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弗兰克·梯利(FrankThil
页数:614
出版社:中国华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136663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西方哲学史》是梯利在康奈尔大学教书时编写的教材;出版于1914年,书一经出版,就被哲学界奉为教科书。
★梯利的难能可贵之处在于,认为哲学史必须力求把每一种宇宙观放在它适当的背景中,把它看成是有机整体的一部分,把它同过去、现在和将来,文化的、政治的、道德的、社会的和宗教的因素联系起来,系统而有机地诠释、解析。总体来说,梯利这样的一部著作:以哲学史家的远见卓识,生动全面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落笔非常客观。
★在这之前,无论中西方,鲜有像样的哲学史专著,即使大学里的哲学系也是为各家哲学流派所控制,很少讲授现代意义的哲学史课程。可以说梯利的这本书开创了哲学史教育的新局面,提供了哲学史编写的范本。
★梯利认为,西方哲学史是一部人类思想的发展史,但又不仅仅只是一部思想史,它是为了解决存在问题或使人了解我们的经验世界。文德尔班用新康德主义的观点去写“西方哲学史”,其感性大于理性;罗素用逻辑原子主义的观点去写“西方哲学史”,理性大于感性;梯利从一位哲学史家的角度去写“西方哲学史”,力求能用不偏不倚的态度,去写哲学史上的每位哲学家。这三位的哲学史,虽然风格迥异,但各有其不可取代的价值。
★ 梯利的西方哲学史的另外一个特点:是对哲学家列举的细致。就像他说的“应当让每个哲学家有机会充分地表明自己的论点”,而不像罗素那样,对于影响重大、在哲学史上占有重要地位的哲学家的思想的阐述,会很详细,而对于那些影响弱、影响范围小的哲学家们思想的阐述,会很简略,甚至书中未曾提及。是一部不可多得的佳作;是我们阅读历史、研习东西方文化、了解人类社会发展的必读之书。
作者简介
弗兰克•梯利(Frank Thilly,1865—1934),美国著名哲学家和哲学史家,曾任教于密苏里州立大学、普林斯顿大学和康乃尔大学。在大学讲授哲学史多年。
1914年出版以讲义为基础编写的一部哲学史著作《西方哲学史》。
在西方哲学界颇受好评,已成为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或主要参考书。弗兰克•梯利同时他著有《伦理学导论》。
本书特色
★《西方哲学史》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和对重点知识的梳理,为读者扫除了阅读上的困难,帮助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本书,是目前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西方哲学史》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必读本。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和参考书。
★梯利介绍西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时,尽量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尽量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哲学家的思想,避免做出有失偏颇的评价,让自己的评价尽可能的公平、公正。
★《西方哲学史》要求把每种宇宙观放在它相应的环境之中,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将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更多的因素相互接洽起来,更深层次的加以理解和诠释;对每一时期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促使这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
