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刘进才著
页数:330
出版社: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16181201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分三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细读、史料研究和学人评议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文本与方法”注重文本细读,从具体的文本出发,利用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形式主义文论的叙事学方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叙事艺术、主题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力图得出一些创新性的结论。“史料与问题”主要是从文学史料、文学期刊、文学版本等文献出发,采用无征不信、论从史出的史学原则出入于文学历史,在触摸大量第一手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力争做到“采用新材料以研究问题”并试图得出富有价值的科学结论。“学人与学术”主要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学术评议,也即所谓“研究之研究”,侧重对学人学术史研究的探讨和梳理,把学人的研究论著置于学术史的宏阔背景中加以观照,在此基础上考察研究者各自的学术贡献及对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意义。本书三大部分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涉及到的文本、史料、学术史与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
作者简介
刘进才,男,1967年生,河南汝南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中文系,获硕士学位。2002年毕业于中山大学中文系,获博士学位。2004年10月进入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博士后流动站。现任河南大学文学院副教授,硕士生导师,曾被评为河南省高校青年骨干教师,河南省教育厅学术带头人。先后主持完成河南省社科项目、中国博士后基金项目等多项课题。在《文学评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等刊物发表学术论文四十余篇,出版专最《京派小说诗学研究》一部。
本书特色
刘进才最的《文本史料方法–中国现代文学研究 片论》分三大部分,分别从文本细读、史料研究和学 人评议等方面对中国现当代文学进行了专题性的研究 。“文本与方法”注重文本细读,从具体的文本出发 ,利用新批评的细读原则和形式主义文论的叙事学方 法,在文本分析的基础上,对文本的人物形象、叙事 艺术、主题意蕴等多方面深入开掘,力图得出一些创 新性的结论。“史料与问题”主要是从文学史料、文 学期刊、文学版本等文献出发,采用无征不信、论从 史出的史学原则出入于文学历史,在触摸大量第一手 原始文献的基础上发现问题,力争做到“采用新材料 以研究问题”并试图得出富有价值的科学结论。“学 人与学术”主要是关于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者的学术 评议,也即所谓“研究之研究”,侧重对学人学术史 研究的探讨和梳理,把学人的研究论最置于学术史的 宏阔背景中加以观照,在此基础上考察研究者各自的 学术贡献及对于现代文学学科的建设意义。本书三大 部分涵盖了中国现当代文学研究所涉及到的文本、史 料、学术史与研究方法等诸多问题。
目录
第一部分 文本与方法一 “白日梦”中的自尊与自怜——《春阳》中婵阿姨情感心态剖析二 论施蛰存小说中的反讽三 故乡的失落与交流的阻隔——鲁迅《风筝》主题意蕴新探四 文言白话之争下的文化隐喻——关于《孔乙己》创作主题另一解五 《社戏》在当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以中学语文教材对《社戏》的主题解读为中心六 论新感觉派小说的叙事语链七 叙事传统的颠覆和诗骚传统的回归——从叙事角度看“新感觉派”小说八 新感觉派小说叙事艺术论九 论晚清小说的叙事艺术十 风俗美学:历史文化的民俗还原十一 是控诉,还是忏悔?——论乔叶小说《认罪书》的叙述策略与道德救赎主题十二 乡村的发现与乡土空间的建构——从文学地理学视角观照20年代乡土文学
第二部分 史料与问题一 跨学科研究的史料问题——关于寻求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新的生长点的思考二 问题与视野——关于“语言运动与中国现代文学”研究的思考三 徘徊于史实与虚构之间——中国现代历史小说观念探寻四 《无望村的馆主》的版本问题——从“福建本”增加的“跋”谈起五 1917—1927:中国现代文学批评理论资源的引进六 1917—1927:中国现代诗学理论的崛起七 1917—1927:现代文学批评范式的初步确立八 在研究方法的更新中拓展与深化——京派小说研究述评九 京派小说诗学研究论纲十 阿左林作品在现代中国的传播与接受十一 中国现代文学的源流与特征——中国现代文学史绪论
第三部分 学人与学术一 从文学史研究到学术史创构——黄修已对中国现代文学学科的贡献二 从史料的发掘整理到中国现代文学史料学的建立——略论刘增杰的史料研究三 从文本阐释到理论建构——论吴秀明的历史文学研究及其学术史意义四 中国现代小说语言历史的总结与现代小说语言美学的宏伟建构——论刘恪的小说理论及其学术贡献五 历史,该如何叙述?——从《中国当代新诗编年史(1966—1976)》说开去六 为学科奠基发掘史料——评刘福春《中国新诗书刊总目》七 文本阐释的有效性及其限度——近年来《野草》研究的偏至八 新文学建构中民间资源的探寻——高有鹏的《中国现代民间文学史论》九 贯通古今的宏阔视野与民间文学思想体系的宏大建构——高有鹏的《中国民间文学通史》十 史料的发掘与学术空间的拓展——秦方奇编校《徐玉诺诗文辑存》的学科史意义十一 扎实的文献功夫与明确的问题意识——评胡全章《清末民初白话报刊研究》十二 文学报刊研究与文学史阐释空间的开创——武新军的《意识形态结构与中国当代文学(1949—1989)研究》十三 问题意识与考辨功夫的融会——评高恒文对周作人及其弟子的研究
附录 师门求学琐记
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