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戚厚杰
页数:400
出版社:河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4
ISBN:978720203541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相关资料
序言揭示历史事件幕后的故事
近代中国社会,白云苍狗,变化纷繁。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大舞台的幕后,始终活跃着一批来自英、美、苏、日、德、意等国的顾问。他们有的受所在国的派遣,有的为中国当权者的聘任来华,服务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宣传等部门,他们或策划于秘室,或运筹于帷幄,或指挥于战场,或折冲于外交,几乎参与了近代中国社会所有的重大事件,尽管人数不多,但对近代中国的变革、发展,影响不小。
1840年,西方列强以罪恶的鸦片贸易为契机,以坚船利炮轰开封建中国封闭而又顽固的大门,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舞台的帷幔。中国被推上了历史变革的快车道,进入了风雷激荡的年代。
国门大开,西风东渐,清朝统治者强睁睡眼面向世界,外面的世界精彩而又无奈。为了图存救亡,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直接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聘请军事顾问,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镇压农民起义,成为清朝统治者最急迫的事情。因此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和尔后由洋人指挥华兵作战的“常胜军”、“常安军”、“定胜军”等,成为外国顾问进入中国的先头兵。
随后,废武举,兴学堂,成为一时的浪潮,各国的军事顾问、教习活跃在军事学堂、军队中,鹤立鸡群的大鼻子洋人和留着仁丹胡子的日本人,成为长辫子清军中的一景。开矿山,办工厂,兴办洋务,外国顾问和技术人员在洋务运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当时,外国顾问和明火执仗的强盗,道貌岸然的传教士,精明奸猾的商人,……成为中国国门洞开后,最先进入内地的一部分西方人,他们的到来开启了中国人的思想,为中国的军事、工业向近代化的转变起了酵化作用。
初来中国的顾问,是晚清主张兴办洋务的地方大员利用其进行技术上局部改革来发挥作用的,洋务派们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他们在认同“西学”先进的“技与器”之后,却拒绝了在“技与器”背后蕴含的文化。所以,中国买来的西洋炮舰和由外国顾问参与训练、指挥使用洋兵器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西洋和东方“小国”日本的入侵,东渐的炮弹没有“糖衣”,却包含着比“糖衣”更深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
从定义上讲,顾问是指具有某种业务专长,以备咨询的专门人员。初来中国的顾问都具有定义所规定的特征,但做政治顾问,比做军事和技术顾问的要求高得多,它除需要军事、技术顾问的专长外,还需要语言才能、外交技巧、行政管理专长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在军事、技术顾问之后,乘坐走私船来的传教士和采访新闻的记者,成为最早被中国政界聘请为顾问的人,中国有志于变革的学者和政治家,是从他们那里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的。
例如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他于1870年来到中国进行游说布道活动,但当他发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封闭而又有独特文化土壤的社会时,认为他的传教活动很难取得效果,于是转而进行书籍的翻译、出版和报纸的编辑、发行工作。以后又创办了“同文会”,不久易名为“广学会”,以文化传教的方式推动清朝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改革。他精通汉文,熟悉史事,观察深刻,热心社会改良。后主办《中国时报》,介绍西方文化,对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人物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光绪皇帝曾决定聘请李为私人顾问。由于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饮恨瀛台,李提摩太的顾问梦也化为泡影。
……
目录
袁世凯和北洋政府的政治顾问莫理循
富于冒险的旅行家
他的情报网伸向中国的各个角落
刽子手与强盗
日俄战争的鼓动者
“《泰晤士报》的赌注押对了”
袁世凯的政治顾问
在“二次革命”中
揭开“二十一条”的秘密
“和失败联系在一起”
再任黎元洪的政治顾问
他的路走到了尽头
西安事变的斡旋者
蒋介石、张学良的顾问端纳
初到香港
在辛亥革命中
中华民国的“端纳宣言”
朋友?内奸?
