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赖健清等著
页数:154
出版社:地质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116099852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青海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以区域成矿地质条件的研究为基础,通过对青海省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区岩石和矿石的宏观及微观地质学研究、地球化学分析和矿物流体包裹体测温,将成矿地质作用与成矿作用有机关联,系统总结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的成矿地质作用、矿田(矿床)构造特征、矿产地质与成矿作用特征,开展成矿流体和成矿动力学研究,探讨矿床的成因,建立成矿模式。书中通过矿床地质特征的详细研究,结合锆石u-Pb法同位素定年和矿物流体包裹体系统研究,充分论证了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的“多位一体”的成矿特点,提出斑岩+矽卡岩型+后期叠加改造型铜多金属矿床的成因观点。 《青海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提供了典型矿床成矿规律总结研究方法和研究内容的一个实例,可供有色金属矿床研究、找矿预测和生产单位的技术人员和相关专业院校师生使用。
目录
第1章 区域地质背景
1.1 区域地层
1.2 区域构造
1.3 区域岩浆岩
1.4 区域矿产
第2章 矿床地质特征
2.1 矿区地质
2.1.1 矿区地层特征
2.1.2 地层岩性特征
2.1.3 矿区构造
2.1.4 矿区岩浆岩
2.1.5 变质地层地球化学特征
2.1.6 围岩蚀变类型
2.2 矿体特征
2.2.1 矿体类型及其产状
2.2.2 矿体空间结构与空间分布规律
2.3 矿石特征
2.3.1 矿石自然类型
2.3.2 矿石化学成分
2.3.3 矿石矿物成分及矿物组合
2.3.4 矿石结构构造
2.4 成矿期和矿化阶段
2.5 矿化分带研究
2.5.1 矿化蚀变带
2.5.2 矿体产出特征
第3章 成矿地质作用及成矿地质体
3.1 成矿地质条件
3.1.1 地层条件
3.I.2 构造条件
3.1.3 岩浆岩条件
3.1.4 岩浆岩的地球化学特征
3.2 成矿地质体的成因特征
3.2.1 变质岩的岩石学特征
3.2.2 变质岩原岩类型罔解
3.2.3 矿区沉积相的初步探讨
3.2.4 岩浆岩源区性质
3.2.5 岩浆岩形成的构造背景
3.3 成矿地质体的厘定
3.3.1 褶皱与成矿的关系
3.3.2 断裂与成矿的关系
3.3.3 接触带与成矿的关系
3.3.4 岩浆岩与成矿的关系
3.3.5 成矿地质时代
3.4 成矿地质体的含矿特征
3.5 成矿深度讨论
第4章 成矿构造系统与成矿结构面
4.1 矿区构造基本格架
4.2 成矿结构面特征
4.2.1 岩浆侵入构造体系
4.2.2 褶皱构造体系
4.2.3 断裂构造体系
4.2.4 构造应力场演化
4.3 成矿结构面组合关系分析
4.4 成矿结构面活动时空机制及构造关系探讨
4.5 建立成矿/矿田构造体系
4.5.1 矿体定位的构造条件
4.5.2 导矿、容矿构造
第5章 成矿流体及成矿热(动)力学
5.1 成矿流体的矿物学标志
5.1.1 围岩蚀变类型
5.1.2 蚀变分带特征
5.1.3 地球化学障特点
5.1.4 围岩蚀变组分变化研究
5.2 流体包裹体特征
5.2.1 样品采集及流体包裹体岩相学特征
5.2.2 流体包裹体硅微测温
5.2.3 流体包裹体成分分析
5.2.4 讨论
5.2.5 小结
5.3 稳定同位素特征
5.3.1 硫同位素特征
5.3.2 铅同位素特征
5.3.3 氢氧同位素特征
5.4 微量元素及标型矿物特征
5.4.1 实测地层剖面地球化学研究
5.4.2 赛什塘矿区地层含矿性的综合评价
5.4.3 稀土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4.4 成矿元素地球化学特征
5.5 络合物的恢复和物理化学条件
5.5.1 铜的迁移形式
5.5.2 铜的沉淀机制
5.5.3 成矿流体逸度
5.5.4 成矿流体pH值和Eh值
5.6 成矿动力学过程探讨
5.6.1 成矿动力学背景
5.6.2 流体演化过程
第6章 成矿模式
6.1 矿床成因
6.2 控矿因素分析
6.3 成矿物质来源
6.4 成矿深度与温度
6.5 成矿就位方式
6.6 成矿机制
6.7 矿化及蚀变分带
6.8 成矿模型
第7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节选
《青海赛什塘铜多金属矿床成矿条件与成矿规律》: ①北西向层间滑动及层间剥离构造:该构造在矿区地层中发育,系褶皱形成过程中伴生的层间滑动,多产于不同岩性的换层部位,并多为岩浆侵入形成岩枝或岩脉。产于大理岩与变质粉砂岩或黑云母千枚岩接触部位的层间滑动及剥离构造对成矿最为有利。此种构造不仅控制着矿体的时空分布,而且控制着矿体的后生改造。 ②东西向压扭性断裂:位于43勘探线附近,走向71°~251°,断面倾向北西向,倾角500~700,向西延长3000m以上。该断裂形成于北西向褶皱构造及石英闪长岩体侵入和成矿之后,由断层构造角砾岩组成,切割错断赛什塘背斜北西段的轴线。 ③南北向的隐伏压扭性断裂:位于40—52勘探线以南,走向近南北,断面倾向西向,倾角80°左右,长度约1000m,对地层及石英闪长岩造成错断。 (3)节理 矿区各类岩石节理较为发育,尤以砂岩及侵入岩更为强烈。据统计,走向北东向(30°—40°)一组最为发育,密度也最大;次为走向北西向(315°~325°)的一组。前者较后者形成早,一般有岩脉和石英脉充填,后者则形成较晚,无充填物,并切割前者。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