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陈晓明、何承斌、童伟华
页数:342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03018107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将作为法学硕士研究生(包括法律硕士研究生)教学用书,对相关问题的探讨将会比一般教材有更高的层次。本书进行专题研究,突出重点、一目了然、见解独到、富有创新。本书将构筑刑法总论体系,借鉴国外立法和学说,悉心整理以往学术成就,省思我国刑法的理论与实践,充分展现刑法理论发展脉络。本书分为十五个专题,对刑事法进行一体化研究,内容涉及刑法学、刑事政策学、犯罪学和监狱学等多学科内容,既有对刑事法基本理念和思想内涵的弘扬和深入挖掘,也有对刑事法基本理论和实务的深入探讨。
本书适用于高等院校法学专业的本科高年级及硕士研究生作为教学用书使用,也可作为政府相关部门工作人员参考用书。同时,对司法实务工作乾、法学学习者也具有参考价值。
目录
总序
第一章刑法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刑法的品格
一、刑法的法律属性
二、刑法的机能
三、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刑法的道德评价
一、道德与法律
二、道德与刑法
第三节刑法的目的
一、刑法目的的应有内容
二、刑法目的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中国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回顾
二、中国刑法学研究方法规范与创新
第二章罪刑法定主义研究
第一节罪刑法定主义的含义和演进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含义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演进
第二节罪刑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
一、传统的派生原则(形式上)
二、现代的派生原则(实质上)
第四节罪刑法定主义的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犯罪化和非犯罪化问题研究
第一节犯罪化
一、犯罪化的概念
二、犯罪化的基准
三、犯罪化的形式
第二节非犯罪化
一、非犯罪化的概念
二、非犯罪化的价值和理念
三、非犯罪化的内容和类型
第四章犯罪构成理论研究
第一节犯罪构成的产生与发展
一、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
二、前苏联及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三、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
第二节犯罪构成的定义、特征与功能
一、犯罪构成的定义
二、犯罪构成的特征
三、犯罪构成的功能
第三节犯罪构成的要件与要素
一、犯罪构成要件与要素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要素的分类
三、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
第四节三大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
一、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结构比较
二、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结论比较
第五节我国犯罪构成的理论重构
一、我国犯罪构成的几种理论重构模式
二、本书的立场
第五章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研究
第一节犯罪客体的性质
一、通说关于犯罪客体的认识
二、法益学说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定义
一、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三节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一、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机能肯定说
二、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机能否定说
三、本书的立场
第四节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和联系
三、研究犯罪对象的意义
四、关于犯罪对象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六章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研究
第一节行为、危害行为与构成要件行为
一、行为、危害行为与构成要件行为
二、不作为
三、关于持有
第二节结果、危害结果与构成要件结果
一、结果抑或危害结果
二、构成要件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三、构成要件结果的种类
第三节因果关系的对象、意义及其判断
一、因果关系的对象
二、因果关系的意义
三、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四、刑法因果关系判断中的几个问题
五、关于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第七章犯罪主体研究
第一节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
第二节自然人主体要件要素
一、自然人主体的一般要件要素:刑事责任能力
二、自然人主体的特殊要件要素:构成要件身份
第三节单位主体要件要素