泄露“二十一条”
力促中国参战
协助张学良
另觅高枝
斡旋“西安事变”的平各解决
愤然辞职离开中国
最后的岁月
列宁的使者
非常的使命
孙中山请来的“拉斐德”
推动国民党的改组
协助创办黄埔军校
“要师事鲍顾问”
在“中山舰事件”前后
准备推翻蒋介石
在武汉国民政府中
结束在中国的使命
悲凉的结局
……
前言
序言 揭示历史事件幕后的故事 近代中国社会,白云苍狗,变化纷繁。在这个熙熙攘攘的大舞台的幕后,始终活跃着一批来自英、美、苏、日、德、意等国的顾问。他们有的受所在国的派遣,有的为中国当权者的聘任来华,服务于中国的政治、经济、军事、外交、文化、宣传等部门,他们或策划于秘室,或运筹于帷幄,或指挥于战场,或折冲于外交,几乎参与了近代中国社会所有的重大事件,尽管人数不多,但对近代中国的变革、发展,影响不小。 1840年,西方列强以罪恶的鸦片贸易为契机,以坚船利炮轰开封建中国封闭而又顽固的大门,揭开了中国近代历史舞台的帷幔。中国被推上了历史变革的快车道,进入了风雷激荡的年代。
国门大开,西风东渐,清朝统治者强睁睡眼面向世界,外面的世界精彩而又无奈。为了图存救亡,一些有识之士提出了“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口号。这时,太平天国运动风起云涌,直接威胁着清朝的统治。在这种情况下,聘请军事顾问,学习外国先进的军事技术和战术,镇压农民起义,成为清朝统治者最急迫的事情。因此美国人华尔的洋枪队和尔后由洋人指挥华兵作战的“常胜军”、“常安军”、“定胜军”等,成为外国顾问进入中国的先头兵。 随后,废武举,兴学堂,成为一时的浪潮,各国的军事顾问、教习活跃在军事学堂、军队中,鹤立鸡群的大鼻子洋人和留着仁丹胡子的日本人,成为长辫子清军中的一景。开矿山,办工厂,兴办洋务,外国顾问和技术人员在洋务运动中发挥着骨干作用。在当时,外国顾问和明火执仗的强盗,道貌岸然的传教士,精明奸猾的商人,……成为中国国门洞开后,最先进入内地的一部分西方人,他们的到来开启了中国人的思想,为中国的军事、工业向近代化的转变起了酵化作用。 初来中国的顾问,是晚清主张兴办洋务的地方大员利用其进行技术上局部改革来发挥作用的,洋务派们认为,“中国文武制度,事事远出西人之上,独火器万不及”。他们在认同“西学”先进的“技与器”之后,却拒绝了在“技与器”背后蕴含的文化。所以,中国买来的西洋炮舰和由外国顾问参与训练、指挥使用洋兵器的军队,根本无法抵抗西洋和东方“小国”日本的入侵,东渐的炮弹没有“糖衣”,却包含着比“糖衣”更深刻的政治制度和文化思想。
从定义上讲,顾问是指具有某种业务专长,以备咨询的专门人员。初来中国的顾问都具有定义所规定的特征,但做政治顾问,比做军事和技术顾问的要求高得多,它除需要军事、技术顾问的专长外,还需要语言才能、外交技巧、行政管理专长及对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所以,在军事、技术顾问之后,乘坐走私船来的传教士和采访新闻的记者,成为最早被中国政界聘请为顾问的人,中国有志于变革的学者和政治家,是从他们那里了解西方的政治文化的。
例如英国传教士李提摩太,他于1870年来到中国进行游说布道活动,但当他发现他所面对的是一个封闭而又有独特文化土壤的社会时,认为他的传教活动很难取得效果,于是转而进行书籍的翻译、出版和报纸的编辑、发行工作。以后又创办了“同文会”,不久易名为“广学会”,以文化传教的方式推动清朝的洋务运动和维新改革。他精通汉文,熟悉史事,观察深刻,热心社会改良。后主办《中国时报》,介绍西方文化,对康有为、梁启超等改良派人物的思想有很大的影响。光绪皇帝曾决定聘请李为私人顾问。由于戊戌变法失败,光绪皇帝饮恨瀛台,李提摩太的顾问梦也化为泡影。 ……
节选
