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诗文卷-陈师曾全集

封面

作者:朱良志

页数:304

出版社:江西美术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4804848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全集所收录陈师曾作品包括花卉、山水、人物、书法、篆刻,以及漫画、笺画、刻铜,另收人体现其艺术思想的理论著述、散论,以及诗、词、联、文等。根据存世作品的多少,具体编排为四卷,分别为:第1卷“花鸟画”,第二卷“山水画、人物画”,第三卷“书法、篆刻(附录画铜、漫画、笺画)”,第四卷“画史画论、诗文(附年表)”。  本全集所采录陈师曾作品主要源于国内有其收藏的公立文博机构,另少量来自于海外博物馆所藏,还有部分为正规出版物所刊载;原则上,不收入私人藏品和拍卖市场上所流通作品,但鉴于陈师曾传世作品不多,为尽可能全面呈现其创作面貌,部分私人(包括陈氏后裔)藏品经编撰者集体审鉴后收入,部分拍卖市场流通作品作为小图目列入每卷卷末参阅部分,以供学界参考、研究。  作品基本按照创作年代为序编排,无纪年作品附后,并根据藏地相对集中。同一创作年代作品的前后编排次序,根据版式需要略有参差调整。  全集首设序言,花鸟、山水、人物、诗文作品将在每部分前撰写导语,书法、篆刻合为一个部分撰写,刻铜、漫画、笺画作为书法篆刻卷附录,仅撰简要说明文字。  每件作品的基本信息包括:作品名称、材质、尺寸、年代、藏地。成套的册页作品信息只出现在首页,其他各页仅标注“之二、之三……”;原则上遵循各收藏单位为作品的定名,若作品上有画题而未标注的,此次则补上,无画题者,则仅按照题材类型简单标注。  第四卷所附年表综合比较数位研究者的撰述,并辅以相应照片,择要展示陈师曾的主要人生经历、画学思想和艺术成就。

目录

序言
凡例
导读
中国绘画史

第一编 上古史
第一章 三代之绘画
第二章 汉代之绘画
第三章 六朝之绘画
第四章 魏晋之绘画
第五章 南北朝之绘画
第六章 隋朝之绘画
第二编 中古史
第一章 唐朝之绘画
第二章 五代之绘画
第三章 宋朝之绘画
第四章 元朝之绘画

第三编 近世史
第一章 明朝之绘画
第二章 清朝之绘画
中国文入画之研究
文人画的价值(白话文)
文人画之价值(文言文)
文人画之复兴
论文、序、跋等
清代山水之派别
清代花卉之派别
对于普通教授图画科的意见
绘画原于实用说
中国人物画之变迁
中国画是进步的
槐堂论画语录
学画之心得
槐堂论篆刻语录
篆刻小识
在通州师范校友会第二次会上的讲话
评《太平洋报》
跋周迥章《恧庵印谱》
在徐悲鸿赴法留学欢送会上的发言
范仲林《蜂腰馆诗集》跋
义宁陈衡恪继妻汪氏之墓碣
俞剑华《最新图案法》序
胡梓方《诗庐诗钞》序
范罕《蜗牛舍诗》序
评点范罕《蜗牛舍诗》
译文
欧洲画界最近之状况
题画记等
一、题画记跋
题山水花卉册页
题人物图
题钟山残雪图
题梅花扇面
题竹石图
陈师曾书画篆刻润例
题红梅图
题山水册页
题西山策蹇图
题兰石图
题团扇
题花卉团扇
题碧霞元君祠图
题芍药图
题山水扇面
题芭蕉图
题山水图
题水仙红梅图
题仙鹤图
题姚茫父扇面
题读画图
题拟汉故事画扇面
题石涛山水册页
题盆莲图
题临渊阁图
题蔷薇扇面
题水墨山水图
题听秋图
题山水立轴
跋李晴江墨兰册
题布袋和尚图
题杨诚斋诗意图册
题临沈周山水图
题牡丹轴
题临梅瞿山山水立轴
题桃榴枇杷图
题麻雀扇面
题墨竹图
题墨竹图
题山径松关图
题钟馗图
题石榴南葵图
题墨兔图
题山水扇面
题兰竹图
题蕉叶砚图
题山水扇面
题画松扇面
题墨竹轴
题牡丹立轴
题梅花图
题赤竹翠石图
题八哥图
题李瑞清书画
题上方探幽图
题青山满目立轴
题携酒与鱼图
题菊石图
题猴戏图
题小册页
题槐堂读书图
题荔枝扇面
题山水扇面
题山水扇面
汪蔼士润笔单
题山水图
题兰竹扇面
题山水扇面
题设色天竹图
题松石图
题石涛(传)梅兰竹石图卷
题石涛古木丛筱图卷
题山水扇面
题花果图
题松风孤亭图
题古无人踪图
题秋林图
题江宁城郊图
题栖霞山一角图
题鸡冠花图
题竹石榴图
题花卉图
题竹石图
题花卉轴
题豆蔻花图
题兰石扇面
题蝴蝶花图
题竹与牡丹图
题桢桐图
题栀子花图
题山水图
题菊花萱草图
……

信札
诗(上)
诗(下)