一、单位犯罪的含义辨析
二、一般单位犯罪主体要件要素
_二、特殊单位犯罪主体要件要素
第八章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研究
第一节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及认识错误
一、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二、违法性认识
三、事实错误
四、法律的错误
第二节犯罪过失中的注意义务
一、犯罪过失的本质
二、注意义务的内容
三、注意义务的根据
四、注意能力
第三节超过客观要件的主观要素
一、犯罪目的
二、倾向犯的内心倾向
三、表现犯的内心状态
第九章正当防卫研究
第一节正当防卫概述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
第二节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的存在
二、正当防卫的时机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三、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具备防卫心理
四、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不能造成重大不必要损害
第三节防卫过当问题
一、防卫过当概述
二、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三、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四节特殊防卫问题
一、特殊防卫的性质
二、特殊防卫的价值评价
三、特殊防卫的适用
第十章犯罪的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研究
第一节既遂标准问题
一、既遂的含义
二、各种犯罪类型的既遂
第二节未遂犯的基本问题
一、着手的认定
二、犯罪未达既遂的含义
三、如何理解意志以外的原因
四、可罚的不能犯与不可罚的不能犯
第三节中止犯的认定
一、中止犯的时间性条件
二、中止犯的自动性条件
三、中止犯的有效性条件
四、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的定性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研究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与有组织共同犯罪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概述
二、各种法定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三、共犯人的学理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四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一、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二、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
三、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第十二章罪数形态研究
第一节罪数的基本问题
一、罪数的意义
二、罪数的区分标准
三、罪数的分类
第二节本来的一罪
一、单纯一罪
二、实质一罪之想象竞合犯
三、法定一罪之结合犯
四、法定一罪之结果加重犯
五、法定一罪之集合犯
第三节科刑上一罪
一、科刑上一罪之连续犯
二、科刑上一罪之牵连犯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研究
第一节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
一、刑事责任含义
二、刑事责任的特征
二三、刑事责任的本质
四、刑事责任与刑罚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实现
一、刑事责任的实现方法
二、刑事责任的实现阶段
第-二节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转换
一、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区别
二、刑、民法律责任的转换及其共性基础
三、刑、民法律责任的转换与刑法观念的更新
第十四章刑罚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一、刑罚的定义
二、刑罚的基本思想
三、刑罚的原则
第二节刑罚的功能
一、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
二、对犯罪人的矫治功能
三、对被害人的安抚功能
四、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威慑功能
第三节刑罚的目的
一、刑罚目的基本理论
二、我国刑罚的目的
三、刑罚目的的实现
第十五章刑罚改革研究
第一节死刑(生命刑)
一、死刑概述。
二、死刑的存废之争
三、我国死刑存废去向前瞻
第二节自由刑
一、自由刑概述
二、自由刑的机能和局限
三、短期自由刑存废之争
四、短期自由刑的出路
第三节资格刑
一、资格刑概述
二、资格刑的机能
三、我国刑法中资格刑的局限与完善
第四节财产刑
一、财产刑概述
二、我国刑法中的罚金刑
三、我国刑法中的没收财产刑
后记
第一章刑法的基本理念
第一节刑法的品格
一、刑法的法律属性
二、刑法的机能
三、刑法的调整对象
第二节刑法的道德评价
一、道德与法律
二、道德与刑法
第三节刑法的目的
一、刑法目的的应有内容
二、刑法目的的地位与作用
第四节刑法学的研究方法
一、中国刑法学研究方法的回顾
二、中国刑法学研究方法规范与创新
第二章罪刑法定主义研究
第一节罪刑法定主义的含义和演进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含义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演进