★梯利认为,研究哲学史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有助于人清楚了解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同时它还有助于训练人们的抽象思维,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西方哲学史》真实的还原了当时的历史背景,还对大量专业术语作了充分的理解,经过编辑的多次修改和对重点知识的梳理,为读者扫除了阅读上的困难,帮助读者更加深切地理解本书,是目前适合大众阅读的版本。
★《西方哲学史》作者以哲学史家的卓识远见,系统地介绍了古希腊、中世纪、近代哲学的发展历程,是一部非常优秀的作品;是读者阅读历史、钻研西方文化、了解人类发展史的必读本。美国各大学哲学系广泛采用的哲学史教材和参考书。
★梯利介绍西方各个哲学家的思想时,尽量保持不偏不倚的态度。尽量不以个人的好恶来评价哲学家的思想,避免做出有失偏颇的评价,让自己的评价尽可能的公平、公正。
★《西方哲学史》要求把每种宇宙观放在它相应的环境之中,也是整体的一部分,将它们的过去、现在和将来,以及更多的因素相互接洽起来,更深层次的加以理解和诠释;对每一时期哲学产生的背景,以及促使这种哲学思想产生的原因,进行了很详细的阐述。
★梯利认为,研究哲学史有助于人们理解自己的时代和其他时代,有助于人清楚了解过去和当代的伦理、宗教、政治、法律和经济思想,同时它还有助于训练人们的抽象思维,提高人们的思维水平。
★作者认为:“哲学史有必须试图追踪人类思辨历史上往前推进的线索,说明称为哲学的思想观点怎样产生,各种问题和提供的解答怎样引起新的问题和答案,各个时代对于达到最后的解决有哪些进展。
★梯利作为一名哲学史家,他的哲学史的最特点就是客观。《西方哲学史》一经出版,就被哲学界奉为一本哲学巨著。无论是在当时的中国还是西方,几乎没有这样全面的哲学巨著,受当时哲学流派的牵制,很少有这样的课程。本书开创了哲学教育的新章程,也为广大学者提供了哲学史的经典范本。
目录
第一篇 自然哲学
第一章 早期希腊思想的起源和发展
第一节 希腊哲学史
第二节 自然和社会条件
第三节 政治
第四节 文学
第五节 宗教
第六节 哲学
第七节 希腊哲学概观
第二章 前智者学派哲学的发展
第三章 实体问题
第一节 泰勒斯
第二节 阿那克西曼德
第三节 阿那克西米尼
第四章 数的问题
第一节 毕达哥拉斯及其学派
第二节 毕达哥拉斯学派的数论
第三节 天文学
第五章 变化的问题
第一节 永恒和变化
第二节 赫拉克利特
第三节 埃利亚学派
第六章 变化的解说
第一节 破谜
第二节 恩培多克勒
第三节 阿纳克萨哥拉
第四节 原子论者
第二篇 知识和行为问题
第一章 智者时期
第一节 思想的进步
第二节 希腊的启蒙时期
第三节 智者
第四节 智者活动的意义
第二章 苏格拉底
第一节 苏格拉底的生平
第二节 真理问题
第三节 苏格拉底的方法
第四节 伦理学
第五节 苏格拉底的弟子
第三篇 重建时期
第一章 柏拉图
第一节 柏拉图和他所研究的问题
第二节 辩证法
第三节 理念论
第四节 自然哲学
第五节 心理学
第六节 伦理学
第七节 政治学
第八节 柏拉图在历史上的地位
第九节 柏拉图学派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探讨的问题
第二节 哲学和科学
第三节 逻辑学
第四节 形而上学
第五节 物理学
第六节 生物学
第七节 心理学
第八节 伦理学
第九节 政治学
第十节 逍遥学派
第四篇 伦理问题的探讨
第一章 概观
第二章 伊壁鸠鲁主义
第一节 伊壁鸠鲁和他心目中的哲学
第二节 逻辑学
第三节 形而上学
第四节 心理学
第五节
伦理学
第六节 政治学
第三章 斯多葛主义
第一节 芝诺及其学派
第二节 逻辑学
第三节 形而上学
第四节 宇宙论
第五节 心理学
第六节 伦理学
第七节 政治学
第八节 宗教
第九节 希腊伦理学的要点
第四章 怀疑主义和折中主义
第一节 怀疑主义学派
第二节 怀疑学派的学说
第三节 后期怀疑派
第四节 折中主义
第五篇 宗教运动
第一章 犹太希腊哲学
第一节 哲学和宗教
第二节 犹太希腊哲学的起源
第三节 斐洛
第二章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一节 新毕达哥拉斯主义