在中国和德国中断外交关系20多天后,美国加入了对德国的作战,端纳他们认为,现在应该督促中国政府参战。他们又开始了为实行第二步目标而努力。为此,他们向北洋政府的决策者说,中国参战有两大意义:一是国内会产生更团结的阵线;二是宣战不会使中国卷入世界战场,而只会使中国成为协约国可以吸收的后备力量,这样就可以加强中国在世界上的地位。但是,在此问题上,总统黎元洪和总理段祺瑞产生了矛盾。黎声称如果国会同意,他愿意宣战。而段的态度是不论国会是否同意,应该马上宣战。如果国会不同意,他就解散国会,两人歧见无法调和,黎解除了段的职务。7月初,张勋利用黎、段之间的矛盾,演出了一出复辟帝制的闹剧。段祺瑞得知张勋复辟的消息后,迅速挥师入京,粉碎了复辟帝制。段又恢复总理职务。北京的事态平静之后,宣战的问题又被提了出来,各省的长官大都表示同意,但决定政策在国会,而国会不做决定,段祺瑞便以武力压迫国会,国会却不买帐。段以武力解散了国会,废黜了反对宣战的总统黎元洪,副总统冯国璋接任总统。1917年8月14日,中国宣布参战,开始向欧洲派遣劳工营,同时扣压了在中国港口的德国船只。中国向国际社会迈出了一大步。
1920年,端纳被中华民国北京政府聘为顾问。同年,受财政总长周自齐委托,主持举办经济讨论处。当时的北京政府,忙于内忧外患的应付,无暇顾及财政经济的发展,更不知道财政经济统计调查的重要。周自齐和端纳过从甚密,于是就委任他主持这项工作。
周自齐从北京崇文门关税拨出白银十万两,组织经济讨论处。端纳上任后,除负责经济调查处外,还创办了中英文经济周刊各一份,该刊为活页式,约七八页,分段搜集摘录国内外有关财经方面的新闻和调查统计,凡对此有兴趣的机关和官民皆可免费收到一份。经济讨论处的开办,实为中国近代政府经济调查之滥觞。
1924年冬,孙中山应邀北上到京,共商国是。3月,孙中山病危之时,端纳曾到协和医院看望。孙中山逝世后,端纳仍效命北京政府。
1927年春,北伐军攻占上海,端纳到上海采访北伐军的情况,在此,他与蒋介石见面。
协助张学良
1928年,端纳应国民政府聘请,到工商部经济报道局做宣传工作。同年秋,经罗文干介绍,张学良聘请端纳到东北,为此端纳必须辞去其在国民政府中的工作,孔祥熙和外交部长王正廷力加挽留,但端纳辞意坚决。当时张作霖刚死不久,东北政权不稳,日本虎视眈眈,端纳担心东北落入日本人手中,自10月到年底,先后三次书面及口头请辞,年底自上海乘轮船到沈阳,担任张学良的顾问。
端纳到东北时,张学良已宣布易帜,中国实现了表面上的统一。端纳初与张学良会面时,见张每隔十五分钟即打一次吗啡,十分惊异。他见张学良身体瘦弱,气色不佳,初次见面即对张产生疑心,为一个打吗啡的军人服务是否值得?
差不多就在同一时间,有一个自称是杨宇霆、常荫槐代表的人来访并面交一张支票给端纳,请他同英国政府商谈一千五百万英镑的借款事宜。来人说这一借款是用来发展东三省的种种
建设。端纳见来者行为诡秘,顿生戒心,便笑着说,东三省在日本的野心之下,毫无安全可言,杨、常借款搞建设的计划是白费时间。
此人走后,端纳立即把情况告诉张学良,接着又去拜访杨宇霆,他问杨借款一事,杨含糊其辞。端纳又乘常荫槐主持的交通委员会的列车到齐齐哈尔访问常,常对端纳所提借款一事紧张惊慌。据此,端纳推测,东北的一场叛乱正在酝酿,张学良在东北的统治危在旦夕。端纳来到东北,很希望看到东北的稳定,排除日本在该地区的势力,不料事与愿违,他感到很失望。此时,他很想离开东北乃至中国,但冷静一想,作为新闻记者,岂能在危难时退却,应该目睹叛乱的来临,向世界报道。
1929年1月10日,端纳在哈尔滨小游几日返回沈阳,即在旅馆将拜访杨、常二人的事函告张学良。他说,他绝不考虑与杨、常他们合作。信发出不久,他发现张的部属在旅馆内窃窃私语,他很纳闷。翌日六时,他的译员告诉他,罗文于来信,说杨宇霆、常荫槐已被杀死。端纳望望市面,平静如初,未见军队戒严,他将信将疑,难道这是假的?
