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索久林著
页数:219
出版社:中国摄影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790585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最 关注通感在摄影中的运用,让摄影更具挑战
性。在摄影拍摄中调动全身感知,定格的画面将
更丰富、更有趣。
最在阅读照片时,让想象力游遍周身,给照片一次“全息”解读,全身心地感悟此时、此景、此情。
最通感让一张照片有了更多的层次,它让视觉发散向多种知觉。它是摄影突破视觉艺术二维界限的一把钥匙,是艺术表达通向人心的一条捷径。
作者简介
索久林现任中国摄协副主席、理论委员会主任、黑龙江省摄协主席。长期从事文学、摄影创作及艺术理论研究。曾发表或出版诗歌、小说、散文等文学、摄影作品多部(篇)。有的作品曾获省部级文艺精品一等奖,越南国际摄影大赛一等奖,并多次入展美国、日本、俄罗斯、奥地利等国际摄影艺术活动;在大陆和台湾多种媒体发表摄影艺术理论研究成果40多篇。其中《抽象摄影创作论》、《走进摄影艺术殿堂》获政府文艺精品奖。
近年来,致力于摄影认知与表达理论研究,借鉴多学科的理论成果,剖析中外摄影名作,结合自己的创作实践,在国内外摄影理论界第一次揭示了摄影艺术通感现象,阐释了其呈现方式、强大功能、多种形态、运用条件、走进摄影艺术通感的路径等,具有较强的针对性和可操作性。相同主题的若干讲座与交流,获得到了国内外同仁的首肯和支持。
相关资料
美国女作家海伦·凯勒说:“渴望飞翔的人永远不会甘心于爬行。”这是一个优秀摄影家影友的不懈追求。1839 年摄影术诞生后,随着社会的发展,
人们对摄影的认识也在不断地深化。索久林对摄影艺术通感的研究和探索,也是对摄影人在影像认识和表达上进取精神的一种传承和发扬。
——李前光
摄影理论的建设和学术研究的不断提升,是我们摄影事业发展坚固的基石和强大动力。索久林在追求摄影艺术的道路上,能够长期坚持有深度和广度的思考,在传承中创新,并形成独特的观点,是与摄影人的分享,也是对理论建设的贡献。
——王瑶
艺术通感充分体现了知觉的整合作用,它不但在作品呈现的后期可以将声音与画面融合,更重要的,是在拍摄前期,在行走中使各种感受,如听到的、闻到的、摸到的,统和为整体,融进画面里,强化作品现场感和氛围。
——李树峰
一幅优秀的黑白摄影,能让人听到风声徐徐,看到朝霞的绚烂,说明摄影者看到了自然的微妙,懂得用摄影的影调来表达自己的感觉情绪,这说明他掌握了“通感”的奥秘。通感,是很多优秀摄影作品的“密钥”。
——鲍昆
本书特色
视觉、听觉、触觉、嗅觉、味觉、意觉等多感互通的摄影艺术通感,运用到在摄影创作上,可以克服视觉“单一”的局限,摆脱视觉迟钝、视觉麻木、视觉疲劳等创作上的困惑,让多种感官的协作开辟更多的创作资源,拓展更大的情感表达空间,催生奇思妙想的摄影语言,为摄影创作插上腾飞的翅膀。
目录
11 关于摄影艺术通感(代前言)
20 绪 论
艺术通感是摄影最重要的认知和表达方式
27 第一节 从孔子品乐看艺术通感
29 第二节 摄影艺术通感要有多种感觉的挪移和协作
35 第三节 摄影艺术通感包括反映人们意识层面的意觉活动
40 第四节 摄影艺术通感兼具表达功能与特殊的认知功能
视觉里的多种感官要素
77 第一节 视觉中的触觉要素
84 第二节 视觉中的听觉要素
91 第三节 视觉中的味觉要素
94 第四节 视觉中的嗅觉要素
98 第五节 视觉中的意觉要素
艺术通感在摄影创作中的强大功能
49 第一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增加摄影主体艺术感觉的触角
60 第二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加深摄影主体对生活的理解
69 第三节 运用摄影艺术通感可以延伸、丰富摄影主体的艺术感觉
摄影艺术通感的多种形态和创作要求
107 第一节 局部通感和整体通感
113 第二节 单一通感和连续通感
116 第三节 单项通感和多项通感
122 第四节 具象通感和抽象通感
摄影创作运用艺术通感的基础
145 第一节 通感生理、心理机制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
150 第二节 生活层面的通感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
153 第三节 各文艺门类对艺术通感的运用及对当下摄影的影响
159 第四节 人们对通感现象的研究及对摄影创作的意义
走进摄影艺术通感的多种路径
169 第一节 启动摄影艺术通感的动力源
173 第二节 开通多感信息的源泉
181 第三节 把握艺术通感的感觉特点
186 第四节 要培育多感运作的思维方式
191 第五节 让艺术通感覆盖全部摄影文体
196 第六节 借助多种修辞方式搭建摄影艺术通感的桥梁
211 第七节 利用现代摄影技术的虚拟效果捕捉摄影艺术通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