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6年修订)

封面

作者:王英鉴主编

页数:237

出版社:中共党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4

ISBN:978750982602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高等学校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推荐教材: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6年修订)》是一本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以思想教育和法律教育为主题、以理想信念教育为核心、以爱国主义为重点,以人生观、价值观、道德观教育为主线、以马克思主义思想政治教育学科为依托,依据大学生成长的基本规律,教育、引导大学生培养、提高思想素质和法律素质的教科书。包括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两部分,主要内容有: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树立崇高理想信念,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加强自我道德修养,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品质,理解法律体系树立法治理念,我国的法律制度。

目录

第一章 大学生活和人生发展
第一节 认识大学生活,适应人生新阶段
第二节 提高独立生活能力,转变学习方式
第三节 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第四节 努力学好“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课程
第二章 树立崇高理想信念
第一节 理想信念是人生的精神支柱
第二节 树立科学的理想信念
第三节 为实现崇高理想信念而奋斗
第三章 创造有价值的精彩人生
第一节 人生观是人生道路的指南
第二节 人生价值的取向与把握
第三节 正确认识人生环境
第四章 弘扬民族精神和爱国主义传统
第一节 民族精神与爱国主义
第二节 新时期的爱国主义
第三节 做坚定的爱国者
第五章 加强自我道德修养
第一节 道德的本质和作用
第二节 继承和弘扬中华民族优良道德传统
第三节 我国社会主义道德的基本原则与基本要求
第四节 公民基本道德规范
第五节 社会主义荣辱观
第六章 遵守道德规范提高道德品质
第一节 遵守社会公德
第二节 树立家庭美德
第三节 恪守职业道德
第四节 培养个人品德
第七章 理解法律体系树立法治理念
第一节 法律的起源与发展
第二节 社会主义法律精神
第三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
第四节 树立社会主义法治理念
第五节 维护社会主义法律权威
第八章 我国的法律制度
第一节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
第二节 我国的实体法律制度
第三节 我国的程序法律制度

节选

  《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6年修订)》:  1.稳定性  信念以一定的社会认识为基础,经过情感深化后,不仅在理智上坚信不疑,而且得到了情感和行为的强烈支持。因此,这比一般认识具有更高的稳定性,一旦形成,就不会轻易改变。毛泽东、李大钊、邓小平等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的坚定的共产主义信念就是明证。当然,信念的稳定性不是绝对的,信念作为一种精神现象是对现实的反映,会随着客观实际的改变而有所变化。科学的信念会随着客观实际的变化不断充实、调整和完善,在现实考验中变得更加稳定,更有活力;而僵化不变、脱离现实的信念往往经不起现实变化的冲击,在现实面前显得脆弱无力。因此,坚定自己信念的过程是一个与现实相结合、与实践相结合的过程。  2.多样性  信念有不同的内涵和层次。不同的人,由于社会环境、思想观念、利益需要、具体经历和性格特征等不同,会形成不同乃至截然相反的信念。即使是同一个人,也会形成关于社会生活不同方面的信念,如在政治、经济、文化以及事业、学业和生活等方面,都会形成不同层次的信念。因而对于一个人来说,其信念也是多种多样的,这些都是信念的多样性的具体表现。面对信念的多样性,一方面要承认这是正常的;另一方面又要看到,在一定社会中,人们的各自信念有相同之处,从而形成共同信念。同一个人的不同信念之间常常具有内在联系,从而形成有机构成的信念体系。其中,高层次的信念决定着低层次的信念,低层次的信念服从于高层次的信念。由于高层次的信念具有最强的统摄力,因而它就代表了一个人的基本信仰。  3.执着性  信念是一种稳定的观念,是在认知、情感和意志的基础上形成的“必须如此”的欲念。一个人一旦坚定了某种信念,就会全身心地投入到信念所要求的事业中去,精神上高度集中,态度上充满高度的热情,行为上坚定不移、始终不渝。但我们应该看到,对于正确的信念,这种执着性往往会促使事业获得成功;如果信念错误,这种执着性就会使行为出现偏差。因此,我们应该树立正确的信念,充分认识信念的执着性,一旦发现自己的信念与客观情况相矛盾,就要及时纠正,绝不能抱住错误的信念不放。  理想和信念是密切联系、相互依存的。理想是信念的根据和前提,信念则是实现理想的重要保障。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2016年修订)》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26936.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