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芝生岳著
页数:256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22605052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为童年、少年的经历 ; 读书生涯 ; 我的教学生涯 ; 我的家乡、家族和家庭 ; 退休生活五部分。主要内容包括: 落后的旧社会、新中国的成立、读私塾 (1949-1950年) 等。
目录
第一节 落后的旧社会
第二节 新中国的成立
第二章 读书生涯
第一节 读私塾(1949年-1950年)
第二节 上陈张家初小(1951年-1954年)
第三节 读两年的白塔完校
第四节 上初中
第五节 艰难的高中生活
第六节 回家后的社会实践活动
第七节 上天水师专
第三章 我的教学生涯
第一节 办起了肖赵家民校(1963年-1964年)
第二节 陈井农中(1965年-1969年)
第三节 永靖二中(1970年-1980年)
第四节 永靖五中(1980年-1988年)
第五节 永靖九中(1988年-2000年)
第四章 我的家乡、家族和家庭
第一节 我的家乡
第二节 芝家湾福神庙
第三节 芝氏大家族
第四节 芝氏家庙
第五节 家族中的二房分二支脉
第六节 同舟共济之家
第七节 小家庭
第八节 我母亲管理下的家庭
第九节 变革中的家庭
第十节 对亲人们的缅怀
第十一节 感念
第五章 退休生活
第一节 回忆实践——感悟人情世故
第二节 读书养身,联络感情——领略人生快乐
附录
附录一 提高教师素质,搞好学校管理——三十年学校管理工作浅谈
附录二 《呕心沥血育人才》——记全国优秀教师芝生岳
附录三 业精于勤拥抱成功
附录四 州教育志人物栏目对我工作事迹的刊登
附录五 县志人物栏目对我人生的刊登
附录六 我的读后感
附录七 甘为清贫苦为乐 言传身教育新人——永靖五中校长芝生岳同志先进事迹
附录八 丹心育桃李 粉笔写春秋——永靖九中校长芝生岳同志纪实
附录九 生平简历表
后记
节选
《岁月回眸》: 第一章童年、少年的经历第一节落后的旧社会四九年以前,由于经济落后,在农村农民们只是依靠少量的土地谋生,由于生产力水平低下,劳动收获少,很多人吃不饱,穿不暖,农民们多半过着半饥饿的生活。旧社会的落后,真如解放初所唱的“旧社会好比是黑咕咚咚的苦井,井底下压着咱们老百姓,妇女儿童在最低层。”一、我的出生1939年4月1日(农历二月十二日),我出生在永靖县原白塔乡岘塬芝家湾村一个农民的家庭。我是我母亲的第三胎,前两个都在月子里夭折了。夭折的原因:由于接生的落后,刚生下的婴儿在白土里打滚,没有什么消毒药品和器械,所以一种叫“落地风”的病症害了许多婴儿的命。我出生后,父母怕我生这种病、怕不吉利,根据我们当地的习俗,就在月子里给我在耳朵上扎戴了耳环,据说戴了耳环可保平生无疾,长命百岁。耳环一直戴到12岁,人们一见到我就叫“贵气娃”,“命大的很”。并且还要揭开衣服看肚皮。看肚皮的原因是我肚皮上有特殊的标记,肚皮左边并排长着三个瓜子大的黑痣,一个形似三角形图案,一个是两个黑点组成的图案,一个是四个黑点组成“口”字图案。当时人们猜测是藏文。七八岁时,我父亲专门背着我到白塔寺活佛雍太爷跟前询问和算命。 太爷一看,就说我命大,但图案不是藏文。到了三十岁,那三个黑痣逐渐模糊不显了。 二、运气好。有惊无险1942年我三岁时,有一天大我七岁的二姐拉秀抱我到麦场上跟几个小孩子玩耍。当时没有什么安全防范措施,不料我掉到6米深的水井里,幸好井里的水几乎没了,只有十几厘米的水深,当时吓坏了我二姐,一边哭,一边她疯了似的跑去叫我娘。我娘一听,也疯了似的从200多米处跑到井边,往井里就跳,被人们拦住了。紧接着,人们用背篼把我拉上来。当时母亲不顾一切地把一身泥水的我抱在怀里,边哭边喊老天爷……全家全庄的人都前来救我,而我被父亲擦洗之后活蹦乱跳,一点事都没有,村里人开玩笑说“尕水坑或缸里净了一下”。 三、陪母亲哭泣1946年我兄弟(迎安)降生了。母亲坐了半个月的月子的时候,比迎安大五岁的哥哥害病了。当时庄村上缺医少药没有看病的条件,多半以迷信的方式或土办法土方子来治疗,我得病的弟弟就吃了这方面的亏而夭折了。当时我母亲悲痛得喊天呼地,她的哭声使全家人更加悲伤。7岁的我也整天陪着母亲哭。看到这个样子,亲戚党家们纷纷来我家看望和安慰我母亲,希望我母亲能节哀。因为一般情况下,月子里过于痛哭容易遭成病,正如常言说的“月间病,金针、银针挑不尽”。就因为这个,我母亲30多岁就得了顽固性“风头病”,一年四季戴帽护头疼。后来为了照顾母亲和刚出生的小弟,我父亲把我的一个堂外婆接到我家。此次痛苦悲伤的经历,让我感到活人的艰难,也使我幼小的心灵受到了一次很深的创伤。 四、韩起功抓兵1948年到1949年,马步芳在西北任国民党的行政长官,为了扩兵,他派下属韩起功在河州(临夏)地区招兵。说是招兵,其实是先雇兵,雇兵不成就抓兵。 当时他们喊出的口号是“抓走羊羔大羊跟”。一开始,为了躲避“抓兵”这个祸事,生繁哥带我们三兄弟(生良哥生郁弟)在门前沟的水洞(水冲的)里躲了几个晚上。后来形势越来越紧张,我家人口多,非要个当兵的不可。没办法,我父亲只能雇兵顶替一个名额。 但必须是自己人先报到,再雇人顶替。于是我父亲先带我这个还不满10岁的人到赵保长家报到。全保共报到20多人有青壮年有小孩,然后再到白塔区报到,最后到莲花县城。到了县城我们住在县城公房,天亮时,我发现我母亲在我们临走时给我的一块银圆被人偷了,气得我只哭。当时,我父亲不但没骂我,还哄我别哭。当天中午,我大哥带着雇上的兵(我们村里芝世华的父亲)来换我,下午,父亲、大哥和我一同回家了。回家时,家里家门口像接待贵客一样等待我。 母亲一见我,含着泪把我抱在怀里,还说:“我娃就像当了一趟兵,上了一次战场一样啊!”五、有了读书的念头1949年春天,二哥把我和大嫂送到兰州。我们住在兰州庙滩子的出租屋里,大哥就在附近的军用被服厂里上班,晚上回来。原打算让我上小学,可是报名没几天,当时宣传说:“光阴乱了,共产党快打到兰州了”(兰州未解放前夜),并赶紧把我和大嫂要送回老家,这样我就失去了上学的机会。在回家前,大哥带我和大嫂从兰州的河北乘坐东洋车(马拉车)通过黄河大铁桥,然后徒步走到城里头游览观看了兰州的一些名胜古迹,然后又到五泉山、白塔山。现在回想起来,虽然在兰州念书的梦没有实现,但我从此以后心里萌生了想念书的念头。通过这件事我非常感激大哥对我的疼爱之情。直到今天此情此意难以忘怀。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