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柴生芳的故事

封面

作者:李战吉 著

页数:256

出版社:甘肃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22604974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柴生芳,甘肃宁县人,1969年7月出生。2014年8月15日,柴生芳在任职甘肃临洮县县长时因劳累过度在办公室不幸去世,年仅45岁,被中组部追认为“全国第一共产党员”,是新时期共产党人的楷模。《柴生芳的故事》,通过发生在柴生芳身上的真实故事,把一个未加雕琢、质朴天然的柴生芳呈现给读者,让读者感受到一个胸怀祖国、对党忠诚、尽心竭力为人民谋利益,永葆共产党人本色的鲜活的柴生芳。

作者简介

李战吉,祖籍山东,长于北京。先后在陕北插队,东北当兵,北京做工。中国人民大学毕业,文学硕士。教过书,当过公务员。做过记者。曾任助理研究员,评为主任编辑。终任高级记者。草拟大量部队、工厂、机关公文,写过一些文艺方面的文章,发表不少新闻作品。著有《霓虹港湾——香港文化的源与流》《文苑拾穗——文艺理论集》《西北掠影——通讯特写选》《古代爱情小说赏析》(与人合作)以及纪实抒情长诗《柴生芳之歌》。从1997年被人民日报社派驻甘肃,至2010年在甘肃从事新闻工作13年。曾任人民日报驻甘肃记者站站长、人民日报社甘肃分社社长。任甘肃省第九届、第十届政协委员。被甘肃省庄浪县、泾川县授予荣誉公民称号,被甘肃省平凉市、白银市授予荣誉市民称号。

本书特色

柴生芳生前是甘肃省定西市临洮县委剐书记、县长。十几年来,他始终牢记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责任,始终把群众冷暖、百姓疾苦放在心头。生活在群众中。工作在第一线,躬身为民、夙夜在公,直到生命的最后一刻,书写了对党和人民的无限忠诚,在群众心中树起一座丰碑,不愧为新时期广大基层党员干部的优秀代表。
请看由李战吉所著的《柴生芳的故事》。

目录



引言

修身篇

花篮献给柴县长

味道临洮

李家龙宫的“讲解员”

考古现场的“民工”

求学之路

洋博士的“草帽面”

事故引出的故事

顶撞了县长之后

才学跟着项目跑

聊出来的思路

用权篇

打工的哥哥回来了

小羊住上了“小洋楼”

让孩子重新走进学校

彝族同胞的感慨

集中供热暖民心

小水电站的水要端平

站在上访人的角度想想

为人民服务不是空话

紧紧绷住这根弦

法理情的平衡点

律己篇

开门办公

我是农民的儿子

挥之不去的“恋旧情结”

一个油饼子

“土台子”唱出“洋大戏”

县长和我们一起写材料

看病看出了“医联体”

柴县长的清廉没得说

县长一家人

县长和书记

谋事篇

安全生产必须落到实处

人命大如天

医院里的“不速之客”

苟家山的六件大事

柴生芳的“经济学”

眼镜后面的微笑

一次现场办公会

受灾群众建新房

博士听起了中学课

最后一次常务会

创业篇

办公室里的“作战图”

六上北京为一“梦”

一心画好“产业树”

柴生芳与马家窑

“文化雪球”

为金融扶贫铺路

“金扁担”挑起“聚宝盆”

当好贫困农民的管家

马不停蹄的“招亲人”

他给小山村带来了希望

做人篇

共产党的干部不能怕群众

老张的房子

天气时刻放心上

车翻人亡之后

县长“镇魔”记

“实在”招商

龙官修龙宫

柴县长是个实干家

企业的免费“高参”

老百姓的靠山

附录一 柴生芳工作笔记摘抄

附录二 柴生芳之歌

后记

节选

《柴生芳的故事》:  考古现场的“民工”甘肃省的敦煌市和瓜州县的交界处,有一个汉晋时期的驿站遗址,叫“悬泉置”(汉代称驿站为“置”)。由于遗址受损严重,国家文物局同意进行抢救性发掘。  1990年,柴生芳从北大考古系毕业,分配到甘肃省考古研究所。还没等收拾停当,他就被所里派去发掘悬泉置遗址。何双全是当时的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汉简研究室副主任,负责发掘工作。柴生芳二话没说,跟上何双全,和其他队友一块儿赶往发掘现场。  遗址虽然在公路沿线,但是西距敦煌城64公里,东去瓜州城60公里。四周是一片茫茫的戈壁滩,没有人烟,寸草不生,唯一的水源就是沟里的山泉。那是半山腰涌出的一股泉水,当地人称“吊吊水”。柴生芳早就熟知了《西凉异物志》里的那段记载:“汉贰师将军李广利西伐大宛,回至此山,兵士渴乏,广利乃以掌拓山,仰天悲誓,以佩剑刺山,飞泉涌出,以济三军,人多皆足,人少不盈,侧出悬崖,故日悬泉。”考古发掘可不像传说一样浪漫。那时,虽然只是深秋时节,戈壁滩上却已经纷纷扬扬飘起了雪花。考古所发掘小组有六个人,还雇了一个三四十人的民工队。柴生芳和工友们一块儿动手,搭起简易房,就算是有了办公室、宿舍和仓库。一日三餐吃的是土豆、白菜、榨菜挂面,喝的是从敦煌拉来的水,供不上的时候就喝点苦涩的“吊吊水”。  开工的时间到了,柴生芳早早地“武装”好了。  扣上从家里带来的一顶旧帽子,戴着一副借来的太阳镜,穿上学生时代的旧衣服,围上所里统一配发的花围巾,就和同事们上了工地,忙活起来。  第一天就出土了1000多枚汉简。在这批汉简里,“悬泉置”这个名字第一次进入了人们的视野。课堂里的知识有了施展的天地,柴生芳不知疲倦地投入了野外作业。白天,他是个“土人”,挖土、铲土、抬土,处处跑在前面,和民工同吃同喝;晚上,他详细记录当天的进展,做些分析研究。  瓜州是有名的“世界风库”。当地有句话说,“一年一场风,从春刮到冬”。遗址里,泥土水分少,草木灰含量高,探方中挖出的灰土,随着大风四处飞扬,呛得人透不过气来。有一回,干着干着,有的工友吃不消,蹲在一边避风去了。正在辨别文物的柴生芳停下手里的活,拉拉布帽,正正太阳镜,紧紧花围巾,拿上铲子,三步两步下到探方里,一铲一铲地挖了起来。何双全副主任乘机给大家打气:“你看人家大学生,比民工还‘民工’呢!”大家哈哈一笑,也纷纷走进探方,重新开始了艰苦绷致的工作。  发掘越来越深入,柴生芳越来越认真。他每天一蹲就是两三个小时,一边修理探方四壁,一边小心搜寻遗物;大到一块土坯,小到一截儿木片,都仔细地清理出来。就是这样,他发现了第一张西晋文字纸文书,他负责的3个探方成了工地的样板。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柴生芳的故事》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22363.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