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戴静著
页数:123
出版社:湖北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21608927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共分为七章, 主要内容包括: 绪论 ; 中国金融发展、创新的特征事实 ; 金融发展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 金融发展与技术模仿 ; 金融发展与自主创新 ; 金融发展与创新转换 —— 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等。
目录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研究背景及目的
第二节 国内外研究综述
第三节 论文研究思路、研究方法
第四节 研究内容及结构安排
第二章 中国金融发展、创新的特征事实
第一节 中国的金融发展概况
第二节 中国金融发展度量
第三节 中国创新活动概况
第四节 中国金融发展与创新的关系初探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三章 金融发展对创新的影响机制分析
第一节 创新活动的融资约束问题
第二节 金融发展促进创新的直接作用机制
第三节 金融发展促进创新的间接作用机制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四章 金融发展与技术模仿
第一节 技术模仿与追赶
第二节 信贷约束下的技术模仿基准模型
第三节 金融歧视下的技术模仿模型
第四节 实证检验:金融歧视、所有制结构和技术模仿
第五节 本章小结
第五章 金融发展与自主创新
第一节 信贷约束下的自主创新基准模型
第二节 金融歧视下的自主创新模型
第三节 实证检验:金融歧视、所有制结构与创新产出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六章 金融发展与创新转换一从技术模仿到自主创新
第一节 “中等收入陷阱”的挑战
第二节 两阶段技术进步模型及其应用拓展
第三节 实证研究:金融歧视、所有制结构与创新转换
第四节 本章小结
第七章 研究结论及展望
第一节 研究结论与政策思考
第二节 本书创新点
第三节 研究展望
参考文献
节选
《中国金融发展对创新的影响研究 基于金融歧视的视角/湖北经济学院学术文库》: 但是现实中,经济学家们却发现,技术后发优势似乎没有发挥作用,数据显示富国和穷国之间的差距越来越大,并呈现出一种“俱乐部收敛”的增长规律,如Pritchett(1997)的研究发现,从1870年到1990年,世界上最富裕国家和最贫穷国家之间的生活水平差异扩大了五倍,因此他推测国家间的经济增长在长期将呈现巨大的差异。年代稍近一些的研究(Barro&Sala—i—Martin,1992; Mankiw,Romer&Weil,1992; Evans,1996)也发现,大部分国家的增长显示出一种平行增长路径(parallel growth paths),同时,富国穷国之间的差距不断扩大,穷国的增长路径并没有实现向富国的收敛。如Mayer Foulkes (2002)对1960至1995年国家间人均收入差距进行了研究,他发现富国穷国之间的人均收入差距以年均2.6%的速度扩大。同样,Maddison(2001)用1950至1998年的数据对同样问题进行了测度,他估计的结果是年均1.75%。以上事实让我们产生了疑问:既然穷国具有技术后发优势,那么为什么穷国富国之间的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越来越大? 这些事实说明,技术后发优势不是自动实现的。对于这个现象,Aghion(2009)的解释是:技术的扩散不是免费的,技术的运用是有条件的,采纳技术的国家需要根据自身的禀赋对技术进行本土化。他指出,这种学习和模仿先进技术,将技术进行本土化的转化活动,并不是简单的模仿和移植。原因在于,并不是所有的技术都能用文字和编码来表述,还存在着大量的缄默知识,这些缄默知识是难以简单的复制和照搬照用的。此外,先进的技术通常嵌于具体的载体中,比如体现在先进的机器设备上,或者具有高技能的工程师的头脑里。因此,尽管从形式上看,技术本土化是一种模仿行为,与R&D具有截然不同的特征;但本质上看,它仍是一种创新活动。因为,将先进技术进行本土化的过程,不是一个生搬硬套的过程,不是一个简单的复制过程,同样需要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成本,需要结合本国的现实条件,根据本国资源禀赋状况,进行大量的学习,才能将技术消化吸收,进行改进、加工和组合并灵活应用。而这些特征和创新活动是一致的。不可否认的是,与自主创新相比,技术本土化的创新程度相对较低,难度相对较低,但这只是程度上的差异,而不是本质上的差异(Aghion,2009)。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