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哲学的盛宴

封面

作者:[英] 罗伯特.艾伦

页数:347

出版社:新世界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046135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罗伯特·艾伦编写的《哲学的盛宴(精)》内容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到当代西方,以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伊壁鸠鲁等哲学大家为主线,在立足各哲学家经典著作的基础上,总结概括了其哲学思想的精髓,使读者首先被精妙的哲学思想所吸引,同时了解到哲学家亦是血肉之躯,他们的困扰与奋斗。读本书,是一次了解哲学大师、走进哲学大师的心灵之旅。

作者简介

罗伯特·艾伦,英国人,哲学硕士,曾任专栏作家,喜欢旅游,足迹遍及欧美、大洋洲等地。

本书特色

读哲人故事;品大师智慧;悟人生哲理 (精装典藏版)
柏拉图 苏格拉底 弗洛伊德 荣格 尼采 培根 叔本华 罗素
笛卡尔 黑格尔 卢梭 蒙田 海德格尔 亚里士多德 马斯洛 康德
推开哲学的门 聆听大师的声音

目录

第1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生平  /002

苏格拉底的教化哲学  /004

苏格拉底的哲学思考  /004

哲学领域中苏格拉底与柏拉图的关系/由“自然”到“自我”来认识自己/两大阵营对立,精神与物质再分化/苏格拉底——“理念论”的奠基人/苏格拉底的哲学——道德观/苏格拉底的哲学——辩证法/苏格拉底的哲学——人性论

