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王国维舒新成钱亦石
页数:176
出版社:吉林出版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58119156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为中国文化语言学的开山之作,罗常培先生以传统小学为功底,运用现代语言学,结合人类学、社会学、宗教学、地理学、历史学等多种学科,全面阐述了语言与文化的关系,拓展了语言研究的新疆界,开启了中国语言学研究的新思路。
作者简介
王国维,中国近现代享有国际声誉的著名学者,代表作《人间词话》、《曲录》等。舒新城(1893—1960)学者、出版家。钱亦石(1889—1938),被董必武称为“红色教育家”。
目录
第一篇 绪论
第一章 教育之意义
第二章 教育之目的
第三章 反对之教育主义
一、理想主义与实利主义
二、个人主义与社会主义
三、自然主义与人为主义
第四章 教育者
第五章 被教育者
第六章 教育之始终
第七章 教育学所当究之事项
第二篇 教育人类学
第一章 何谓教育人类学
第二章 人之所以与动物异之理由
第三章 教育人体学
第一节 此学之区分
第二节 运动装置
第三节 营养装置
第四节 神经装置
第四章 教育心理学
第一节 幼儿之心
第二节 感觉及知觉
第三节 表象之再现
第四节 类 化
第五节 思 考
第六节 感 情
第七节 欲望及意志
第五章 教育期之区分
第三篇 教育方法学
第一章 教育方便之种类
第二章 卫 生
第一节 营养装置之卫生
第二节 运动装置之卫生
第三节 神经装置之卫生
第三章 训 练
第一节 训练之意义
第二节 训练之种类
第三节 示 例
第四节 言 语
第五节 习 惯
第六节 作 业
第七节 看 护
第八节 赏 与
第九节 课 罚
第四章 教 授
第一节 教授之目的
第二节 教材之选择
第三节 教材之统一
第四节 教 案
第五节 教 段
第六节 教 式
第七节 发问之方法
第八节 发问时必要之条件
第九节 答辩之处置法
舒新城 教育通论
序
第一章 何谓教育
Ⅰ.教育底意义
Ⅱ.教育底起源
Ⅲ.教育底需要
Ⅳ.撮 要
Ⅴ.名词释义
Ⅵ.问 题
Ⅶ.参考书
第二章 教育与学校
Ⅰ.学校底起源
Ⅱ.学校底职能
Ⅲ.学校底组织
Ⅳ.学校与教育
Ⅴ.撮 要
Ⅵ.名词释义
Ⅶ.问 题
Ⅶ.参考书
第三章 教育与学制
Ⅰ.学制底起源
Ⅱ.学制底要素
Ⅱ.中国底学制
Ⅳ.撮 要
Ⅴ.名词释义
Ⅵ.问 题
Ⅵ.参考书
第四章 教育与学生
Ⅰ.何谓学生
Ⅱ.儿童与学生
Ⅲ.青年与学生
Ⅳ.成人与学生
Ⅴ.撮要
Ⅵ.名词释义
Ⅶ.问 题
Ⅷ.参考书
第五章 教育与教师
Ⅰ.教师底专业
Ⅱ.教师底资格
Ⅲ.教师底职责
Ⅳ.撮 要
Ⅴ.名词释义
Ⅵ.问 题
Ⅶ.参考书
第六章 教育与课程
Ⅰ.课程底起源
Ⅱ.课程底功用
Ⅲ.课程底组织
Ⅳ.课程与教育
Ⅴ.撮 要
Ⅵ.名词释义
Ⅶ.问 题
Ⅷ.参考书
第七章 教育与教学
Ⅰ.教学底意义
Ⅱ.教学底原则
Ⅲ.教学方式
Ⅳ.中国现行教学法
Ⅴ.撮 要
Ⅵ.名词释义
Ⅶ.问 题
Ⅶ.参考书
第八章 教育与训育
Ⅰ.训育底意义
Ⅱ.教育原则
Ⅲ.训育方法
Ⅳ.训育现况
Ⅴ.撮 要
Ⅵ.名词释义
Ⅶ.问 题
Ⅷ.参考书
第九章 教育通论
Ⅰ.教育底范围
Ⅱ.理论的教育
Ⅲ.实际的教育
Ⅳ.撮 要
Ⅴ.名词释义
Ⅵ.问 题
Ⅶ.参考书
第十章 研究教育的途径
Ⅰ.研究方法底分类
