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杨德霞
页数:213
出版社:学习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470637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后期资助项目是国家社科基金项目主要类别之一,旨在鼓励广大人文社会科学工作者潜心治学,扎实研究,多出优秀成果,进一步发挥国家社科基金在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中的示范引导作用。后期资助项目主要资助已基本完成且尚未出版的人文社会科学基础研究的优秀学术成果,以资助学术专著为主,也资助少量学术价值较高的资料汇编和学术含量较高的工具书。为扩大后期资助项目的学术影响,促进成果转化,全国哲学社会科学规划办公室按照“统一设计、统一标识、统一版式、形成系列”的总体要求,组织出版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成果。
作者简介
杨德霞 法学博士,西南交通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助理研究员,西南交通大学雏鹰学者。主要研究领域:当代意识形态。在《马克思主义研究》《红旗文稿》《教学与研究》《理论视野》《思想教育研究》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多篇。
本书特色
本书是国家社科基金后期资助项目的研究成果。该成果立足于马克思的文本,较系统地梳理了国内外学术界关于意识形态的不同观点,对意识形态相关问题做了较为系统而深刻的论述,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作了颇有新意的阐释,对推动相关研究和意识形态建设具有启示意义。本书的出版,对正确理解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理论,了解相关学界动态,具有较高的学术价值;对正确分析我国意识形态状况,增强意识形态建设自觉,也具有实践意义。
目录
导论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
二、研究现状(3)
(一)国内学者研究路径的总体概括(3)
(二)国内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及代表观点(5)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4)
(四)小结( 18)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19)
(一)主要内容(19)
(二)结构( 20)
四、对一些术语的说明( 21)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理论的历史凸显和时代回应(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水火不容的两端?( 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兼容性论争( 24)
(二)意识形态与科学统一的道路探寻( 27)
二、意识形态与列宁:负重前行的背叛者?( 29)
(一)无尽的遗憾:《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位说(31)
(二)文本的误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引导说( 33)
(三)不得已的选择:现实实践驱使说( 34)
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极权统治下的思想奴役?(36)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碰撞( 37)
(二)一元与多样的较量( 39)
四、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的选择? (4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后引发的忧虑(43)
(二)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冲动(45)
小结( 47)
第二章 路径依赖下的用语惯性:哲学语境中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49)
一、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命运流变( 49)
二、论战概念: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 53)
(一)宗教批判的虚妄( 55)
(二)思想的“激进”与政治的保守( 58)
小结( 62)
第三章 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政治学语境中的
思想领导权争夺( 65)
一、一般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65)
(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66)
(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何以居于主导地位?(69)
(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74)
二、潜在概念:革命阶级的思想体系( 75)
(一)革命意识形态的内涵( 76)
(二)革命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 78)
(二)革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81)
小结( 84)
第四章 地形学的隐喻:社会结构语境中的位置判断(85)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意识形态的
进一步阐释( 85)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不说明
意识形态永恒( 89)
三、几种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意识形态的
否定理解及其剖析( 91)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指错误的意识?( 91)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95)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专属于资产阶级?( 97)
小结(100)
。。。。。。
一、问题的提出及其意义(1)
二、研究现状(3)
(一)国内学者研究路径的总体概括(3)
(二)国内研究涉及的主要方面及代表观点(5)
(三)国外学者的研究状况( 14)
(四)小结( 18)
三、本书的主要内容及其结构( 19)
(一)主要内容(19)
(二)结构( 20)
四、对一些术语的说明( 21)
第一章 马克思意识形态性质理论的历史凸显和时代回应(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水火不容的两端?( 23)
(一)意识形态与科学的兼容性论争( 24)
(二)意识形态与科学统一的道路探寻( 27)
二、意识形态与列宁:负重前行的背叛者?( 29)
(一)无尽的遗憾:《德意志意识形态》缺位说(31)
(二)文本的误读:《(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
引导说( 33)
(三)不得已的选择:现实实践驱使说( 34)
三、意识形态与思想政治工作:极权统治下的思想奴役?(36)
(一)自发性与自觉性的碰撞( 37)
(二)一元与多样的较量( 39)
四、意识形态与马克思主义:非此即彼的选择? (42)
(一)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化后引发的忧虑(43)
(二)马克思主义“非意识形态化”的冲动(45)
小结( 47)
第二章 路径依赖下的用语惯性:哲学语境中的
德意志意识形态( 49)
一、意识形态的出场及其命运流变( 49)
二、论战概念:青年黑格尔派的思想体系( 53)
(一)宗教批判的虚妄( 55)
(二)思想的“激进”与政治的保守( 58)
小结( 62)
第三章 阶级斗争的重要战场:政治学语境中的
思想领导权争夺( 65)
一、一般概念:统治阶级的思想体系( 65)
(一)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作用( 66)
(二)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何以居于主导地位?(69)
(三)统治阶级的意识形态的发展特点( 74)
二、潜在概念:革命阶级的思想体系( 75)
(一)革命意识形态的内涵( 76)
(二)革命意识形态所采取的形式( 78)
(二)革命意识形态的发展趋势( 81)
小结( 84)
第四章 地形学的隐喻:社会结构语境中的位置判断(85)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对意识形态的
进一步阐释( 85)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并不说明
意识形态永恒( 89)
三、几种对《(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意识形态的
否定理解及其剖析( 91)
(一)《(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指错误的意识?( 91)
(二)《(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是社会发展的阻力?( 95)
(三)《(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中的意识形态
专属于资产阶级?( 97)
小结(100)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