端纳来到奉天张学良公署,张将杨、常被杀的真相告诉了端纳。经过张的这次行动和张的几次谈话,端纳对张学良增加了信心,辞职的念头渐渐消退,决心不离开张学良,尽管这时南京多次要他回去。历史学家高阳认为:端纳是“真正要了杨宇霆命的人”。
端纳在东北耳闻目睹日本人的横行。他很清楚,只有张学良才能抵制日本的侵略野心。他对张学良的不良嗜好和虚弱身体深为忧虑,因而决定鼓励并协助张学良戒除不良嗜好。他每日早晨或同张学良步行乡间,或打高尔夫球,或在山路骑马,或钓鱼、打猎、游泳,用种种办法引导张学良戒除吸毒的毛病。开始效果还比较好,但时间一长,张不能支持,仍要求打吗啡,端纳不免怜悯。他又依医生建议,让张在与世人隔绝的室中呆一个月,张不愿照办。
端纳与张学良讨论东三省种种建设的计划细目。张为培植政治、技术、科学人材,投资一千万元在沈阳设立了一所东北大学,张学良自任校长。端纳又协助张在政治、军事诸方面都进行了改革。端纳对在张学良身边工作很是满意。
东北的军政建设引起日本人的嫉恨,他们多次向张学良说起老帅生前曾与他们讨论铁路建设计划,并要求同张学良继续讨论。端纳每天陪同张学良参加讨论,他亲耳听到张对日本人声明,毫不知道父亲有这些许诺。端纳对张的态度倍加赞许。
1930年3月,冯玉祥、阎锡山、李宗仁三方面军队的将领五十余人,联合通电反蒋,为壮大反蒋阵容,将张学良也推戴为副总司令。5月,大战爆发后,张学良在蒋介石和反蒋派之间处于举足轻重的地位,北平反蒋派的国民党巾央党部扩大会议除任命张为副总司令外,还任命张为国府委员,并先后派出郭泰祺、贾景德等访问张学良,充当说客。蒋介石为争取张学良,也任命张为陆海空军副总司令,并先后派张群、吴铁城赴沈刚拉拢张学。应蒋的清求,英法驻华公使也出面对张学良施加影响。张静观战局变化,见机而动。
同年9月的一天,张学良在与端纳打高尔夫球时,对端纳说:“今晚南京国民政府高级人物吴铁城来访我。”端纳赶紧说:“这一劳民伤财的战争已经打得很久了,现在是你宣告你态度的时候了,你应该归顺中央。”张学良点点头,端纳继续说:“你应该发表通电,叫北方抵抗蒋军的将领们立即停战,不然的话,你就出兵打他们。”9月18日。张学良发表通电,并决定出兵华北。仅十多天,东北军即完成了对平津地区的占领,历经半年多的中原大战即告结束,晋军和西北军分别被张学良、蒋介石收编。此时,张学良除东北外,华北也落人其势力范围,声望空前提高。
1931年9月18日,日本军队对驻守沈阳北大营的东北军突然发起进攻。当晚张学良和端纳正在戏院看戏,戏结束后,端纳回去就寝。张学良奉行蒋介石“绝对不抵抗”的命令,使东北军蒙受了巨大的损失,东三省沦陷于日军铁蹄之下。
1933年,长城抗战失败。继东三省沦陷后,热河又沦入敌手,国人无比愤慨。蒋介石嫁祸于张学良,张的声望一落千丈,3月7日,张学良代蒋受过宣布下野,准备出洋。8日晚,端纳等陪张赴保定会见蒋介石。蒋介石本来表示要同张风雨同舟,现在却突然变脸要他一人下船,张学良国破家亡,声名狼藉,情绪沮丧。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