Ⅱ.理论的研究
Ⅲ.实际的研究
Ⅳ.撮 要
Ⅴ.名词释义
Ⅵ.问 题
Ⅶ.参考书
附 录
甲 中文分类参考书要目
乙 英文分类参考书要目
名词表
钱亦石 现代教育原理
总 序
例 言
第一章 绪 论
第一节 教育原理的变动性
第二节 教育原理与社会背景
第三节 适应新时代的教育原理
第二章 教育的本质与目的
第一节 教育的本质
第二节 教育的目的
第三章 教育原理的生物学基础
第一节 儿童的本性
第二节 环境的势力
第三节 教育与发展
第四章 教育原理的社会学基础
第一节 个人与社会的关系
第二节 教育与劳动结合
第三节 社会分化与教育
第五章 教育原理的哲学基础
第一节 辩证的宇宙观
第二节 认识的过程
第三节 实践的作用
第六章 政治教育
第一节 政治与教育的关系
第二节 中国现时需要的政治教育
第七章 生产教育
第一节 生产教育的论据
第二节 中国现时需要的生产教育
第八章 文化教育
第一节 文化教育的意义
第二节 中国现时需要的文化教育
第九章 教育与人类前途
第一节 人类前途的预测
第二节 教育在人类发展中的效能
节选
第二章从语词的语源和变迁
看过去文化的遗迹
在各国语言里有许多语词现在通行的涵义和它们最初的语源迥不相同。如果不明了它们的过去文化背景,我们简直推究不出彼此有什么关系来。可是,你若知道它们的历史,那就不单可以发现很有趣的语义演变,而且对于文化进展的阶段也可以反映出一个很清晰的片影来。例如,英语的pen是从拉丁语的penna来的,原义是羽毛(feather),最初只严格应用在原始的鹅毛笔(quill pen)。后来笔的质料虽然改变,可是这个字始终保存着,于是在古代本来含有羽毛意义的字现在却用它来代表一种有金属笔尖的文具。反过来说,如果分析这个现代语词和羽毛的关系也可以教我们知道一些古代笔的制度。又如英语的wall和其他印欧系语言含有“墙”的意义的语词,它们的基本意义往往和“柳条编的东西”(wicker work)或“枝条”(wattle)有关系。德语Wand从动词winden变来,它的原义是“缠绕”或“编织”(to wind,to interweave)。盎格鲁-撒克逊语(Anglo睸axon)的“winden manigne smiceme wah”等于英语的“to weave many a fine wall”,用现在通行的意义来翻译就是“编许多很好的墙”。墙怎么能编呢?据考古学家发掘史前遗址的结果也发现许多烧过的土块上面现出清晰的柳条编织物的痕迹。这就是一种所谓“编砌式”(wattle and daub)的建筑。它或者用柳条编的东西做底子上面再涂上泥,或者把泥舂在两片柳条编的东西的中间。由此可以使我们推想欧洲古代的墙也和中国现在乡村的篱笆、四川的竹篾墙或古代的版筑一样,并不是铁筋洋灰的。又如英语的window直译是“风眼”(wind瞖ye)。在许多语言里用来指“窗”的复合词,“眼”字常常占一部分。像峨特语(Gothic)auga瞕auro直译是“眼门”(eye瞕oor)。盎格鲁-撒克逊语的egJyrel直译是“眼孔”(eye瞙ole),在梵文(Sanskrit)里我们找到gvāksa的意思是“牛眼”(ox瞖ye),还有俄语的okno,它的语根和拉丁语的o culus有关系(直译是“小眼”a little eye)。要想解释这些关于“窗”的语词,我们还得回想到古代的建筑制度。我们在上文已经说过最古的房子或者用柳条编的东西造成,或者用木头造成。在这两样建筑制度之下是不容许有一个四方形大窗的。现在昆明近郊的倮倮叫窗做[]也是窗眼的意思。