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黄睿彦著
页数:226
出版社:人民卫生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117240369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中外医学教育比较》立足医学教育基本过程研究,从生源结构、课程设置、教学运行、教学改革与调整、教学效果以及医学终身教育等方面将国际与国内有代表性的国家和地区医学教育历史与现状进行研究和梳理,采取以单独国家或地区成横向独立章节、以时间递进为纵向发展脉络的撰写方法,以方便读者根据各人喜爱和需求进行选择性阅读,在阅读过程中既可以对不同国家、不同地区进行横向比较,也可以对同一国家或地区医学教育进行纵向历史研究。《中外医学教育比较》没有采取核心要素模块化横向分类撰写的方法,使研究虽然就单一国家或地区而言是系统的和完整的,但是,就比较性而言却略显欠缺。
作者简介
黄睿彦,女,籍贯江苏省南通市。新疆大学历史学学士,经济学硕士,南京大学高等教育学博士;南京医科大学医院教育研究中心副主任,副研究员。长期从事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开展大量高等教育理论和实践研究,主要研究领域为高等教育管理、大学课程与教学。热爱文学创作,已出版长篇小说一部《爱·离·合》,业余完成各类短文近三百篇,发布于个人主页。
本书特色
本书以时间为主线,对中国和世界主要国家古代、近代、现代医学教育进行了简要的回顾和总结。内容以突出重点为特点,即,论述虽然尊重时间脉络,但又不拘泥于简单的时间线条,而是以医学教育和医疗卫生环境或职业中的大事、要事为落脚点展开论述,同时注意内容的联贯性和延续性。通过介绍国际环境对我国医学教育的影响,以及我国顺应国际需求开展的卓有成效的改革和探索;同时也介绍我国医学教育的几次大的医学教育改革,以及改革对整个医学教育事业的影响;目前面临的现实问题与困惑,以及国家面对问题对医学教育提出的最发展思路与意见。
目录
第一章 夏商周时期医学教育
第二章 封建社会早中期医学教育
第一节 春秋战国魏晋南北朝时期医学教育(公元前770年-公元581年)
第二节 唐朝医学教育(公元581-907年)
第三章 封建社会中晚期医学教育
第一节 王安石变法对医学教育的推进
第二节 元代医学教育取得的进步
第三节 1840年前的清朝医学教育
第二篇 世界古代医学教育
第四章 古希腊和古罗马医学教育
第一节 古希腊医学教育(公元前6世纪-公元1世纪,含希腊化时代)
第二节 古罗马医学教育(公元前1世纪-公元13世纪)
第五章 中世纪欧洲医学教育
第一节 修道院医学教育
第二节 大学医学教育的兴起
第三节 两种典型医学教育课程体系的形成
第三篇 欧洲地区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六章 意大利、荷兰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一节 文艺复兴至19世纪初的意大利医学教育
第二节 20世纪前的荷兰医学教育
第七章 英国医学教育
第一节 英国近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英国医学教育现状
第八章 法国医学教育
第一节 法国近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法国医学教育现状
第九章 德国医学教育
第一节 德国近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德国医学教育现状
第十章 俄罗斯医学教育
第一节 17世纪后俄国和十月革命后苏联的医学教育
第二节 俄罗斯医学教育现状
第四篇 美洲、澳洲地区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十一章 美国医学教育
第一节 美国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美国医学教育现状
第十二章 澳大利亚医学教育
第一节 澳大利亚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澳大利亚医学教育现状
第五篇 亚洲地区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十三章 日本医学教育
第一节 日本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日本医学教育现状
第十四章 韩国医学教育
第一节 韩国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韩国医学教育现状
