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川陕边红区漫记

封面

作者:张青云著

页数:327

出版社:西北大学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6

ISBN:9787560439884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川陕边红区漫记》所涉及的主要地域是陕西汉中、南郑,四川通、南、巴(原碑坝属通江管辖)部分地区。因为作者张青云是南郑县人,出于对红色革命历史特有的爱好,将站在个人的角度采写的数十篇散文与收集的相关文章集结成册。所涉及的内容:一是红四方面军反三路、六路围剿,开展建立根据地新政权,与反动派进行艰苦卓斗争的战斗经历和民间故事;二是反映苏区军民团结的鱼水深情;三是反映在国民党政府的黑暗统治下,受苦受难的苏区人民对翻身解放的革命激情。

目录

第一卷 红区追踪
心中永恒的丰碑——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总指挥部旧址参观记
红色追忆——红四方面军在福成乡创建苏维埃政府纪事
徐向前在碑坝
短暂的停留 永久的记忆——红军长征路上的故事
红军为何由陕入川
一个影响中国革命历史走向的故事
武志平在川陕边区——创建巴山红色交通线始末
武志平黑风洞遇险记
红色交通线上的传奇故事——三十二名红军智胜一营土匪
巴山游击队诞生记
巴山游击队员的风雨人生——访红西路军战士、巴山游击队员谢顺朝
石马寨战斗
心中的“草街子”
“宏济宫”揭秘
秋攀“红军寨”
碑坝当年闹红时——三位老人对苦难岁月的回忆
红色资源考证记
踏访巴山烽火记
血溅“西河崖”
川陕苏区匪患记
红军剿匪记
刘湘兵败鹰龙山
嘉陵江边的回忆
金杯老人讲“红事”
毛浴古镇传佳话
沙溪王坪铸英魂
王站长叙说革命史
空山坝上话红军
红军人川第一镇
红军渡口架桥记

第二卷 红区人物
川陕省主席熊国炳的传奇人生
陈家坝乡苏维埃干部蒙难记
红区人心中抹不掉的印记
中共地下党员刘典初
巴山红色娘子军
李先念发脾气
神枪手之死
汉水儿女逞英豪
川陕苏区护红人
拜访九旬女红军
红妹当红军
山那边的老百姓
“胡耀邦,我们只叫胡主任”——访曾在川北行署土改团培训的碑坝
老人赵星平
石匠老人忆长征

第三卷 红区文化
川陕边区红标录
川陕边区唱红歌
红军遗址三题
红区石刻标语——纪念红军长征胜利80周年
红军拉练(四首)
“甩绳而上,甩绳而下”的古山寨——红色交通线上的故事
传播红色文化的使者
特殊的盛典

第四卷 附录
南郑,红色名片——南郑县红色文化追踪
从南郑走出去的将军——陈家贵的故事
巴山深处党史痴情人——记党史业余爱好者张青云
虽苦犹荣其乐无穷——作者自述
后记

