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尺度-投射派诗人克里利.奥尔森研究

封面

作者:刘朝晖著

页数:274

出版社: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1017147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该著作以克里利的诗歌评价尺度为切入点,考察了克氏在在不同的场合宣布或承认的四个尺度:1)诗歌是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反映;2)形式是内容的延伸;3)语言是自足的事物;4)情感为诗歌的首要尺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探寻了这些诗歌尺度的渊源和影响。克里利的诗歌尺度可溯源至济慈的“消极能力”。虽然以反传统的先锋派诗人被人们所熟知,克氏却和美国诗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传承了爱默生、惠特曼、坡和狄金森等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的观点和风格,尤其是自爱默生已降的本土化倾向,也发展了庞德、威廉斯和朱可夫斯基等美国现代派诗人的诗学观,帮助美国诗歌实现了从“图像创作”到语言游戏的转身。克氏诗学深受其成长“地方”的影响。这个“地方”体现在他的语言、个性和思维方式里,成为了他本土意识的载体。此外,克氏从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的视觉艺术家那里,得到过“积极的刺激”。克氏的诗歌尺度成为了语言派诗歌的影响源之一。语言派诗人在理论上对语言的物性的强调,在实践中的创作手法,都可在克里利的诗歌中找到先例。投射诗奥尔森和克里利 “合作的事业”。

作者简介

刘朝晖,女,湖南湘潭人。现任深圳职业技术学院教授。在《外国文学研究》《当代外国文学》《暨南大学学报》《四川大学学报》等CSSCI期刊、《广州大学学报》等一般刊物及Journal of Modern Literature等国外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数十篇。

本书特色

该著作以克里利的诗歌评价尺度为切入点,考察了克氏在在不同的场合宣布或承认的四个尺度:1)诗歌是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反映;2)形式是内容的延伸;3)语言是自足的事物;4)情感为诗歌的首要尺度。在此基础上,作者探寻了这些诗歌尺度的渊源和影响。克里利的诗歌尺度可溯源至济慈的“消极能力”。虽然以反传统的先锋派诗人被人们所熟知,克氏却和美国诗歌传统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传承了爱默生、惠特曼、坡和狄金森等十九世纪美国诗人的观点和风格,尤其是自爱默生已降的本土化倾向,也发展了庞德、威廉斯和朱可夫斯基等美国现代派诗人的诗学观,帮助美国诗歌实现了从“图像创作”到语言游戏的转身。克氏诗学深受其成长“地方”的影响。这个“地方”体现在他的语言、个性和思维方式里,成为了他本土意识的载体。此外,克氏从抽象表现主义、波普艺术等多个流派的视觉艺术家那里,得到过“积极的刺激”。克氏的诗歌尺度成为了语言派诗歌的影响源之一。语言派诗人在理论上对语言的物性的强调,在实践中的创作手法,都可在克里利的诗歌中找到先例。投射诗奥尔森和克里利
“合作的事业”。

目录

绪论 第一节 少人问津的“尺度” 第二节 尺度:“合作的事业”第一章 克里利的诗歌尺度 第一节 诗歌: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尺度 一、“诗人自身现象性的尺度”的含义 二、“诗人自身的现象性尺度”在克氏诗歌中的体现 第二节 形式:内容的延伸 一、克里利的形式观与投射派诗学的联系 二、克里利形式观的践行——以《疯子》为例 第三节 克里利形式观的后现代性 第三节 语言:自足的“事物” 一、语言的自足性在克里利诗歌中的体现 二、实现语言物性的途径:本义地写作 第四节 情感:诗歌的首要尺度 一、情感是四尺守之首 二、克里利的情感表达方式——与华兹华斯、洛维尔相比 三、情感贯穿于克里利的诗歌——有“爱”为证第二章 克里利诗歌尺度的渊源及影响 第一节 克里利的诗歌尺度与济慈的“天然感受力” 一、克里利的诗歌尺度与济慈诗学观的相似之处 二、克里利的诗歌尺度与济慈诗学观的差异 第二节 克里利与美国诗歌传统 一、克里利与19世纪美国诗人 二、克里利与美国现代主义诗人 第三节 克里利与视觉艺术 一、“画家中的诗人” 二、克里利与视觉艺术家的契合点 三、视觉艺术对克里利的影响 第四节 克里利的“地方”意识 一、克里利的“地方” 三、诗歌:流变而共同的“地方” 三、新英格兰:永恒的“地方” 第五节 克里利对语言派诗歌的影响第三章 尺度的合作者:查尔斯·奥尔森 第一节 克里利的诗歌尺度与奥尔森的投射诗学 第二节 奥尔森的动力诗学 一、动力学与投射诗 二、动力诗学与本体感觉论 三、动力诗学与客体主义 第三节 奥尔森的语言观 一、奥尔森语言观的含义 二、奥尔森语言观的理论语境 第四节 奥尔森的历史观 一、奥尔森对历史的界定 二、奥尔森体系中历史与诗歌的关系结语附录一:罗伯特·克里利:地方英雄附录二:克里利生平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尺度-投射派诗人克里利.奥尔森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47110.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