处
◎内文有近百幅精美插图,图文并茂
作者简介
威尔.杜兰特(Will Durant,1885-1981),先后在美国圣彼得学院和哥伦比亚大学接受高等教育,后来进入哥伦比亚大学研究生物学,并在杜威的指导下攻读哲学,1971年获哥大博士学位。1926年,他出版了《哲学的故事》,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随后,他花了四十余年的时间完成了广受好评的重要著作——11卷的《世界文明史》。 他于1968年获得普利策奖,1977年获得自由勋章奖。终其一生,杜兰特都致力于将哲学和知识从学术的象牙塔中解放出来。
相关资料
威尔.杜兰特夫妇共同撰写了11卷本的《世界文明史》,该书使他们成为当前著名的通俗哲学史学家、历史学家。 ——《大不列颠百科全书》
体裁新颖,说理充分,雄辩有力,见解独特。……此书真正的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当代人的思想,这是一套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纽约时报》
值得称道的不仅有写成这套书所做的大量研究,还有该书流畅的风格,特别是杜兰特先生言简意赅地表达能力和对伟大时代的敏锐鉴赏力。 ——《纽约客》
他的叙述高潮迭起,戏剧性强,他的风格流畅而富有机智。正因为这些突出特点,再加之本书具有很强的知识性,所以我们极力推荐,此书值得珍藏。 ——《图书馆杂志》
行文生动,既有通俗的风格,又有不厌其烦的举例说明、广泛的涉及面和不倦的热情! ——《纽约先驱论坛报》
该书的政治部分读起来津津有味,而此书真正精华在于它如何叙述出当代人的思想,杜兰特夫妇的协作明晓流畅,这是一套值得大力推荐的好书! ——(《时代周刊》)
西方学者称威尔.杜兰特的《世界文明史》是一部把无羁的热情和横溢的才华完美地结合在一起的文化史的不朽巨著。 台湾学者誉之为 “20世纪的《史记》,人类文明的《离骚》”是很有见地的,决不是溢美之辞。因为它具有独立而深刻的见解,字里行间充满了一个哲学家的真知灼见。我要特别指出的是该书的最后一部《历史的教训》,它集中表达了杜兰特博士对文明史的独到见解。 杜兰特博士心胸如海,妙笔生花,见识超凡,极富冒险精神,他冒着专门史家的各种批评,一往无前地冲进了人类文明的致命深处。他成功了,我很敬佩他。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 季羡林 私家撰述,见识超凡。以一人之心力撰成史学上一大巨构:耗四十年光阴,终成一家之言。与司马迁之《史记》、班固之《汉书》,可谓前后辉映,中西媲美。 ——北大教授著名学者 汤一介 言简意赅,明晓流畅,高潮迭起,栩栩如生。在书页的翻动中,读者浑然不觉时光的流逝。严肃史书在这里首次成功地走向大众视野。 ——著名出版家 戴文葆
本书特色
1789年至1815年这27年间的欧洲文明,是属于拿破仑的世纪。 拿破仑是一位史无前例的独裁者,但矛盾的是,他毕生致力于为法国寻求自由暴动后的秩序,并在死后再度成为革命之子、专制主义及贵族政治之敌、暴动的象征、不断要求自由的温和发言人。 黑格尔认为他是为一股世界力量,有着化破碎为完整、化混乱为深刻的意义。这种时代精神是维持秩序,结束个人主义、滥用自由与破碎统治所必需的。从此一方面来看,拿破仑是一股进步的力量。欧洲在他15年的统治下向前推进了半个世纪。
目录
第一章 革命的背景(1774—1789)
第二章 国民会议(1789.5.4—1791.9.30)
第三章 立法会议(1791.10.1—1792.9.20)
第四章 国民公会(1792.9.21—1795.10.26)
第五章 督政府(1795.11.2—1799.11.9)
第六章 大革命下的人生(1789—1799) 第二部 法国大革命与英国
第一章 英格兰在忙碌
第二章 英国的生活
第三章 英国的艺术
第四章 英国的科学
第五章 英国的哲学
第六章 文学的转变
第七章 湖畔诗人(1770—1850)
第八章 反叛的诗人(1788—1824)
第九章 英格兰的邻邦(1789—1815) 第三部 拿破仑与欧陆
第一章 伊比利亚半岛
第二章 意大利及其征服者(1789—1813)
第三章 奥地利(1780—1812)
第四章 贝多芬(1770—1827) [下]
第五章 日耳曼与拿破仑(1786—1811)
第六章 日耳曼民族(1789—1812)
第七章 日耳曼文学(1789—1815)
第八章 日耳曼哲学(1789—1815)
第九章 大陆边缘各国(1789—1812)
第十章 俄国(1796—1812) 第四部 拿破仑的升沉
第一章 执政府(1799.11.11—1804.5.18)
第二章 新帝国(1804—1807)
第三章 庞大的领域(1807—1811)
第四章 拿破仑其人
第五章 拿破仑时代的法国(1800—1815)
第六章 拿破仑与艺术
第七章 反对拿破仑的文学
第八章 拿破仑时代的科学与哲学
第九章 远征莫斯科(1811—1812)
第十章 厄尔巴岛(1813—1814)
第十一章 滑铁卢(1814—1815)
第十二章 圣赫勒拿岛
第十三章 结束 结论 历史的教训
第一章 踌躇
第二章 地球与历史
第三章 生物学与历史
第四章 种族与历史
第五章 性格与历史
第六章 道德与历史
第七章 宗教与历史
第八章 经济与历史
第九章 社会主义与历史
第十章 政府与历史
第十一章 战争与历史
第十二章 成长与衰退
第十三章 真有进步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