第二节罪刑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和思想内涵
一、罪刑法定主义的理论基础
二、罪刑法定主义的思想内涵
第三节罪刑法定主义的派生原则
一、传统的派生原则(形式上)
二、现代的派生原则(实质上)
第四节罪刑法定主义的现状和趋势
第三章犯罪化和非犯罪化问题研究
第一节犯罪化
一、犯罪化的概念
二、犯罪化的基准
三、犯罪化的形式
第二节非犯罪化
一、非犯罪化的概念
二、非犯罪化的价值和理念
三、非犯罪化的内容和类型
第四章犯罪构成理论研究
第一节犯罪构成的产生与发展
一、大陆法系国家犯罪构成理论
二、前苏联及我国的犯罪构成理论
三、英美法系的犯罪构成理论
第二节犯罪构成的定义、特征与功能
一、犯罪构成的定义
二、犯罪构成的特征
三、犯罪构成的功能
第三节犯罪构成的要件与要素
一、犯罪构成要件与要素的概念
二、犯罪构成要素的分类
三、犯罪构成共同要件的内容
第四节三大法系犯罪构成体系的比较
一、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结构比较
二、三大法系犯罪构成结论比较
第五节我国犯罪构成的理论重构
一、我国犯罪构成的几种理论重构模式
二、本书的立场
第五章犯罪客体与犯罪对象研究
第一节犯罪客体的性质
一、通说关于犯罪客体的认识
二、法益学说
第二节犯罪客体的定义
一、犯罪客体的定义
二、犯罪客体的分类
第三节犯罪客体在犯罪构成中的地位
一、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机能肯定说
二、犯罪客体的构成要件机能否定说
三、本书的立场
第四节犯罪对象
一、犯罪对象的概念
二、犯罪对象与犯罪客体的区别和联系
三、研究犯罪对象的意义
四、关于犯罪对象的几个特殊问题
第六章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研究
第一节行为、危害行为与构成要件行为
一、行为、危害行为与构成要件行为
二、不作为
三、关于持有
第二节结果、危害结果与构成要件结果
一、结果抑或危害结果
二、构成要件结果的含义与特征
三、构成要件结果的种类
第三节因果关系的对象、意义及其判断
一、因果关系的对象
二、因果关系的意义
三、刑法中因果关系的判断标准
四、刑法因果关系判断中的几个问题
五、关于不作为犯的因果关系
第七章犯罪主体研究
第一节犯罪主体与犯罪主体要件
第二节自然人主体要件要素
一、自然人主体的一般要件要素:刑事责任能力
二、自然人主体的特殊要件要素:构成要件身份
第三节单位主体要件要素
一、单位犯罪的含义辨析
二、一般单位犯罪主体要件要素
_二、特殊单位犯罪主体要件要素
第八章犯罪故意与犯罪过失研究
第一节犯罪故意的认识因素及认识错误
一、构成要件事实的认识
二、违法性认识
三、事实错误
四、法律的错误
第二节犯罪过失中的注意义务
一、犯罪过失的本质
二、注意义务的内容
三、注意义务的根据
四、注意能力
第三节超过客观要件的主观要素
一、犯罪目的
二、倾向犯的内心倾向
三、表现犯的内心状态
第九章正当防卫研究
第一节正当防卫概述
一、正当防卫的历史沿革
二、正当防卫的概念
第二节正当防卫的成立条件
一、正当防卫的起因条件——不法侵害的存在
二、正当防卫的时机条件——不法侵害正在进行
三、正当防卫的主观条件——具备防卫心理
四、正当防卫的对象条件——只能针对不法侵害人本人
五、正当防卫的限度条件——不能造成重大不必要损害
第三节防卫过当问题
一、防卫过当概述
二、防卫过当的罪过形式
三、防卫过当的刑事责任
第四节特殊防卫问题
一、特殊防卫的性质
二、特殊防卫的价值评价
三、特殊防卫的适用
第十章犯罪的完成与未完成形态研究
第一节既遂标准问题
一、既遂的含义
二、各种犯罪类型的既遂
第二节未遂犯的基本问题
一、着手的认定
二、犯罪未达既遂的含义
三、如何理解意志以外的原因
四、可罚的不能犯与不可罚的不能犯
第三节中止犯的认定
一、中止犯的时间性条件
二、中止犯的自动性条件
三、中止犯的有效性条件
四、放弃能够重复实施的侵害行为的定性
第十一章共同犯罪研究
第一节共同犯罪的概念和成立条件
一、共同犯罪的概念
二、共同犯罪的成立条件
第二节共同犯罪的形式
一、任意的共同犯罪与必要的共同犯罪
二、事前通谋的共同犯罪与事前无通谋的共同犯罪
三、简单共同犯罪与复杂共同犯罪
四、一般共同犯罪与有组织共同犯罪
第三节共同犯罪人的分类与刑事责任
一、共同犯罪人的分类概述
二、各种法定共同犯罪人的特征及其刑事责任
三、共犯人的学理分类及其刑事责任
第四节共同犯罪的特殊问题
一、共同犯罪中的实行过限
二、共同犯罪中的身份问题
三、共同犯罪中的犯罪停止形态问题
第十二章罪数形态研究
第一节罪数的基本问题
一、罪数的意义
二、罪数的区分标准
三、罪数的分类
第二节本来的一罪
一、单纯一罪
二、实质一罪之想象竞合犯
三、法定一罪之结合犯
四、法定一罪之结果加重犯
五、法定一罪之集合犯
第三节科刑上一罪
一、科刑上一罪之连续犯
二、科刑上一罪之牵连犯
第十三章刑事责任研究
第一节刑事责任的一般理论
一、刑事责任含义
二、刑事责任的特征
二三、刑事责任的本质
四、刑事责任与刑罚
第二节刑事责任的实现
一、刑事责任的实现方法
二、刑事责任的实现阶段
第-二节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转换
一、刑事责任与民事责任的区别
二、刑、民法律责任的转换及其共性基础
三、刑、民法律责任的转换与刑法观念的更新
第十四章刑罚的基本原理
第一节刑罚的概念
一、刑罚的定义
二、刑罚的基本思想
三、刑罚的原则
第二节刑罚的功能
一、对犯罪人的惩罚功能
二、对犯罪人的矫治功能
三、对被害人的安抚功能
四、对社会其他成员的威慑功能
第三节刑罚的目的
一、刑罚目的基本理论
二、我国刑罚的目的
三、刑罚目的的实现
第十五章刑罚改革研究
第一节死刑(生命刑)
一、死刑概述。
二、死刑的存废之争
三、我国死刑存废去向前瞻
第二节自由刑
一、自由刑概述
二、自由刑的机能和局限
三、短期自由刑存废之争
四、短期自由刑的出路
第三节资格刑
一、资格刑概述
二、资格刑的机能
三、我国刑法中资格刑的局限与完善
第四节财产刑
一、财产刑概述
二、我国刑法中的罚金刑
三、我国刑法中的没收财产刑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