又如英语的fee是古英语feoh的变化例,它的意义是“牲口,家畜,产业,钱”(live瞫tock,cattle,property,money)。在日耳曼系语言的同源词(cognates)里,只有峨特语的faihu[′fehu]含有“产业”的意义;所有其他的语言,像德语的Vieh[fi拢莼蛉鸬溆锏膄|[fe拢荩只有类乎“家畜(若干头)”“牲口(若干头)”的意义。在别的印欧系语言的同源词也和上面所说的情形一样,像梵文的[′pa搖]或拉丁语pecu。可是拉丁语还有演化词pecūnia“钱”(money)和pecūlium“储蓄”(savings)或“产业”(property)。这些例子可以使我们确信古时候拿牲口当做一种交易的媒介物。照这同样的方法,就是像德语Lade,Laden,einladen那一堆意义复杂的词,我们根据历史也可以把它们中间的关系弄清楚。Laden的意义是“装载”(to load),由它和盎格鲁—撒克逊语hladan和斯拉夫语(Slavic)klada“放,安置”(to lay,to put)的语音近似,我们很足以解释它。名词Lade的意义是抽屉(drawer),好像也和古北欧(Old Norse)语hla芶“仓房”(英语lath)很相近。这两个语词都含有动词的基本意义,所指的都是一个贮藏所。可是Laden的意义是“铺子”和“护窗板”(shop and window瞫hutter—Fensterladen),如果不研究这个语词所指的东西的历史,那就不能解释了。Lade本来有“板条”的意义(参照英语lath),在玻璃还没输入以前通常是用木条做护窗板的。并且沿街叫卖的小贩用两个木架支起一块木板在市场里把货物陈列在它上头,他们也叫它做Lade,这就是最原始的铺子,这个语词的现代意义就是从这些起源发展出来的。我们再研究一下文化的历史,也就可以把einladen(to invite)“邀请”和Vorladung(a summons)“传票”两个语词的意义弄清楚了。梅邻阁(Meringer)为打算解释这个语词曾经注意到一种流播很广的风俗,就是法庭递送一个木板去传人到案。在波希米亚(Bohemia)的有些部分像这样的“Gebotbrett”还仍旧沿家递送。它是一块带柄的木板,布告就粘在或钉在它上头。所以Laden是从名词lap(to board a person)演变出来的一个动词,它的用法恰好像英美的“blackball”和希腊的“to ostracize”一样。从einladen,Vorladung的用法指递送木板传人出席法庭,于是现代普遍当作“邀请”的意义才演变出来了。
此外,还有大家天天离不开的两个字,恐怕也很少有人知道它们的语源,那就是dollar和money。Dollar最后是从德语Taler借来的,它是Joachimstaler的缩写,原来是从Joachimstal(“Joachim′s Dale”)演变出来的。Joachim′s Dale在波希米亚(Bohemia),当16世纪的时候曾经在这个山谷铸造过银币,因此现在就拿dollar当作银币的名称。至于money的语源又是怎么来的呢?当初罗马的造币厂设在JūnōMonēta的庙里,monēta的本义只是“警戒者”(warner),和钱币渺不相关。因为在Jūnō Monēta有造币厂,所以罗马人就用Moncēta这个字代表“造币厂”(mint)和“钱币”(coin,money)两个意思。英语的mint是原始英语直接从这个拉丁语词借来的;英语的money是中古时间接从古法语借过来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