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金冬著
页数:272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1615282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所要论述的解放区诗歌 就是以延安为中心的、以1936年11月22日中国文化协会成立到1942年5月《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时间段的现代汉诗的发展形态,探讨诗歌在特定地域、特定政权、特定语境等多重外力制约下的发展情况,尽量还原历史,触摸历史的真实血脉,展示历史存在的多种面相及其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作者简介
刘金冬,大连大学文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为现当代诗歌,以及重要的文学事件和重要诗歌人物的研究,已经发表论文数篇。
本书特色
刘金冬所最的《解放区前期诗歌研究(1936- 1942)》所要论述的解放区诗歌就是以延安为中心的 、以1936年11月22日中国文化协会成立到1942年5月 《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为时间段的现代汉诗 的发展形态,探讨诗歌在特定地域、特定政权、特定 语境等多重外力制约下的发展情况,尽量还原历史, 触摸历史的真实血脉,展示历史存在的多种面相及其 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目录
导言 建构新的诗歌形态
第一章 解放区诗歌的发生第一节 解放区诗歌的生成环境一 战时的供给制生活与战时的文艺政策二 延安文化人的人际关系三 战时延安的文化语境第二节 延安诗歌与延安的文学刊物一 延安诗作:多种形式试验与散文化的诗歌方向二 延安的文学刊物:纪念延安诗歌探索之路
第二章 解放区诗歌的理论建构:“大众化”与“民族形式”第一节 对诗歌大众化的理论探求一 抗战语境中的诗歌大众化二 有关新诗大众化的方法与途径讨论三 有意识地培养“大众自己的作家”四 朗诵诗运动的有关理论探讨第二节 新诗的理论建构:“民族形式”的讨论一 文学“民族形式”讨论的意识形态背景二 文学“民族形式”问题讨论的共同前提三 构建现代诗歌的“民族形式”
第三章 解放区的街头诗运动:诗歌宣传与诗歌的大众化第一节 作为抗战动员的街头诗运动一 街头诗的发起及其宣传性质二 延安的街头诗——对大众的宣传与大众的娱乐活动第二节 对街头诗诗体形式的探索一 延安街头诗人的自由体形式二 盐阜地区的街头诗特点与大众写作
第四章 论延安著名诗人的诗风“转变”第一节 何其芳的《夜歌》:复杂矛盾的“自我”之歌一 面向自我心灵的诗作:独自的“夜歌”二 有歌唱也有反思:“夜歌”以外的歌第二节 卞之琳《慰劳信集》的诗“趣”与格律一 《慰劳信集》的诗“趣”:诗质上的个性化特征二 《慰劳信集》的格律:诗形上的个性化特征第三节 艾青:变化的主题与不变的风格一 诗作情感取向的复杂与写景诗风格的渐趋明朗二 诗论:坚持作家的独立意志与独立精神
结语
参考文献
后记








![1937-1949-解放军英雄故事-[中]-技术教育社区](https://image12.bookschina.com/2012/20120714/B5518822.jpg)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