第二节 新柏拉图主义
第三节 普罗提诺
第四节 提尔的波尔菲里
第五节 扬布利可
第六节 雅典学园的终结
第二编 中古哲学
第一篇 基督教神学的兴起
第一章 基督教的开端
第一节 宗教复兴
第二节 基督教
第三节 基督教和古典文化
第四节 经院哲学
第二章 基督教神学的发展
第一节 早期神学
第二节 诺斯替教
第三节 护教者
第四节 护教者的学说
第五节 逻各斯学说
第六节 自由意志与原罪
第三章 奥古斯丁的宇宙观
第一节 奥古斯丁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神学
第四节 心理学
第五节 伦理学
第六节 意志自由
第二篇 经院哲学的开端
第一章 黑暗时期
第一节 新民族
第二节 学术研究的开端
第二章 中世纪的精神和基督教哲学
第一节 教会的权威
第二节 经院哲学所研究的问题
第三节 经院哲学的特征
第四节 经院哲学的阶段
第五节 经院哲学的原始文献
第三章 约翰•司各脱•伊里杰纳
第一节 传略
第二节 信仰与知识
第三节 泛神论
第四节 神秘主义
第四章 一般的概念问题 唯实论与唯名论
第一节 早期经院哲学家
第二节 洛色林的唯名论
第三节 唯实论的意义
第三篇 经院哲学的唯实论的发展
第一章 坎特伯雷的安瑟伦
第一节 安瑟伦的哲学
第二节 与安瑟伦同时代的人
第二章 彼得•阿贝拉和12世纪的经院哲学家
第一节 彼得•阿贝拉
第二节 夏特勒学派
第三节 箴言集派
第四节 索尔兹伯里的约翰
第三章 神秘主义和泛神论
第一节 神秘主义
第二节 泛神论
第四章 不安的征兆
第一节 反对经院哲学
第二节 组成学校
第三节 亚里士多德被发现
第四篇 经院哲学的鼎盛时期
第一章 阿拉伯哲学
第一节 希腊的资料
第二节 各种派别
第三节 唯理主义者
第四节 东方哲学的没落
第五节 西班牙学派
第六节 犹太哲学
第二章 亚里士多德的卓越地位
第一节 亚里士多德与经院哲学
第二节 奥古斯丁的神学
第三节 大阿尔伯特
第三章 托马斯•阿奎那
第一节 托马斯•阿奎那传略
第二节 哲学和神学
第三节 认识论
第四节 形而上学
第五节 神学
第六节 心理学
第七节 伦理学
第八节 政治学
第九节 托马斯的追随者
第四章 反经院哲学的倾向:神秘主义、泛神论、自然科学
第一节 神秘主义
第二节 逻辑
第三节 自然科学
第四节 异端
第五节 拉伊芒德•卢利
第五篇 经院哲学的没落
第一章 约翰•邓•司各脱
第一节 托马斯•阿奎那的反对者
第二节 约翰•邓•司各脱
第三节 信仰与知识
第四节 共相论
第五节 神学
第六节
心理学
第七节 上帝与道德律
第二章 唯名论
第一节 唯理的神学和共相
第二节 威廉•奥卡姆
第三节 唯名论与唯实论的针锋相对
第四节 奥卡姆的追随者
第三章 神秘主义
第一节 正统与异端的神秘派
第二节 埃克哈尔特大师
第四章 自由思想的发展
第一节 中世纪的唯理主义
第二节 国家主义的兴起
第三节 异端倾向
第四节 自由探索的精神
第六篇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
第一章 新启蒙思潮
第一节 理性和教权
第二节 人文主义
第二章 新哲学
第一节 柏拉图主义
第二节 库萨的尼古拉
第三节 真正的亚里士多德
第四节 科学与哲学的改造
第五节 逻辑的改造
第三章 自然哲学与自然科学
第一节 神秘主义
第二节 自然哲学
第三节 科学研究运动
第四章 布鲁诺和康帕内拉
第一节 布鲁诺
第二节 康帕内拉
第五章 新国家主义、宗教哲学、怀疑主义
第一节 经院哲学的国家论
第二节 马基雅维利
第三节 新政治学
第四节 近代国家的演变
第五节 新宗教哲学
第六节 怀疑主义
第六章 宗教改革
第一节 宗教改革的精神
第二节 新教的经院哲学
第三节 亚科布•柏麦的神秘主义
第三编 近代哲学
序论 近代哲学的精神
第一节 近代的特征
第二节 经验主义与唯理主义
第一篇 英国的经验主义
第一章 弗兰西斯•培根
第一节 改造科学
第二节 归纳法
第三节 哲学的梗概
第四节 人的哲学
第五节 形而上学与神学
第六节 经验主义者培根
第二章 托马斯•霍布斯
第一节 目的与方法
第二节 认识论
第三节 形而上学
第四节 心理学
第五节
政治学
第二篇 大陆的唯理主义
第一章 勒奈•笛卡儿
第一节 调和的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