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回归历史: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视角

封面

作者:王代月

页数:306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1619872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马克思历史观与市民社会批判具有内在关联。本书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为指导,系统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经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然后到思维具体这样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发展阶段,祛除了遮蔽历史真相的种种意识形态,最终回到历史本身,把握到历史不断生成和超越的存在论根据。全书共包括五个部分。第一部分,梳理不同的市民社会话语,交代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部分,研究马克思超越政治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历程。第三部分,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历程,厘清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区分马克思不同层次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第四部分,以市民社会批判为视角考察马克思历史观所具有的现象学精神。第五部分,揭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对于当前中国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作者简介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清华大学博士,中国社会科学院博士后,清华大学马克思恩格斯文献研究中心研究人员。主要研究方向为政治哲学视阈中的马克思哲学文本研究。主持国家社科基金和部级项目多项,在《哲学研究》、《哲学动态》、《马克思主义与现实》、《教学与研究》等刊物发表论文40多篇,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以及人大复印资料转载。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市民社会批判视阈中的马克思历史观及当代价值研究”结项成果。马克思历史观与市民社会批判具有内在关联。本书以抽象上升到具体的方法论为指导,系统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经历感性具体到思维抽象,然后到思维具体这样三个具有内在关联的发展阶段,祛除了遮蔽历史真相的种种意识形态,最终回到历史本身,把握到历史不断生成和超越的存在论根据。全书共包括五个部分。最部分,梳理不同的市民社会话语,交代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时代背景和理论渊源。第二部分,研究马克思超越政治理性,转向市民社会批判的历程。第三部分,考察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历程,厘清马克思的市民社会概念与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社会的关系,区分马克思不同层次上的市民社会概念。第四部分,以市民社会批判为视角考察马克思历史观所具有的现象学精神。第五部分,揭示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对于当前中国所具有的现实价值。

目录

导论
一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历史理论研究的新视角
(一) 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的内涵
(二) 市民社会的消失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抽象化
(三) 市民社会批判与作为历史科学的唯物史观
二 研究现状与趋势
三 研究内容与研究方法
(一)研究内容
(二)研究方法

第一章 复杂话语系统中的近代市民社会
一 近代市民社会的产生
二 近代自由主义的市民社会想象与科学论证
(一) 自由主义市民社会的基本理念
(二) 市民社会的政治论证
(三) 市民社会的经济学论证
三 单向度的市民社会批判
(一)卢梭对市民社会的道德主义批判以及解决方案
(二)德国浪漫派的市民社会批判
(三)青年黑格尔派的市民社会批判
四 市民社会的异化辩证法:黑格尔的市民社会批判
(一) 黑格尔市民社会批判思想的直接理论来源
(二) 黑格尔的市民社会逻辑规定
(三)现实市民社会的实证性、坏无限以及存在危机
五 三种市民社会话语对于马克思的理论效应

第二章 市民社会发现:由政治国家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
一 人的自我分裂:古典政治传统遭遇现代社会
(一)古典共和主义传统
(二) 古典共和主义传统与近代社会的矛盾
二 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以及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批判潮流
(一) 黑格尔的理性国家观
(二)青年黑格尔派的政治批判潮流
三 黑格尔主义理性国家观的历史与逻辑失误
(一)君主制与普遍性的相悖
(二) 黑格尔理性国家观的逻辑神秘主义
(三)政治国家的类宗教性
四 由政治国家批判转向市民社会批判及意义
(一)超越政治理性, 回归市民社会批判
(二) 以经济学批判把握历史现实

第三章 市民社会与资本主义社会:抽象具体关系中的市民社会批判
一 抽象上升到具体的研究方法
二 作为感性具体的市民社会特殊性
三 市民社会作为交往异化的社会
(一) 物质交往关系构成市民社会的实体
(二)交往异化的四重表现
(三)社会由抽象的类到现实的生成
四 抽象在具体中的定在:市民社会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异化
(一)从文本考据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确立过程
(二)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的交往异化
五 市民社会不等同于经济基础与资产阶级社会
(一) 市民社会不等同于经济基础
(二) 市民社会等同于资产阶级社会的方法论失误

第四章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与马克思历史理论的现象学精神
一 市民社会的意识形态
(一)意识形态的颠倒性与虚假性
(二)市民社会的经济意识形态
(三)市民社会的政治意识形态
(四)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自然主义性质
二 生产关系与现象学精神
(一)现象学精神:超越自然主义,面向实事
(二) 马克思生产关系理论探索:由社会关系到生产关系
(三) 生产关系现象学的内涵与逻辑布展
(四) 生产关系现象学的优越性
三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解蔽
(一)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前提的虚假性
(二)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产生的方法论错误
(三) 市民社会意识形态的现实根源
(四) 由经济现实解蔽政治意识形态

第五章 市民社会批判:马克思历史理论的时代在场
一 市民社会批判与社会形态的历史发展
(一)市民社会批判与三大社会形态
(二)资本所蕴涵的解放因素
二 市民社会理论的转型与我国的市民社会话语
(一) 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下的市民社会
(二)市民社会理论的当代重建
(三) 市场经济的发展与当代中国的市民社会话语
三 当前中国资本话语的理性反思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回归历史:基于马克思市民社会批判视角》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38548.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