苏格拉底的真理思考  /014

真理是万物的尺度/人生需要反省与检讨/在不断探索与质疑中寻找真正的智慧

第二章 柏拉图

柏拉图生平  /018

柏拉图的著作  /019

柏拉图的精神哲学  /021

柏拉图与性爱论  /021

柏拉图性爱概说/柏拉图的恋爱论/善是爱情的本原/精神也有生殖力

柏拉图与乌托邦  /025

柏拉图的理想国/柏拉图的四主德/关于理想国的教育/“善”与哲学治国/有关财富的分配/有关社会体系

第三章 亚里士多德

亚里士多德生平  /032

亚里士多德的著作  /035

亚里士多德在不同学科领域的建树  /036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  /037

实体论与宇宙/探寻科学的本性及目标/关于真理的探索

亚里士多德的伦理学  /040

伦理学与理性道德/考虑是达到目的的手段/节制是快乐方面的中道/道德形成于习惯/不自制与放纵

亚里士多德的幸福原理  /043

快乐最适合人类的天赋/幸福是人生的目的/快感是让灵魂恢复到自然状态

第四章 奥维德

奥维德生平  /048

奥维德的著作  /050

奥维德的爱情哲学  /050

如何获得爱情  /051

爱情是一门艺术/目标需要定位/展现“绅士风度”/以书寄情/爱需要承诺/善于用眼神去传情示爱/毫不吝啬地赞美她

如何保持爱情  /056

温柔的情话是爱情的食粮/男人也需要温柔/创造彼此的“共鸣区域”/对她的欣赏要及时表达/用浪漫打动她的心/关心和体贴她/巧妙渡过“吵架”关

爱情的良方  /059

不同季节的魅力着装/根据脸型选择相应的发型/笑容是女人最 好的装饰品/美丽源于你的底蕴/眼泪是女人很管用的武器/撒娇能增添女性韵味

第五章 蒙田

蒙田生平  /066

蒙田的著作  /068

蒙田的智慧  /069

论经验/论友谊/论勇敢/论习惯/论功利和诚实/论看待事物的方法/论死亡/论自我衡量/论意愿

第六章 培根

培根生平  /080

培根的著作  /082

培根的人生论  /083

论真理/论掩饰/论嫉妒/论爱情/论权位/论仁慈/论狡猾/论自私/论友情/论养生/论言谈/论财富/论野心/论人的天性

第七章 笛卡尔

笛卡尔生平  /096

笛卡尔的著作  /097

笛卡尔的人类哲学  /098

方法论  /098

普遍怀疑/直观和演绎/四条规则

我思,故我在  /102

第1真理/“我思,故我在”的内涵

心灵与身体的关系  /105

心灵与身体的区别/心灵与身体的统一

灵魂的激情  /106

激情生理说/激情心理学/特殊的激情

第八章 帕斯卡尔

帕斯卡尔生平  /110

帕斯卡尔的著作  /112

帕斯卡尔的思想  /113

真诚的评判  /113

论人的状况  /114

人在自然中到底是什么  /114

人的感官不能感受无限  /115

人的两种相反的品性  /116

论想象力  /116

人不甘寂寞  /117

人因为思想而伟大  /118

习俗是正义的本质  /119

人人渴求普遍的美好  /120

人的伟大和悲哀  /121

第九章 休谟

休谟生平  /124

休谟的著作  /126

休谟的人性哲学  /127

自爱与仁爱并存  /128

论骄傲与谦卑/论恶与德/论美与丑/论财产与财富/论名誉

政治学可以析解为科学  /133

论民族特性/论政府的起源

宗教、迷信与道德  /135

人类最初的宗教/寓言与英雄崇拜/关于宗教的总结

第十章 卢梭

卢梭生平  /140

卢梭的著作  /142

卢梭的民主哲学  /144

社会形态  /144

论最强者的权利/论社会契约/论社会状态/论财产

主权与公意  /147

论主权/论公意/论立法体系

政府  /150

论政府/论民主制/论一个好政府的标志/论政府的创制

人类的不平等  /156

论选举/论公民宗教

人类的不平等  /156

从形而上学来考察人/社会制度/名望与权威/不平等的顶点

第十一章 康德

康德生平  /162

康德的著作  /163

康德的批判哲学  /164

纯粹理性批判  /164

感性、直观、经验/空间与时间、现象与物自体/人的判断力与图型原理/什么叫理性/对先验理念问题的陈述与解答/理性、知性、理念、经验之间的关系

康德的认识论  /170

“先验构架”——一方面是感性,一方面是知性/四个“先验矛盾”

康德的伦理学  /172

实践理性的“先验矛盾”与“至善”/“人是目的”/“意志自律”/善恶与道德感情

第十二章 黑格尔

黑格尔生平  /178

黑格尔的著作  /180

黑格尔的客观唯心主义哲学  /181

黑格尔的存在论  /182

黑格尔“逻辑学”/绝对精神/黑氏“存在论”

