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张桥贵,郭飞平主编
页数:320页
出版社:知识产权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304776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有助于我们以高度的理论自觉和文化自觉,开创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中国气派的社会学研究局面,推动社会学本土化发展。
作者简介
张桥贵,男,白族,1963年12月生,中共党员,云南剑川人,哲学博士、教授(专业技术二级)、博士生导师、大理大学校长。云南省社会科学联合会副主席,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专家,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学科评审组专家,“新世纪百千万人才工程”最人选,国家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中国人民大学博士研究生导师,云南省中青年学术与技术带头人,云南省有突出贡献的哲学社会科学专家,省委组织部代中共云南省委管理联系的专家,云南省社科研究基地——“云南跨境民族宗教社会问题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和负责人,云南省省院省校合作项目——社会学负责人,中国宗教学会副会长,中国社会学会常务理事。
郭飞平,男,汉族,1964年2月生,历史学硕士,教授。主要从事中国近现代史教学与研究,独著、合著有《中国民国经济史》、《超越困惑——中国传统间接致思方式考察》、《内争外患的交错》等著作,曾获云南省哲学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云南省高校科研有突出贡献者一等奖、云南省高校教学管理先进个人。
本书特色
该书是云南民族大学“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研讨会”论文集。与会资深专家、学者、博士后和博士就“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的相关问题进行深入探讨,涵盖城市、乡村、边境地区等区域的社会建设和管理,内容涉及医疗制度、暴恐事件、民生科技等方面的问题,提出了边疆民族地区社会建设研究的新视野和新思路。
目录
研讨会主题发言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路径
城市转型与社会治理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西藏社会稳定的社会学考察
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
边疆生态治理习惯法运用初探——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
转型期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特征呈现与治理路径
以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治理问题研究
“访”不胜防?——信访作为中国的“痛点”及其舒缓
社会建设理论的本土话语与当代建构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兴起:背景、渊源与应用
群体性事件的结构与其解决方式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
介休古城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从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社会组织研究—兼论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
新中国民族识别的回溯与反思
边疆民族地区民生研究
普惠制金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器
习近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思想及其特征
民生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机理与评价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族群生活方式变迁研究——以大理下庄白族村为例
当代世界各国民生建设实践与启示
绿色理念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维度
宗教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
文明冲突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和谐共融研究
宗教道德规范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的两面性探析
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道德与社区秩序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拉祜族女性宗教信仰研究
编后记
全面深化改革的社会路径
城市转型与社会治理
边疆民族地区社会治理研究
西藏社会稳定的社会学考察
云南边疆多民族地区社会治理创新研究——以西双版纳为例
边疆生态治理习惯法运用初探——以少数民族聚居区为例
转型期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结构的特征呈现与治理路径
以信息技术发展推动民族地区社会管理创新
云南边疆民族地区政治治理问题研究
“访”不胜防?——信访作为中国的“痛点”及其舒缓
社会建设理论的本土话语与当代建构
社会建构论心理学的兴起:背景、渊源与应用
群体性事件的结构与其解决方式
中国乡村社会治理的四次转型
介休古城与建筑文化遗产保护
从人类学到历史人类学的社会组织研究—兼论开展边疆民族地区社会组织历史人类学研究的意义
唯物史观语境中的马克思社会建设思想
新中国民族识别的回溯与反思
边疆民族地区民生研究
普惠制金融——边疆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有效助推器
习近平边疆民族地区的民生建设思想及其特征
民生科技支撑社会发展的机理与评价研究
新型城镇化背景下云南少数民族族群生活方式变迁研究——以大理下庄白族村为例
当代世界各国民生建设实践与启示
绿色理念在区域社会发展中的实践维度
宗教与边疆民族地区的社会建设
文明冲突理论视角下的民族和谐共融研究
宗教道德规范对和谐社会建设作用的两面性探析
云南少数民族的宗教道德与社区秩序
社会性别视角下的拉祜族女性宗教信仰研究
编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