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教育社区
www.teccses.org

好在共一城风雨

封面

作者:胡洪侠著;李辉,王刘纯丛书主编

页数:286

出版社:大象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3478475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本书所收文字,皆是20 世纪90 年代作者任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主编时写的“编读札记”。彼时的大众传播还没网络什么事,报纸兴旺,副刊风光,编辑常常呼风唤雨,作者往往一纸风行。既打出“共同的园地,不同的声音”之旗号,“广场”上人多嘴杂,各显神通,你可兴风作浪,他亦拨云弄雨,吵吵嚷嚷,果然热闹。

作者简介

胡洪侠,男,资深媒体人,专栏作家。现任深圳报业集团社委会委员、编辑委员会副总编辑,兼《晶报》总编辑。祖籍河北,生于1963年。1982年初进入新闻界,1992年毕业于中国人民大学新闻学院,获硕士学位。同年南下深圳。1995年,创办《深圳商报》“文化广场”周刊,任主编至2009年。2006年创办“深圳读书月年度十大好书评选活动”,并主持了历届评选。此评选结果每年十一月底公布,是中国读书届最重要的评选活动之一。2009年12月至今执掌《晶报》。

本书特色

★谈文化,谈城市,谈城市文化,谈文化城市。

★许许多多现在人们还喋喋不休的话题那时我们都谈过了,许许多多当时一起读书喝酒衡文论艺的师友如今倒成了风雨故人。

★拿到书之后,看了看目录,好多篇文章的名字都抓住了我,无奈只能一篇一篇往下看,先看了最个抓住我眼球的文章——《当初应该爱你》,在我的臆想里,这篇文章估计多少会有些矫揉造作,那我就先看看它有多造作吧!

文章最段开头是这么写的“思想家的书最是碰不得:一来他们的心思总被问号勾着走,说的话也就不那么轻松,很容易让人失眠;二来他们的命运也总是不济,罕见有顺顺当当走到头的。”然后我就被文章牵引着一直读到最后,然后迫不及待地想向大家推荐这本书,如果非要用一个词来形容这本书好在哪里,那就是“舒服”,精神上充足愉悦的“舒服”。

目录

自序 胡洪侠

第一辑 写于

“ 此开卷第一回也 ”

广场 • 客厅

“ 畏诗症 ”• 文化 • 市场

醉人的笑容你有没有

半夜三更下扬州

烛光里的文化梦

好在共一城风雨

—— 读几位师友的信

文化的动静

“ 想干点正事 ”

“ 当初应该爱你 ”

巧对

“ 模特 ”

千万次的问

—— 兼寄友人

在雨中

“ 常侨居是山,不忍见耳 ”

活着

—— 兼《 读者说文化》 稿约

一路平安

写在 年边上

第二辑 写于

梦中的桥下并非总有银子

无端有感



“ 文化人 ”

如果真是这样

“ 这个样子 ”

有一种思维是绿色的

经常想想……

你的眼神

“ 泪意 ”

凌晨零墨

“ 找呀找呀找朋友 ”

“ 招牌文化 ”

—— 兼答胡显奇先生

想看看 “ 那人 ”

“ 毛边本 ”

“ 文化?什么文化? ”

说说台维

重温两篇文章

稳稳地站立

一封家书

“ 书途同归 ”

风雨南方

“ 我整个人真有点昏了 ”

打开 “ 边界 ”

“ 让我们重新开始吧 ”

“ 喂,你好! ”

上联 • 下联

百读者千言万语文论文化

我们希望

公共空间

书市长短调

相见 • 想见

就这么简单

这样的一个晚上

群落

门里门外

第三辑 写于

“ 我不甘心我的笔舞不出自己的风格 ”

谁会忍心往红酒里掺酒精

画外话

容易吗!

梁羽生应该得意

“ 时装逻辑 ”

这里的变化静悄悄

绝妙序跋

“ 正欲得素心人一谈耳 ”

岂不快哉!

