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美)詹姆斯·沃森(JamesD.W
页数:336
出版社:浙江人民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213076107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沃森先生亲笔致信中国读者,冷泉港亚洲CEO季茂业博士撰文作序!
北京大学教授饶毅、北京大学教授黄岩谊、北京大学教授谢灿、浙江大学教授王立铭特别推荐!
在“20世纪100本最非虚构类著作”中排名第七,被美国国会图书馆评为“88本塑造美国的经典著作”!
一个讲述DNA结构发现过程的经典故事,新增大量从未公开过的珍贵照片、历史资料和注释!
湛庐文化出品
作者简介
詹姆斯·沃森
1928年4月出生于美国芝加哥。
15岁考入芝加哥大学,1947年获得芝加哥大学动物学学士学位。1950年获得印第安纳大学遗传学博士学位。
1953年4月25日,詹姆斯·沃森和弗朗西斯·克里克在一篇题为《核酸的分子结构》的论文中向世人宣告:引导生物发育和生命机能运作的脱氧核糖核酸(DNA)具有双螺旋结构。而这篇论文仅用了1 100个单词和1张图片。1962年,沃森和克里克与英国分子生物学家莫里斯·威尔金斯分享了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世纪60年代,詹姆斯·沃森入主冷泉港实验室,在他的努力下,冷泉港实验室从一个濒临破产的小机构成了世界上最有影响力的综合性科研教育中心。
1988年,詹姆斯·沃森加入美国国家卫生研究院,并于1990年被任命为“人类基因组计划”主任。詹姆斯·沃森是“人类基因组计划”的主要发起者和推动者。
相关资料
[各方赞誉]
如果用了解一个年轻科学家的心态去读这本书的话,这是一本好书,虽然作者对于其他人(特别是异性科学家)的一些猜想并不准确。
饶毅
北京大学教授
DNA双螺旋结构的发现故事或许是科学最富戏剧性的重大一幕:一个20出头的博士后(沃森)和一位年近40的博士生(克里克)以极其原始的方式建模,却奠定了当代生物学领域最重要的理论基础。沃森和克里克胜在他们拥有对DNA双螺旋结构深邃的前瞻性和宽广的学术视野,这两点使他们可以高效地把不同出处的信息创造性地组合起来,最终以最快的速度将人类对生命本质的认识向前推进了一大步。
季茂业
冷泉港亚洲CEO
冷泉港亚洲基因学习中心主任
《双螺旋》这本书,展示的不只是关于DNA双螺旋被发现的历史,更是一段想象力在自然科学中大放光彩的历史。如果我们今天因为过度追求烦琐细节和无懈可击的多余数据,而失去了想象力和创造力的翅膀,也许正是科学的悲哀。我相信,正是想象力和创造力在一次一次地突破人类认知的极限,就如同1953年的DNA双螺旋。
谢灿
北京大学生命科学学院教授
动物磁感应受体基因和“生物指南针”发现者
十几年前念研究生时,我最次读《双螺旋》,不过那时只读到文字。依稀还能记得的,无非是年轻时沃森的张扬与不羁,和一个伟大发现诞生的戏剧性过程。这次循着精选的图,重读下来,才真正体会到“his story is history”。很多批评者会说,这本书也许只还原了故事的一面。但这一面却是最出彩的一面,怎能错过?
黄岩谊
北京大学教授
DNA双螺旋的发现可以称得上整个人类智慧史的尖峰时刻之一。不管你是好奇那段历史的真实面目,关心那些科学英雄的生动形象,还是单纯希望以一个科学家的视角重温那段激动人心的历史,沃森的《双螺旋》都值得一读。整个科学史上,可能都难以找到像沃森这样真实、犀利、充满个人情绪地记叙科学发现历程的书了。
王立铭
浙江大学生命科学研究院教授
科普畅销书《吃货的生物学修养》作者
本书特色
诺贝尔奖得主詹姆斯·沃森里程碑式著作,插图注释本珍藏巨献!
300余幅珍贵历史照片全景展示DNA双螺旋结构波澜壮阔、激动人心的发现历程!
全景讲述DNA双螺旋结构发现历程的经典之作,有着好莱坞式的戏剧张力,又保持了历史叙事的真实性!
目录
赞 誉
插图注释本前言
布拉格爵士推荐序
初版前言
楔 子
01 我的好搭档克里克
02 DNA 是什么
03 拜师卡尔卡
04 初识威尔金斯
05 转投剑桥
06 费尽周折的转学
07 与克里克的第一次相见
08 克里克与布拉格教授的恩怨
09 理论与模型
10 富兰克林向左,威尔金斯向右
11 牛津之行
12 不成功的“三螺旋模型”
13 出师不利
14 卧薪尝胆
15 奖学金之忧
16 我的第一张 X 射线照片
17“DNA
结构不是螺旋状的”
18 查加夫定律
19 群英会巴黎
20 抢发论文
21 鲍林来信了
22 鲍林的“三螺旋”论文
23 第
51 号照片
24 开始制作双螺旋模型
25 曙光初现
26 欣喜若狂
27 尘埃落定
28 来自威尔金斯和富兰克林的证据
29 我们的论文在《自然》上发表了
尾 声
获诺贝尔奖的前前后后
附录
1 最早描述 DNA 模型的两封信
附录
2 第一版出版时被删掉的一章
附录
3 沃森与默克奖学金委员会的争执
附录
4 《双螺旋》的写作与出版过程
附录
5 查加夫的书评及相关争论
致 谢
译者后记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