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旺
页数:208
出版社:新华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630693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九章, 其主要包括: 绪论 ; 国内外研究进展 ; 原理基础与理论框架 ; 北京市概况 ; 北京市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 ; 北京市碳排放的结构分析与水平比较 ;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等。
作者简介
张旺,男,汉族,1974年10月出生,湖南汨罗人,理学博士,湖南工业大学城市与乡村发展研究院副院长,建筑与城乡规划学院新型城镇化研究所所长。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城市发展与环境研究所和湖南工业大学合作成立的全球低碳城市联合研究中心副主任,被北京城市发展研究院特聘为技术副院长,客座研究员。担任的社会兼职有中国城市经济学会理事、中国可持续发展研究会会员、湖南城市文化研究会副秘书长,湖南城市科学研究会理事、湖南省地理学会理事、长株潭城市群研究会会员,湖南两型社会建设研究中心特邀研究人员。现主要从事城市与区域规划、低碳生态城市、可持续发展经济学等方面的研究。
本书特色
在国内外城市纷纷将建设低碳城市作为区域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切入点之际,在北京市建设中国特色世界城市进程中面临系列资源环境的瓶颈制约之时,北京一方面要增强对全球范围内政治、经济和文化等方面的影响力、控制力和辐射力,另一方面也要保持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建设低碳生态、绿色宜居的可持续发展城市。因此研究北京市碳排放的格局变化与驱动因子,旨在为建设低碳化世界城市提供理论依据、数据支撑和参考模式及政策建议。
目录
第一章 绪论1.1 选题背景1.1.1 国际背景1.1.2 国内背景1.1.3 案例城市背景1.2 选题目的与意义1.2.1 选题目的1.2.2 选题意义1.2.3 案例城市选择的典型意义1.3 研究目标与研究内容1.3.1 研究目标1.3.2 研究内容1.4 研究方法与技术路线1.4.1 研究方法1.4.2 技术路线サ诙章 国内外研究进展2.1 城市碳排放格局及其变化2.1.1 城市碳排放的时空格局2.1.2 城市空间变化影响碳排放2.1.3 基于LUCC的城市碳排放2.1.4 城市碳排放的综合构成2.1.5 城市碳循环与碳平衡2.2 城市碳排放的驱动因子2.3 城市碳减排的调控路径2.3.1 低碳城市的规划先行2.3.2 城市碳减排的路径选择2.3.3 城市碳减排的政策与管理2.4 城市碳排放研究的模型与方法2.5 案例城市的碳排放研究2.6 国内外研究述评サ谌章 原理基础与理论框架3.1 相关概念界定3.1.1 碳源、碳汇和碳库3.1.2 碳循环与碳代谢3.1.3 碳通量与碳储量3.1.4 土地利用/覆盖变化(LUCC)3.1.5 能源耗费、能源强度与碳排放强度3.1.6 城市低碳发展与低碳城市3.2 相关原理基础3.2.1 人地关系理论3.2.2 低碳经济理论3.2.3 环境库茨涅茨曲线假说理论3.2.4 资源环境承载力理论3.2.5 可持续发展理论3.2.6 系统科学理论3.3 研究理论框架3.4 本章小结サ谒恼 北京市概况4.1 自然地理条件概况4.1.1 地理位置与面积4.1.2 地貌类型与海拔4.1.3 气温与降水简况4.1.4 水资源利用概况4.1.5 天然植被类型与分布4.2 经济社会发展简况4.2.1 人口与就业情况4.2.2 经济发展水平4.2.3 交通与城建现状4.3 资源环境瓶颈制约4.3.1 水资源量严重短缺4.3.2 水土流失仍较严峻4.3.3 能源供需矛盾加剧4.3.4 垃圾处理问题突出4.3.5 污染防治任务繁重4.4 本章小结サ谖逭 北京市碳排放的时空格局变化分析5.1 北京市温室气体排放的时序变化5.1.1 温室气体排放的计算方法5.1.2 数据来源与处理说明5.1.3 计算结果与实证分析5.2 基于LUCC的碳排放时空格局分析5.2.1 基于LUCC的碳排放面板数据时序变化5.2.2 基于LUCC的碳排放空间格局及其变化5.2.3 基于LUCC的碳排放时空格局合理性评估5.3 基于生产力的碳汇量度及其变化5.3.1 研究方法5.3.2 结果分析5.4 北京市辖区的碳排放及其变化5.4.1 估算方法5.4.2 数据来源5.4.3 各区碳排放净量的估算分析5.4.4 各区低碳发展水平的比较5.5 本章小结サ诹章 北京市碳排放的结构分析与水平比较6.1 北京市生产侧碳排放的结构分析6.1.1 估算方法与数据来源6.1.2 生产侧能源碳排放的结构与变化6.2 北京市碳排放水平的比较分析6.2.1 碳排放强度的比较6.2.2 人均碳排放的比较6.2.3 碳排放密度的比较6.2.4 碳排放的行业结构比较6.2.5 能源结构的比较6.2.6 大气污染的比较6.2.7 就业结构的比较6.3 本章小结サ谄哒 北京市碳排放的影响因素与增量分解分析7.1北京市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7.1.1 土地利用类型与碳排放的关系7.1.2 土地利用变化对碳排放的影响7.1.3 调整土地利用类型的减碳途径7.2 北京市森林质量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7.2.1 森林植被净生产力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7.2.2 林分起源结构及其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7.2.3 林分龄级结构及其变化对碳吸收的影响7.3 北京市碳排放的间接影响因素分析7.3.1 影响碳排放指标的相关因素分析7.3.2 影响碳排放指标的多因素分析7.3.3 基于STIRPAT模型的影响因素分析7.4 北京市碳排放增量的分解分析7.4.1 基于LMDI法的IDA分析7.4.2 基于I—O法的SDA分析7.5 本章小结サ诎苏 北京市碳减排的潜力分析与路径选择8.1 碳减排的潜力分析8.1.1 主要碳源的减排潜力8.1.2 驱动因子的减排潜力8.1.3 主要碳汇的减排潜力8.2 碳减排的路径选择8.2.1 能源消耗碳排放的情景分析8.2.2 其他碳源和碳汇的情景分析8.3 本章小结サ诰耪 主要结论与研究展望9.1 主要结论9.2 研究展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