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毘山

封面

作者: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博物馆 主编

页数:712

出版社:文物出版社

出版日期:2006

ISBN:9787501018888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后记

  诚如本报告第一章所引,20世纪50年代浙江为数不多的几次正规的(科学的)、大型的考古发掘几乎都在湖州,邱城遗址和钱山漾遗址的发掘不仅将包含印纹陶堆积的地层分开,而且其中的“三叠层”堆积更为本地区考古学文化谱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昆山遗址虽然很长时期没有进行大规模的系统考古发掘,其重要性却不言而喻,相关的考古调查和关注一直没有停止过,在此要向那些付出辛勤汗水的前辈们致敬。

  2004年度昆山考古发掘,是一次了解遗址基本面貌的好机会,也是我们工作的第一步。尽管遗址(点)分布面积大、文化堆积延续时间长、各遗址之间的时空关系等尚不明朗,但本次发掘还是从一个侧面、一个局部揭开了昆山遗址的面貌,也为进一步的遗址保护提供了科学的考古学依据。本次工作得到国家文物局批准,是在基本建设项目中的抢救性发掘。在此之前,浙江省文物局、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湖州市文物局、湖州市博物馆等相关领导对此倾注了大量的心血。遗址的发掘同时也得到了建设单位湖州市民政局的大力支持;发掘地隶属昆山村,也得到了八里店镇昆山村委会的大力支持,在此特表感谢。

  浙江省文物考古研究所所长曹锦炎先生,在发掘前期作了大量的联系工作,并多次检查考古发掘质量,还对湖州市博物馆历年来采集及本次发掘的青铜器残件提出了有益的见解。百忙之中曹先生还安排了本报告的出版事宜。

湖州市文物局副局长柴培良先生和文物处处长吴马林先生为本次发掘作了大量的协调工作,湖州市博物馆馆长黄建祥先生和副馆长闵泉先生、潘林荣先生也为本次发掘的准备工作付出了辛勤的汗水,室内整理工作及场地安排等也得到了他们的支持。

  本次发掘前,我所芮国耀先生、马竹山先生和湖州市博物馆的工作人员先期进行了探沟试掘,其中TGl的试掘为本次的总体发掘打下了良好的基础。芮国耀先生还提供了1995年毘山遗址试掘的资料。

目录

目录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湖州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一自然环境

二历史沿革

第二节历年来湖州市的考古调查和发现概述

第三节昆山遗址的考古调查和发现概述

第四节2004年度昆山遗址的发掘经过和室内整理

一发掘经过

二室内整理

第二章地层堆积和堆积过程的分析

第一节典型地层剖面举例

一(TG3)-T311-T211-T111-T011北壁地层

二TE009-T009-T109-T209南壁地层

三T010)-T009-T008-T007东壁地层

四T006西壁、北壁和东壁地层

五T106东壁地层

六TG2南壁地层(局部)

第二节堆积过程的分析

第三章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

第一节概述

第二节西区墓葬

一概述

二西区墓葬土台堆筑过程和坯料形红烧土(块)

三西区第一排墓葬

M18

M22

M21

四西区第二排墓葬

M5

M4

M6

M24

M1

M14

M13

M12

M16

M15

M10

M11

M19

M20

五西区第三排墓葬

M23

M7

M26

M3

六西区第四排墓葬

M25

H17

M2

M9

M8

第三节东区墓葬

一概述

二东区中组墓葬

M28

M34

M30

M33

M39

M32

M54

M38

M43

H46

H42

H47

M51

M37

M40

M41

M48

M49

M50

H45

M61

三东区北组墓葬

M35

H27

M36

M29

M31

……

一关于“钱山漾遗存”——以侧扁足鼎、弧脊形鱼鳍足鼎为代表的遗存

二昆山遗址高祭台类型遗存的初步分析

三目前研究中存在的相关问题

附表

附表一F2之Z35~z4l情况登记表

附表二Z14~Z17情况登记表

附表三建筑I柱坑和柱痕情况登记表

附表四建筑Ⅱ柱痕情况登记表

附表五建筑ⅢDl~D7情况登记表

附表六H14出土陶片统计表

附表七H15出土陶片统计表

附表八T21l第⑥层陶片统计表(20040526)

附表九T212第⑥层陶片统计表之一(200400705)

附表一0T212第⑥层陶片统计表之二(20040705)

附表一一T211第⑥层陶片统计表(20040707)

附表一二T211第⑤层陶片统计表

附表一三T212第④层陶片统计表

附录

附录一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C测试报告之一

附录二北京大学加速器质谱(AMS)C测试报告之二

附录三昆山遗址的孢粉和树木遗存分析报告

附录四昆山遗址出土G1③:99、Gl⑤:254标本检测结果

后记

英文提要

节选

文摘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湖州市的自然环境和历史沿革

  一自然环境

  湖州市位于浙江省北部,北依太湖,西为天目山,东、西苕溪经湖州人注太湖。(图一)现行政下辖安吉、长兴、德清三县,市区下辖吴兴、南浔两区,地理坐标为北纬3052’,东经12006’。太湖流域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冬季受大陆冷气团侵袭,盛行偏北风,天气寒冷而干燥;夏季受海洋气团的控制,盛行东南风,水汽丰沛,天气炎热而湿润。本流域具有四季分明、雨量丰富、热量充裕的气候特点。

  太湖西南部,也即湖州市所在的地理环境有如下四大特点:

  1.地属长江流域——下游

  长江流域的界线,北以巴颜喀拉山一岷山一大别山一淮阳丘陵等与黄河和淮河流域为界;南以横断山脉等与澜沧江、元江和珠江流域为界;东南以武夷山、黄山、天目山等与闽浙水系为界。湖口以下至长江口为下游段,下游段江阔水深,多洲滩,河道分汊呈藕节状,江阴以下河段渐宽,至长江口呈喇叭形。长江三角洲北部,地形平坦,水网密布,与淮河流域问的分界很难划分,通常以通扬运河为界,其南部沿杭嘉湖平原南侧丘陵与钱塘江流域分界。长江下游段的主要支流有:南岸的青弋江、水阳江、秦淮河、黄浦江;北岸的巢湖水系、滁河等。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毘山》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1949.html

Recommended For You

  • No conte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