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典型红壤酸化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

封面

作者:佟德利,王磊著

页数:150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030517685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土壤是地球表层生态系统的重要环境单元和中心枢纽,是农业生产的基本资料,是人类赖以生存的物质基础。土壤环境质量状况直接影响到粮食生产与农场品质量安全、生态系统安全和人居环境安全健康等国家安全保障体系。我国南方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分布着广阔的红壤资源,这一地区水热资源丰富,农业生产和经济发展潜力很大。然而,较高的土壤酸度和较低的土壤肥力水平等因素限制了该地区农业的可持续发展。红壤地区复种指数高,氮肥的用量很高,在保证粮食高产的同时,也对土壤酸化产生明显影响。研究表明,由于铵态氮肥的大量施用,我国农田土壤酸化呈加速发展趋势。调查发现,从上个世纪80年代初至本世纪初的20年间,我国大部分地区农用土壤发生酸化,土壤pH降幅在0.13~0.80之间。土壤的严重酸化不仅不利于作物的生长,而且导致作物产量与品质的下降。因此,调控土壤酸度,阻控土壤进一步酸化十分必要。对于具有潜在酸化趋势的土壤,通过合理的土壤管理可以减缓土壤的酸化进程,促进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对已经发生酸化的土壤,可以通过施用改良剂中和土壤酸度,恢复土壤的生产力。因此,如何解决红壤施肥与酸化控制的矛盾,已经成为我国热带亚热带农业可持续发展中必须解决的问题。

目录

第一篇 研究背景 第1章 红壤酸化的现状与危害 1.1 我国红壤酸化现状 1.2 红壤酸化特点 1.3 土壤酸化的危害 第2章 土壤酸化的成因 2.1 土壤酸化的自然因素 2.2 土壤酸化的人为因素 2.2.1 酸沉降 2.2.2 植物根系酸的分泌 2.3 施肥加剧土壤酸化 2.3.1 氮肥生物氧化导致的土壤酸化 2.3.2 硝化作用及其驱动力 第3章 酸化土壤的改良与阻控 3.1 合理的农艺措施 3.1.1 合理的肥料应用与管理 3.1.2 合理的水肥管理 3.1.3 合理选择作物品种与秸秆还田 3.2 土壤酸度调控措施 3.2.1 酸化土壤的无机改良原理与技术 3.2.2 酸化土壤的有机改良原理与技术 3.2.3 酸化土壤的根际改良技术第二篇 硝化作用驱动下的红壤酸化机制 第4章 氮肥对茶园红壤与农田红壤硝化作用及酸度的影响 4.1 引言 4.2 材料与方法 4.2.1 供试红壤 4.2.2 培养试验处理 4.2.3 样品分析方法 4.2.4 土壤微生物基因组DNA的提取及定量PCR分析 4.2.5 数据与图形处理 4.3 结果 4.3.1 培养过程中土壤pH的动态变化 4.3.2 无机氮的动态变化 4.3.3 净硝化作用 4.3.4 红壤中氨氧化微生物的数量变化 4.4 讨论 4.4.1 硝化作用与土壤pH变化的关系 4.4.2 硝化作用与土壤性质及肥料品种的关系 4.4.3 氨氧化微生物与环境因素的关系 4.5 结论 第5章 氮肥对不同初始pH红壤硝化作用及酸度的影响 5.1 引言 5.2 材料与方法 5.2.1 供试土壤 5.2.2 培养试验处理 5.2.3 样品分析方法 5.2.4 数据与图形处理 5.3 结果与讨论 5.3.1 无机氮的变化与硝化作用 5.3.2 土壤酸度的变化 5.3.3 土壤硝化速率与酸化速率及其相互关系 5.4 结论 第6章 盆栽条件下氮肥对红壤酸度的影响 6.1 引言 6.2 材料与方法 6.2.1 供试土壤 6.2.2 盆栽试验概况 6.2.3 氨氧化细菌富集培养基及培养条件 6.2.4 根箱试验概况 6.2.5 样品分析方法 6.2.6 数据与图形处理 6.3 结果与讨论 6.3.1 盆栽试验结果与讨论 6.3.2 根箱试验结果与讨论 6.4 结论 第7章 金针菇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红壤酸度及硝化潜势的影响 7.1 引言 7.2 材料与方法 7.2.1 供试土壤 7.2.2 菌糠生物质炭的制备 7.2.3 培养试验处理 7.2.4 样品分析方法 7.2.5 数据与图形处理 7.3 结果与讨论 7.3.1 添加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pH的影响 7.3.2 添加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交换性酸的影响 7.3.3 添加菌糠及其生物质炭对土壤无机氮含量及硝化潜势的影响· 7.4 结论第三篇 土壤酸度改良剂的筛选及酸度调控机理 第8章 农业废弃物对强酸性茶园土壤的调控机制 8.1 引言 8.2 材料与方法 8.2.1 供试土壤与有机物料 8.2.2 培养试验设计 8.2.3 样品分析方法 8.2.4 数据与图形处理 8.3 结果 8.3.1 添加有机物料对土壤pH的调节 8.3.2 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变化 8.3.3 土壤交换性酸与交换性盐基的变化 8.4 讨论 8.5 结论 第9章 秸秆源生物质炭对酸化茶园土壤的改良 9.1 引言 9.2 材料和方法 9.2.1 供试土壤 9.2.2 供试生物质炭 9.2.3 生物质炭的XRD图谱 9.2.4 生物质炭表面有机官能团 9.2.5 生物质炭酸碱滴定曲线 9.2.6 试验设计 9.2.7 样品分析方法 9.2.8 数据处理 9.3 结果 9.3.1 酸化茶园土壤的pH 9.3.2 酸化茶园土壤中无机氮含量动态变化趋势 9.3.3 酸化茶园土壤中水溶性碳含量动态变化趋势 9.3.4 酸化茶园土壤交换性质的变化趋势 9.4 讨论 9.5 结论 第10章 碱渣与有机物料对酸化茶园土壤的复合修复 10.1 引言 10.2 材料和方法 10.2.1 供试土壤与修复材料 10.2.2 培养试验设计 10.2.3 样品分析方法 10.2.4 数据处理 10.3 结果 10.3.1 土壤pH的变化 10.3.2 土壤氮循环对pH的影响 10.3.3 土壤交换性质的变化 10.4 讨论 10.5 占论 第11章 复合改良剂对亚表层土壤酸度的调控 11.1 引言 11.2 材料与方法 11.2.1 供试土壤与有机物料 11.2.2 试验设计 11.2.3 样品分析方法 11.2.4 数据处理 11.3 结果与讨论 11.3.1 淋溶液的理化性质 11.3.2 表层土壤pH变化 11.3.3 表层土壤交换性质 11.3.4 表层土壤无机氮含量 11.4 结论 第12章 茶叶品质改良效果的初步探索 12.1 引言 12.2 材料与方法 12.2.1 供试有机物料 12.2.2 试验设计 12.2.3 茶叶品质的测定 12.3 结果与讨论 12.3.1 土壤pH 12.3.2 茶叶品质 12.4.结论 第13章 改良剂对红壤硝化作用和复酸化的影响 13.1 引言 13.2 材料与方法 13.2.1 供试红壤 13.2.2 培养试验处理 13.2.3 样品分析方法 13.2.4 数据与图形处理 13.3 结果与讨论 13.3.1 无机改良剂对红壤硝化作用和复酸化的影响 13.3.2 生物质炭改良对红壤硝化作用和复酸化的影响 13.4 结论参考文献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典型红壤酸化的关键过程与调控机理研究》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4337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