第十五章 印度医学教育
第一节 印度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二节 印度医学教育现状
第六篇 中国近现代医学教育
第十六章 清末及民国时期医学教育
第一节 清末医学教育
第二节 南京国民政府医学教育
第三节 革命根据地的卫生工作与医学教育
第十七章 新中国成立后医学教育
第一节 1949-1965年医学教育
第二节 1966年至20世纪80年代医学教育
第三节 中国医学教育现状
第十八章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和台湾地区医学教育
第一节 中国香港特别行政区医学教育
第二节 中国台湾地区医学教育
结语
参考文献
附录 各国现代医学教育流程图
节选
第一节 英国近代医学教育 从历史上看,英国的大学具有明显的地域性,就医学教育来说,可分为两个体系,即英格兰医学教育和苏格兰医学教育。 一、英格兰医学教育 随着13世纪和15世纪牛津、剑桥大学的建立,才开始出现了以大学为基础的正规医学教育,之前基本都是师傅带徒弟式的师徒培养和以寺院为基础的修道院医学教育。 (一)牛津、剑桥大学医学教育 自17世纪开始,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开始设置医学教授席位;医学生从具有文学学士学位的毕业生中选拔,主要学习希波克拉底、盖伦和阿维森纳等古代医学家的权威著作,毕业后可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或医学博士学位。在当时,取得医学博士学位大约需要13年的时间。 同一时期,医院的发展为临床教学提供了良好的基础。1611年,牛津大学聘请雷奇斯任医学教授,年青的克拉敦任主任,在他们的努力下,牛津开设了实践学习课程;1621年,牛津建立了药用植物园(意大利的帕维亚、帕多瓦、波伦亚等大学以及荷兰的莱顿大学都曾在十六世纪后期建立过大学植物园);1624年,开设了解剖学课程,伯塞林的《解剖学》作为教科书在牛津出版,解剖学教授有权申请利用罪犯的尸体进行解剖教学;克拉敦还鼓励医学生作学徒,主动向当地的开业医生学习。剑桥则采取了与欧洲其他著名大学,如荷兰的莱顿大学合作培养医生,因为法国和荷兰的大学当时在临床教学方面已经取得了满意的发展。 从18世纪70年代开始,大学中一个引人注目的发展是教学医院的建立,从而加强了以医学为基础的临床教学。1770年,牛津大学建立了拉德克利夫皇家医院;1776年剑桥大学建立了爱丁勃洛克医院。19世纪初,剑桥大学聘请哈维兰特医生任学校的解剖学教授,他是剑桥现代医学教育的创造者。他创造并推行了学生听课制、英文笔试制(打破了中世纪以来拉丁文神话般的地位),以及后来唐宁医生第一次采用住院病人作为医学士学位考试的一部分等创造性改革,到1851年,哈维兰特去世时,剑桥大学的医学教育已经取得了很高的荣誉。虽然此时的牛津大学没有像剑桥大学那样取得令人瞩目的成果,但是,阿克兰特在牛津提出在牛津学完基础医学科学后应授予医学士学位,当学生到其他地方的医院完成临床课后,回到牛津完成医学教育者应授予医学博士学位。这样,在牛津,这一特殊的教育制度得到了英国总医学委员会的承认,理论教育与临床训练相互分离的医学教育成为牛津的一种传统,并一直延续到今天。 (二)伦敦大学医学教育 1827年,在英格兰医学教育史上具有重大意义的事件是伦敦大学的建立。伦敦大学实际上不是一个教育机构,而是一个考试机构,它的优点和特色是允许其他地区的医学生向伦敦大学申请学位,这一制度一直延续到21世纪。由于学位必须由大学授予(荷兰也是如此),对于之后陆续出现的医院医学院而言也有必要建立这样一个考试机构,以便大学以外的医学毕业生在完成学习任务后,即可向伦敦大学申请学位。 (三)伦敦型医学教育 伦敦型医学教育即指以医院为基础的医学教育,这类医学教育不像牛津和剑桥那样具有浓厚的学究气,比较重视医疗实践,注重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18世纪,医院在数量上成倍增加,使以医院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得到了迅速的发展。以医院为基础的医学教育实际上是带徒培训的继续和发展。医院徒生的学习年限一般为7年,徒生同师傅签订合同,作为医院的学生,每年或一次性付给医院相当数量的费用。高年资的徒生可以充当医院的工作人员,并为医院的人员补充后备力量,而后者又使得徒生的家长愿意花钱把自己的子女送进医院,让他们在顾问医师的指导下学习。在这一过程中,不仅学习顾问的优秀作风和高超技艺,而且可以取得医院的信任,受到医院的聘用,因为医生毕竟是一个赚钱的行业。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