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任阿娟
页数:359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924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从理论与实践、历史与现实、传统与时代的辩证统一中,从大众主体内部的辩证统一中,努力深化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根据、历史必然、新的起点与制约因素,当前主要的理论任务以及实践任务等问题的认识与反思,以增强大众化推进的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自觉,力图为持续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廓清一些重要的思想认识前提。
作者简介
任阿娟,女,1960年出生,陕西商洛人。陕西师大学士,清华大学硕士。昆明理工大学三级教授,硕士生导师。主要研究方向为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发表论文60余篇,主编著作2部,参著5部。主持完成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项,省级项目3项,校级项目5项;参与数项。获校教学成果特等奖1项,省教学成果2等奖1项。获“2013年云南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优秀骨干教师”称号。张仲华,男,1956年生,教授。历任云南工学院社科部主任,云南工业大学社科部主任、总支书记、人文学院院长、昆明理工大学法学院院长,图书馆馆长,现任昆明理工大学档案馆馆长,省哲学学会副会长,哲学专业研究生导师。中国高教学会高校档案分会常务理事、云南省高教学会高校档案分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出版著作、教材16部,发表论文100余篇。多项成果获得省政府哲学社会科学成果奖。
本书特色
任阿娟、张仲华最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研究》认为,马克思主义哲学大众化(以下简称大众化)在当代中国,不仅是一个哲学理论关照中国问题,不断得到中国化时代化的理论发展创新,且向大众传播普及的理论提升与推广过程,最是一个把发展着的哲学理论转化为大众精神文化内核、大众实践根本思想方法和价值目标引领,不断改变大众现实生存状态,第一种种自然必然性、历史必然性束缚,追求和实现理想社会生活的实践提升过程。这是一个十分复杂的自觉追求、自觉理论构建和自觉实践推进的历史过程,是一个包含着由第一分子、专业人士按照马克思主义的根本立场观点和方法,基于对中国大众特定时空中生存状态及其变革可能与现实条件的自觉理论把握、深刻科学揭示的不断的理论创造过程,和基于对大众实践力量及其多种可能性的充分认知和科学揭示,不断呈现大众命运的诸多可能性前景,并通过社会治理管理机构主体哲学智慧、境界的提升、实践的改善,实际地引领大众努力开拓新生活、追求实现新未来的不断的历史创造过程。即大众化既是各个时期哲学理论工作者进行专业的思想理论构建和向非专业大众的传播普及、推广运用的理论与实践过程,也是哲学不断深人各个时期社会治理实践、深人大众生活实践,进而不断得到运用、检验、完善和发展,提升社会实践主体的哲学思维和实践方式的理论和实践过程。是一个哲学理论与社会实践交互推动、无限深化的辩证复杂的历史过程。
目录
第一章 为大众立言的新哲学——大众化的内在根据第一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实践品格——改变世界一 实践是改变世界的唯一途径二 马克思主义哲学对世界的改变三 哲学在“改变世界”中得到传扬和发展第二节 哲学改变世界的现实力量——掌握大众一 大众是何许人二 大众的力量所在三 理论怎样掌握大众第三节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价值目标——每个人的自由解放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价值目标的历史确立二 人自由解放的辩证历程三 马克思主义价值目标在中国的现实展开
第二章 为民族立命的新追寻——大众化的必然与逻辑第一节 探索与传播: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大众相识相知一 东西方文明碰撞,马克思主义进入国人视野二 新文化激荡,何以解决中国问题的探寻三 中国问题推动,新哲学不断化作改变世界的力量第二节 启蒙与开新:大众化的早期进路一 思想文化界的有效阐释传播二 革命领袖的自觉创造三 思想传播与社会变革协同互动第三节 发展与超越:当代社会历史的新变迁一 市场经济条件下,大众关系更趋复杂二 长期执政条件下,党群关系有所变化三 理论(教育)学术化、功利化,同大众距离拉大
第三章 当代境域中的新问题——大众化面临的困难与起点第一节 主体意识的觉醒与传统思维的羁绊一 传统哲学主客二分思维及其影响二 历史上大众主体不足的局限及其影响三 当今大众主体间矛盾及其思想冲突第二节 公平正义的诉求与特权传统的束缚一 公平正义是历史合规律性与合目的性的自觉展开二 特权追求是公平正义实现的重大障碍三 破解不公平现实需要理论和实践的双重批判第三节 资本逻辑的力量与思想文化的困惑一 资本逻辑的力量及其是非功过二 资本逻辑对主流文化与大众文化的影响三 资本逻辑对大众造成的深层思想困惑
第四章 创新普及的新构想——大众化的理论任务第一节 加强面向现实的基础性研究一 走出“夹缝中的马克思主义哲学”二 揭示改革发展中人与世界的复杂关系三 揭示人与自然、人与人的复杂关系第二节 注重面向现实的应用性研究一 应用性研究与专门化研究二 注重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研究三 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的应用第三节 注重创新普及的方法研究一 个体、群体、社会三个层次的主体及特点二 创新马克思主义哲学内容的重要方法三 创新武装大众的方法
结语 持续推进的新举措——大众化的实践任务一 理念:不断增强理论与实践关系的自觉二 机制:不断完善教育、评价、激励机制三 平台:不断稳固大众化的主平台
参考文献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