黑格尔的本质论  /186

本质/现象

黑格尔的概念论  /188

“主观性”/“理念”/绝对理念

黑格尔的精神哲学  /190

精神哲学/意识/艺术

第十三章 叔本华

叔本华生平  /196

叔本华的著作  /198

叔本华的人生哲学  /199

人的本性  /199

人是什么/人的本性/道德本能/心理的观察

人生总论  /203

人生之旅/人的命运/人世的痛苦/一切的努力和欲望皆为迷误

待人之道  /205

待人宽容如待己

明晰个性差异

爱与尊敬

知人断事

信任与怀疑

第十四章 尼采

尼采生平  /210

尼采的著作  /212

尼采的自我哲学  /213

人生的告诫  /214

珍惜你的美德/自我控制/世俗的智慧

理性的思考  /216

意图与意志/自我独立/爱是必须学习的/道德问题

疯狂的激情  /219

活着是值得的/理性的良知/爱的定义/追求出人头地/内心的冲动

第十五章 弗洛伊德

弗洛伊德生平  /224

弗洛伊德的著作  /225

弗洛伊德的心理哲学  /226

本我、自我、超我  /227

意识和潜意识/自我和本我/自我和超我/两类本能

精神分析  /231

精神分析的方法/焦虑/心理人格

性爱密码  /234

人类的性生活/性道德和现代人的不安

梦的解析  /236

梦的解析方法

梦是愿望的实现

梦的改装

梦的材料与来源

第十六章 阿德勒

阿德勒生平  /242

阿德勒的著作  /243

阿德勒的人格哲学  /245

人类的灵魂  /245

灵魂与人类的心理生命/人的目标心理/群体生活与社会的存在/人的“安全与适应”心理

性格特征  /249

性格特点/社会感的形成/攻击与防御的特性

人生的挑战  /252

自我观念/生活风格/奉献与爱心/独立性与合作性

第十七章 罗素

罗素生平  /258

罗素的著作  /260

罗素的道德哲学  /261

道德的标准  /261

美好的人生/道德的准则/金钱的崇拜/人的无穷的欲望

自由之路  /265

自由的定义/社会中的自由/思想的自由

不幸之源  /268

什么使人不幸/拜伦式的不幸/犯罪感

幸福之路  /270

你可以获得幸福/生活的热情/爱的给予/爱情与婚姻/爱情在人生中的地位/婚姻/试婚/性和个人幸福

第十八章 荣格

荣格生平  /280

荣格的著作  /282

荣格的性格哲学  /284

性格决定命运  /285

性格是人最本质的象征/无意识的伟大力量/创造情感协调/感染力,传递信息的良好途径/微笑的魅力/建立同感/用自信催发巨大潜力

性格类型  /291

性格概况/人类的心理机能

个性升华  /294

解析个性的形成过程/铸造完美个性

第十九章 海德格尔

海德格尔生平  /298

海德格尔的著作  /299

海德格尔的存在哲学  /301

存在的探索  /302

存在问题的形式结构/存在问题在存在论上的优先地位

“在之中”之为“在之中”  /303

“在之中”的任务/领会与解释/命题/在此与话语,语言

形而上学  /307

提出一个形而上学问题/追问一个“无”的问题

论真理的本质  /308

真理的概念/正确性之内在可能性/自由的本质/真理的本质/迷误

第二十章 马斯洛

马斯洛生平  /314

马斯洛的著作  /316

马斯洛的人本哲学  /317

探究人性  /318

人性的精髓是什么/人性是自私的吗/仇恨和侵犯行为是人类的天性吗

解密人的需要  /323

人的五个层次的需要/认知和理解的需要/审美的需要

洞察人格  /326

需要满足与性格形成/病态人格与完美人格/塑造完美人格/走出抑郁的阴影

挖掘人的潜能  /330

克服陈规化思考问题的习惯/引导生活的崇高目标/自由地选择生活路线/摆脱虚假的自我/增强自信的生存需要

创造美好的人生境界  /334

人性如何丰满/塑造良好的品格/如何进入美好世界/如何进入诚实世界/如何进入存在性世界

实现自我的价值  /340

自我实现者的人格魅力/自我实现的途径/自我实现者的生活哲学/经历高峰体验

节选

第一章

  苏格拉底

  苏格拉底(约前469—前399),古希腊雅典人,著名的唯心主义哲学家、教育家。他和他的学生柏拉图及柏拉图的学生亚里士多德并称为“希腊三贤”。苏格拉底被后人广泛认为是西方哲学的奠基者。

  可以说,苏格拉底是古希腊哲学的一个分水岭。苏格拉底扩大了哲学研究的范围,他将哲学引到对人心灵的关注上来。他引用德菲尔阿波罗神庙所镌刻的那句神谕来呼吁世人:“认识自己”,旨在希望人们能通过对心灵的思考来追求德行。

  苏格拉底生平

  公元前469年,苏格拉底出生于雅典附近的阿洛佩凯村。苏格拉底的父亲是一名雕刻师,母亲是一个接生婆。由于家境贫寒,自懂事开始,苏格拉底就跟随父亲学习雕刻,以此作为未来谋生的手段。

  苏格拉底天资聪颖,而且特别好学,不久就学会了雕刻。但不幸的是,父亲的过早去世让原本就贫寒的家庭陷入了危机。幸好有一位好心的雅典人资助了他们,使未成年的苏格拉底在雕刻之余有了学习的机会。

  这可以说是苏格拉底人生的一次转折,他走出了父亲为他设计的圈子,走进了知识的世界。在那段时间里,苏格拉底向当时各种有学问的人求教,阅读了许多古代哲学家的著作,聆听当时的大哲学家阿那克萨哥拉的讲学和智者学派的雄辩术。苏格拉底的爱好非常广泛,他还学习诗歌和音乐。多方面的学习使苏格拉底的学识有了极大的提高,他的人生观也有了极大的改变。