与凌晨对话

前言

“副刊文丛”总序

李辉

设想编一套“副刊文丛”的念头由来已久。

中文报纸副刊历史可谓悠久,迄今已有百年行程。副刊为中文报纸的一大特色。自近代中国报纸诞生之后,几乎所有报纸都有不同类型、不同风格的副刊。在出版业尚不发达之际,精彩纷呈的副刊版面,几乎成为作者与读者之间最为便利的交流平台。百年间,副刊上发表过多少重要作品,培养过多少作家,若要认真统计,颇为不易。

“五四新文学”兴起,报纸副刊一时间成为重要作家与重要作品率先亮相的舞台,从鲁迅的小说《阿Q正传》、郭沫若的诗歌《女神》,到巴金的小说《家》等均是在北京、上海的报纸副刊上发表,从而产生广泛影响的。随着各类出版社雨后春笋般出现,杂志、书籍与报纸副刊渐次形成三足鼎立的局面,但是,不同区域或大小城市,都有不同类型的报纸副刊,因而形成不同层面的读者群,在与读者建立直接和广泛的联系方面,多年来报纸副刊一直占据优势。近些年,随着电视、网络等新兴媒体的崛起,报纸副刊的优势以及影响力开始减弱,长期以来副刊作为阵地培养作家的方式,也随之隐退,风光不再。

尽管如此,就报纸而言,副刊依旧具有稳定性,所刊文章更注重深度而非时效性。在电台、电视、网络、微信等新闻爆炸性滚动播出的当下,报纸的所谓新闻效应早已滞后,无法与昔日同日而语。在我看来,唯有副刊之类的版面,侧重于独家深度文章,侧重于作者不同角度的发现,才能与其他媒体相抗衡。或者说,只有副刊版面发表的不太注重新闻时效的文章,才足以让读者静下心,选择合适时间品茗细读,与之达到心领神会的交融。这或许才是一份报纸在新闻之外能够带给读者的最阅读体验。

1982年自复旦大学毕业,我进入报社,先是编辑《北京晚报》副刊《五色土》,后是编辑《人民日报》副刊《大地》,长达三十四年的光阴,几乎都是在编辑副刊。除了编辑副刊,我还在《中国青年报》《新民晚报》《南方周末》等的副刊上,开设了多年个人专栏。副刊与我,可谓不离不弃。编辑副刊三十余年,有幸与不少前辈文人交往,而他们中间的不少人,都曾编辑过副刊,如夏衍、沈从文、萧乾、刘北汜、吴祖光、郁风、柯灵、黄裳、袁鹰、姜德明等。在不同时期的这些前辈编辑那里,我感受着百年之间中国报纸副刊的斑斓景象与编辑情怀。

行将退休,编辑一套“副刊文丛”的想法愈加强烈。尽管面临互联网等新媒体方式的挑战,不少报纸副刊如今仍以其稳定性、原创性、丰富性等特点,坚守着文化品位和文化传承。一大批副刊编辑,不急不躁,沉着坚韧,以各自的才华和眼光,既编辑好不同精品专栏,又笔耕不辍,佳作迭出。鉴于此,我觉得有必要将中国各地报纸副刊的作品,以不同编辑方式予以整合,集中呈现,使纸媒副刊作品,在与新媒体的博弈中,以出版物的形式,留存历史,留存文化。这样,便于日后人们可以借这套丛书,领略中文报纸副刊(包括海外)曾经拥有过的丰富景象。

“副刊文丛”设想以两种类型出版,每年大约出版二十种。

第一类:精品栏目荟萃。约请各地中文报纸副刊,挑选精品专栏若干编选,涵盖文化、人物、历史、美术、收藏等领域。

第二类:个人作品精选。副刊编辑、在副刊开设个人专栏的作者,人才济济,各有专长,可从中挑选若干,编辑个人作品集。

初步计划先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编选,然后,再往前延伸,直到“五四新文学”时期。如能坚持多年,相信能大致呈现中国报纸副刊的重要成果。

将这一想法与大象出版社社长王刘纯兄沟通,得到王兄的大力支持。如此大规模的一套“副刊文丛”,只有得到大象出版社各位同人的鼎力相助,构想才有一个落地的坚实平台。与大象出版社合作二十年,友情笃深,感谢历届社长和编辑们对我的支持,一直感觉自己仿佛早已是他们中间的一员。

在开始编选“副刊文丛”过程中,得到不少前辈与友人的支持。感谢王刘纯兄应允与我一起担任丛书主编,感谢袁鹰、姜德明两位副刊前辈同意出任“副刊文丛”的顾问,感谢姜德明先生为我编选的《副刊面面观》一书写序……

特别感谢所有来自海内外参与这套丛书的作者与朋友,没有你们的大力支持,构想不可能落地。

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得到副刊编辑和读者的认可。期待更多朋友参与其中。期待“副刊文丛”能够坚持下去,真正成为一套文化积累的丛书,延续中文报纸副刊的历史脉络。

我们一起共同努力吧!