节选

  《川陕边红区漫记》:  心中永恒的丰碑——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总指挥部旧址参观记岁月匆匆,历史沧桑。举世闻名的中国工农红军不屈不挠、英勇顽强的革命精神,激励着一代代中国人民。这种精神成了我们向往和平、珍惜幸福生活的永恒的丰碑!2008年3月20日,满目的油菜花儿争相绽放,花香阵阵沁人心脾。笔者沿着1932年红军由陕人川的路线,踏着当年红军留下的足迹,从红七十三师驻扎过的碑坝出发,前往四川省通江县城参观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总指挥部旧址。  位于川北通江河岸的通江县城,车流如梭,人头攒动,一派兴旺发达的繁华山城,风姿招展。坐落于通江县人民医院一侧的巍峨高耸的飞檐翘角古庙宇式建筑物兀立眼前,叶选平题写的“红军广场”四个遒劲的红色大字映衬着高大墙壁上生龙活虎的红军群雕,把思绪引入到红色革命年代,使人浮想联翩。左侧的“智勇坚定,排难创新,团结战斗,不胜不休”红四军训词,给人一种战无不胜的壮志和力量。右侧的“川陕苏区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的第二大区域,川陕苏区有地理上、幅员上、战略上和社会条件上的许多优势,川陕苏区是扬子江南北两岸和中国南北两部间苏维埃革命发展的桥梁,川陕苏区在争取苏维埃新中国的伟大战斗中具有非常巨大的作用和意义”一段话,是毛泽东同志在中华苏维埃代表大会上对徐向前为红四方面军总指挥,张琴秋为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在通江创建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和与四川军阀刘湘、田颂尧英勇战斗取得革命成功的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沿石阶而上的是雄伟壮观的牌楼,牌楼正门上方是由江泽民同志题写的“红四方面军总指挥部旧址纪念馆”,十四个大字与对面峭壁上的“建立苏维埃政权”巨幅石刻遥遥相望。进入牌楼大门后,一尊手拿望远镜、高瞻远瞩的徐向前石像矗立在“川陕革命根据地军史陈列馆”檐前,尽显将帅本色。紧靠陈列馆一侧,就是“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旧址”石碑。该石碑右侧的陈列一室就是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办公地,室内陈列着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主任张琴秋、副主任傅钟、川陕省委书记袁克服的挂象,还有“推翻帝国主义在华的统治,没收帝国主义在华的工厂、企业私人银行,推翻国民党的统治,建立工农苏维埃政权,统一中国承认的民族政权,实行八小时工作,增加工资,没收地主阶级土地,救农民,改善士兵生活,实行统一的累进税,联合世界无产阶级”,党的十大政纲原件和“斧头砍开新世界,镰刀割断旧乾坤”木刻标语,以及《为工农红军占领通南巴告农民书》《白色士兵托枪来投靠红军十大好处》《红军须知》《战场日报》,毛泽东、项英、张国焘、朱德、周恩来于1934年联合签署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中央政府、中国工农红军革命军事委员会、中国工农红军抗日宣言》,陈昌浩撰写的《红四方面军英勇斗争史略》《紧急动员群众保卫苏区消灭刘湘宣传大纲》《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川陕省苏维埃政府布告》,以及“消灭刘湘,与中央红军共同北上抗日”口号,展示着红四方面军总政治部关于红军政治思想工作的强大导向阵容。  每幅标语、布告、宣言,字字千钧,意义深远,为红军作战和长征取得举世瞩目的胜利发挥了巨大的作用。  陈列二室、三室主要陈列的是红四方面军的战绩。从红四方面军师级干部名单中足以看到红十一师师长陈再道,红二十五师师长许世友等14个师一代名将率领红军指战员和组织苏区人民积极开展根据地的各项创建工作,与四川军阀刘文辉、刘湘、田颂尧、邓锡侯、杨森、刘存厚浴血奋战,获得反三路、六路围攻胜利,成功策应中央红军北上胜利的睿智才能。特别是在竹峪关、洪口、南天门、贵民关、万源、凤凰寨、大面山、麻石场、余家湾、得胜山、平溪坝、青峪口等地的大小战斗中,捷报频传。1932年冬,徐总指挥率部队翻越大巴山一路旗开得胜直下通江城后,红三十一军军长王树声、陈昌浩率红七十三师从碑坝直取南江,徐向前又率红十一、十二师西进巴中,王宏坤率红十师东向万源,张国焘率红军总部及后方机关坐镇通江及苦草坝。1个月之内,共歼敌3个团,溃敌8个团,从此,占据了通南巴3个县城和大片地区,及广元、苍溪、仪陇、蓬安一带,共俘敌6000余人。  6月中旬,反三路围攻结束,经4个月时间,红军先后毙敌1.5万余人,敌旅参谋长李汉成手下就达1万余人,是田颂尧多年屯兵总数的1/3。在宣达战役中,历经1l天时间,歼敌6个团,生俘4000余人,缴枪8000余支,子弹6000余万发,银圆100万余两,棉布20余万匹,棉衣2万余套,还摧毁了敌兵工厂、被服厂,印刷厂、造币厂和大批粮物。1933年9月,刘湘击败刘文辉,结束了四川军阀的混战。刘湘在蒋介石的策动下,先后调集20余万兵力,对川陕苏区进行六路围攻,红军鉴于敌人强大兵力,认真总结了反三路围攻的经验,采取“收紧阵地,积极防御”的战略方针,经过长达10个月的浴血战斗,总计毙、伤敌官兵6万余人,俘敌官兵2万余人,缴获长、短枪3万余支,缴敌火炮100余门,击溃敌机1架。反六路围攻中,12月11日,川陕省召开第三次党代会,确定了当前的紧急任务是深入到群众中去,动员和组织广大群众参加红色斗争,以最大的决心和努力保卫川陕革命根据地,坚决粉碎刘湘的疯狂围攻。由8万多名红军将士、9万多地方武装和广大的苏区人民形成的汪洋大海,显示出了粉碎六路围攻的巨大威力,红三十军政委李先念著名的“空山大捷”为我军历史增添了浓浓的重彩。  陈列室中的四条木凳、一张方桌、一盏马灯,看来十分简陋的斗室,正是徐向前、张琴秋、陈昌浩、李先念、王维舟等红军将领,日夜筹谋,连战连捷的指挥所,一面写着“中国工农红军第四方面军总部”的军旗立地顶天,它向今人昭示着当年“保卫赤区”“赤化全川”“消灭刘湘,与中央红军共同北上抗日”的坚强战斗力、凝聚力。小小的陋室,它是“川陕革命根据地”的摇篮,它是红军革命成功的基石,招展的军旗永远在老区人民心中飘扬!陈列四室中最引人注目的是群众给红军送饭的竹提篮,群众给红军避雨的棕衣、斗笠,群众抢救红军伤病员的担架,群众给红军做草鞋的木耙,以及歌颂红军,喜庆革命胜利的民歌、民谣等,无不凝结着“军民团结如一人”的深厚革命友情。  ……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川陕边红区漫记》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18952.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