  20岁时,苏格拉底师从阿那克萨哥拉的弟子阿尔赫拉于斯,学习有关自然的知识。年轻的苏格拉底喜欢思考和探索,对许多自然问题都想弄个明白,如一个事物怎样创造出来,又怎样毁灭?人们所借以思想的元素是血,还是空气或水?地是平的,还是圆的?等等。对于这些问题,老师都有解答,但苏格拉底对答案并不满意,他试图自己来解释,又觉得无能为力。因此,苏格拉底决定放弃对自然的研究。

  30岁时,苏格拉底把注意力从自然转移到社会,成为一名不取报酬也不设馆的社会道德教师。许多有钱人家和穷人家的子弟常常聚集在他周围,跟他学习,向他请教。苏格拉底却常说:“我只知道自己一无所知。”

  他的大部分时间是在室外度过的。他喜欢在公众场合与各方面的人谈论各种各样的问题,如战争、政治、友谊、艺术、伦理道德,等等。

  苏格拉底不仅宣传有德行的生活,而且身体力行。他热爱自己的祖国,曾先后三次参战,当过重装步兵。他在作战中表现英勇,数次冒死求助同伴,把受伤的同伴背下战场,尽到了保卫祖国的职责。

  40岁时,苏格拉底成了雅典远近闻名的人物,并进入五百人会议(贵族会议被剥夺权力后,雅典城邦实行了直接民主制度,公民大会对一切重大问题进行投票表决,同时设置了五百人会议,管理港口、军事设备和其他公共财物,并为议会准备日程。五百人会议每年抽签轮换人选。这种业余人员组成的政府建立在这样的设想上:一般公民有能力参与城邦事务,能够以爱国之心履行其对城邦的责任)。

  生活中,苏格拉底对人态度诚恳、温和,不自以为是,不好为人师,不强人从己,是一个卓越的教师;他的谈话生动活泼,无拘无束,表现出高度的修养,是一位天才的演说家。

  苏格拉底一生过着艰苦的生活。无论严寒酷暑,他都穿着一件普通的单衣,经常不穿鞋,对吃饭也不讲究。但他似乎没有注意到这些,只是专心致志地做学问。

  公元前404年,雅典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中失败,“三十僭主的统治取代了民主政体”。三十僭主的头目克利提阿斯是苏格拉底的学生。据说有一次,克利提阿斯想要霸占一个富人的财产,他命令苏格拉底带领四个人去逮捕那个富人。苏格拉底极其反感克利提阿斯的这种做法,于是他抵制了克利提阿斯的非法命令,而且公开谴责其暴行。恼怒的克利提阿斯不准他再接近青年,并警告他说:“你小心点,不要让我们不得不再减少羊群中的一只羊。”而苏格拉底根本不把他放在眼里,依旧我行我素。

  后来,“三十僭王”的统治被推翻了,民主派重掌政权。有人控告他与克利提阿斯关系密切,反对民主政治,用邪说毒害青年。苏格拉底因此被捕入狱。

  公元前399年6月,苏格拉底这位杰出的学者、伟大的教育家、热诚的爱国者,被雅典极端民主政府判处死刑,其罪名是:第一,不信雅典的神,崇奉新神;第二,蛊惑青年。

  当时,雅典有这样一条法律:被判处死刑的人如能逃往国外就可不被追究;如不想流亡,还可用钱赎罪。在收监期间,他的朋友买通了狱卒,劝他逃走;他的弟子们有的劝他远走他国,有的愿代他赎罪,但都被他拒绝。他明确表示他不会潜逃或赎罪,因为他要用自己的行动来实践对真理和正义的维护,无论用什么手段来苟且偷生都是向邪恶屈服,都是对德行的背叛。后来他在狱中服毒受死,终年7O岁。

  在他死后不久,雅典人认识到他的所作所为的意义,把控告他的一部分人处以死刑,为他平反。应该说,是“误解和私仇把他推上了法庭”。黑格尔则认为,苏格拉底的死是“雅典的悲剧,希腊的悲剧”。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哲学的盛宴》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3068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