2016年7月10日,写于北京酷热中

节选

“当初应该爱你”

思想家的书最是碰不得:一来他们的心思总被问号勾着走,说的话也就不那么轻松,很容易让人失眠;二来他们的命运也总是不济,罕见有顺顺当当走到头的。那天晚上读《顾准文集》,一种很遗憾的心情径自沉下去,千呼万唤也浮不上语词的表面。电视里传来赵传的歌,“ 很丑” 的歌星在唱一首新歌,名字是《当初应该爱你》。是的,当初应该爱你,当初人们应该爱顾准,当初中国应该爱顾准……这首歌的歌词倒也不坏,起码不是一味地死甜,不妨录下(这几句是第二天从一家商场的音响专柜抄来的):

我跪在过去与现在交会的点,祈求天将我所失去的全都还给我。和你相遇太晚,分手太早,只怪我没发现,你对我好……是的,当初应该爱你,可是为何我匆匆放弃。我闭上眼睛,假装我可以忘记,流下的眼泪却骗不了自己……

这首一个人唱给另一个人听的歌,由我们许多人唱给顾准听倒也挺合适。确是“ 相遇太晚,分手太早”,朱学勤则说“ 人们痛惜顾准去世太早,得到理解太晚”,一个意思。朱学勤在他的论文序言里写道:《顾准文集》是“ 当时被排斥在主流学术界之外,一个优秀思想家写给抽屉而不是写给出版社的思想手记”,他的博士论文“ 费三十万言所想说明而且不一定能说明的内容”,却已被顾准在二十年前用三言两语点破,“ 面对如此犀利的先知先觉,我不能不肃然起敬”。

顾准现在被“ 发现” 是一位真正充满博大爱心的思想家,他于20 世纪30 年代参加革命,做共产党的实际工作多年,20 世纪50 年代起遭受不公正待遇,曾两

次被划为“ 右派”,1974 年被迫害致死。二十多年间他“ 只服从真理”(吴敬琏语),精研历史、经济与政治,写下大量笔记。这些笔记整理成《顾准文集》出版后,震动了思想界与学术界。人们终于发现“ 你对我好”。顾准的儿女们在“ 文化大革命” 中同他断绝了关系,后来他们的心情也正是“ 只怪我没发现,你对我好”。顾准的大女儿在一封信中说:“ 在他最需要亲人的时候,亲人远离了他,可是恰恰他的思考,包含着更多的真理。人生只有一个父亲,对于这样的父亲,我们做了些什么呢? ”“ 是的,当初应该爱你,可是我为什么轻轻放弃……” 放弃顾准的当是那个时代吧?朱学勤则提问道:“ 顾准儿女的理解,是迟到的理解”,“ 然而,迟迟不解顾准者,又何止他一个女儿? ” 至今顾准其人其文也并不广为人知,哪里比得上大唱“ 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 的歌星,顾准当然不丑,他的思想也绝不“温柔”。

正准备组织文章向读者推介顾准时,上海远东出版社出版了巴金老人的新作。巴老八年前出了一部说真话的大书《随想录》之后,曾宣布“ 封笔”,但他终于没有在说真话的路上停下来。《随想录》之后又有《再思录》。“ 我闭上眼睛,假装我可以忘记”,巴金老人不肯“ 假装可以忘记”,他说“ 我有声音,就不会沉默。声音哑了,我还会使用颤抖得厉害的手……因为流下的眼泪骗不了自己”。

总不能若干年后再对巴金唱“ 当初应该爱你” 吧!

只识《家》《春》《秋》,不知《随想录》《再思录》,便不懂作为思想家的巴金。

看来,思想家的书最是要读,尽管读起来不轻松,尽管要失眠,“我跪在过去与现在交会的点,祈求……”“ 祈求” 并无用,别“ 闭上眼睛” 就是了。理解不能老迟到;当初没爱,现在爱也不迟。

下载地址

立即下载

(解压密码:www.teccses.org)

Article Title:《好在共一城风雨》
Article link:https://www.teccses.org/717897.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