联语
陈师曾年表

节选

  《陈师曾全集(诗文卷)》:  予迩来在女子师范学校教授图画,关于普通教授图画科略有意见。诸君皆大学校之士子,又皆于课余之后从事美术,平日关于普通教育方面,谅不多注意焉。兹略为论及之。  现今图画教育书籍颇夥,惟多注重小学。大率关于五龄至七八岁之孩童教授时,有形式的教案。予未尝注意,故不谭。今日所讲者,非专门高尚之画,亦非小学形式的教授,但予所言,虽非形式而可包含于内而为抽象的普通教育。何以中西学校皆不可不有图画科?其理由有二:(一)精神上美感教育,养成高尚思想之人格。因感情而引起美感,无论何人均有之,即动植物亦何尝不然?孔雀之彩翼,牡丹之美色,即其例也。何况人为高等动物,故美感尤富。但因知识之相差,文明人之美感与野蛮者当又不同。惟教育可以变化气质,增进知识,养成完尚之人格。(二)技能上之练习。目观手摹,以练技能,不特图画可以进步,即人之视察力亦当趋于灵敏。故美感教育对于社会上应用之点甚多,音乐、体操皆包含其中,图画不过其狭义者耳。  就以上图画二方面而言,个人之行为,国民之特性,可由美术而表现之。英、法、土、波斯、印度诸国人情与我国不同,故诸国之图画亦然。是美术者,所以代表各国国民之特性,其重要可知矣。但研究之法,宜以本国之画为主体,舍我之短,采人之长。其法大略如此。例如我国山水画,光线远近,多不若西人之讲求。此处宜采西法以补救之。风景雨景,我国画之特长,宜保守其法,而更加以深心之研究,使臻于极佳境界而后可。他如树法、云法,亦不若西法画之正确精似,故观察方面当更须留意。  现今图画中有商业、工业之图案。我国古时,非不有之,鼎彝等器,即是明证。惜今无其法。若采用西法,应用个人之技能,以发展国粹,得中西画法双方讲求之益,亦甚紧要也。  现时学校所有之图画,种类颇多,然有数种可不用者,钢笔、指画、漆画是也。如已工毛笔画者,可不必再习手指画;通铅笔画者,无须更讲钢笔画。国人习惯用毛笔,故毛笔画似较为宜;西人常用钢笔,故钢笔画实为便当。他如铅笔之易用,又便于绘实物,故小学校亦当注重铅笔画之教授。至毛笔画中又有二种之别,水彩画、墨笔画是也。水彩者,西洋之毛笔画也。水彩画便于写田野风景,墨笔画宜于作想象画意,其特点相异,故用笔亦不相同。但画法均不出三种:(一)临画。仿范本。(二)写生。对实物。(三)记忆画。记忆画者,即作画时,目前不置一物,而将平日所曾临者、所写者、所见者,任笔挥洒写出之谓也。此种画法最为有益,一可比较前日临画时曾留意否,一可练习记忆力与理会力,补助画法进步,收效不鲜。要之此皆所谓自在画也。又有器械画,即普通教育之几何画也,如画一圆、二圆、大圆切小圆之类。他如投影画、透视画,亦皆此画中之一种,对实物而写其形象,其阳阴向背凸凹诸态,无不惟妙惟肖。但此种之画法,中学校之士子始克理会,至小学校,仅可教授平面画而已。此外又有图案画Design,亦应用画之一种。至欲达工业上应用之美术,非自在画与器械画相合而研究之不可也。就以上三种画法言之,临画一法尤为重要,故兹分条言之。  临画之要,在先习古人如何用笔,如何位置,如何赋色,而后能知画中之气韵与夫美术之所以有价值也。然临画岂易言哉?临一部分可谓之临(何子真临汉碑法可作画法。何氏临字,其法初或取一钩而研究,次就勒式,或先研究间架,再及用笔。如是则字法之根本明悉。根本固,枝叶自茂矣。习画亦何尝不然?如画山水,宜先临树法、点法,再及石法。如是由浅及深,则全幅自有可观。此芥子园一画所以可贵也)。临全幅亦可谓之临,临固一也,而程度又有高下之别,练习时间长短乃使之然。断难于短期时间之练习,遂克人古人之堂奥。虽然,古人之佳境,非不可学而得也。苟能以精细之心思,体古人之胸襟,以我即古人,古人即我,又以充分之时间,日浸月染,其不能蒸蒸而上者未之有也。但临画时不特当知古人之佳境,尤须明古人之所以佳处。此临画一法所以非完全之画法也。盖范本之由来,为先从实物之影像而出。惟古人之经验多,而写作娴熟,而后所画者妙且肖。后生无其学识,故虽同对一实物,然所作者究相悬殊。故初学习画,固重临摹,又须常体实物。苟如是,古人之佳境自可知悉,而临画时,自觉胸襟快爽,心意专一,大有水银洒池,无孔不入之势;夫然后所作者,所临者,始可惊人。否则,抛弃古人之笔法,而独从事于写生,工则工矣,其如非画何?此照相片之所以无价值也。何则?仅有形似而无神韵故也。  画中“六法”,南齐谢赫曾言及之。但就其先后次序而论,彼之“六法”,系评画之语,非画法也(邹小山曾有此论)。盖初学习画,须先研究用笔写形,次赋彩,又次经营位置、传摹移写,而后可称为画。有画后,始可评其佳者,日气韵生动。今谢氏不以骨法用笔冠诸第一,气韵生动列于第六,诚可怪也!  临画一法之重要,即如前节所言矣。但临画者,恒有间架大小不称之虑,而难得惟妙惟肖之方。此种困难之点,可依下法而免除:(一)摸法。摸以纸覆诸范本之上,用铅笔钩其间架、位置;次置范本之侧,以浓墨醒之;终置诸画纸之下,始对范本临之。如是则位置不差,而古人之笔法、气韵俱可得矣。此包慎伯临字之法,亦可应用于画者也。(二)分段临摹法。其法不用稿纸,先将范本分诸数段,画纸亦如之,后逐段临之。如是则间架大小亦可与范本相合,不至有树大房小之疵。然此法仅可施诸习画程度稍高之人,至如小学,当以对临较佳,否则无心思之临摹,有何益乎!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诗文卷-陈师曾全集》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24815.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