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廖小凤
页数:460
出版社:中国文史出版社
出版日期:2017
ISBN:9787503484100
电子书格式:pdf/epub/txt
内容简介
古村落是一个完整的生命体,有自己的外形和内核,有自己的精神和灵魂。保护古村落,绝不能被动地对抗岁月的磨蚀,而是更加注重对古村落人文生命的挖掘与扬弃。完整的古村落不仅包括民宅建筑、桥梁、祠堂、古戏台等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同时还应包括与之密切关联的各种民俗、生产生活、婚丧嫁娶、民间信仰崇拜、民间艺术等口头的、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理解古村落就可以理解中国文化的民族密码和历史细节,读懂古村落就可以读懂民间文化的百科全书。
目录
第一章 历史渊源
第一节 位置环境
第二节 历史归属
第三节 李氏源流
第四节 人口变迁
第五节 开基传说
第二章 建筑特色
第一节 风水观念
第二节 家堡合一
第三节 祠堂文化
第四节 书院武馆
第五节 民居宅院
第六节 公共空间
第七节 雕绘装饰
第三章 人文传统
第一节 宗族形态
第二节 崇宗敬祖
第三节 崇文重教
第四节 勤俭孝悌
第五节 行善尚义
第六节 传统山歌
第七节 语言传统
第四章 民俗风情
第一节 元宵香火龙
第二节 宴请礼俗
第三节 特色饮食
第四节 李氏婚俗
第五节 酿酒习俗
第六节 民问禁忌
第五章村民的信仰生活
第一节 土地公信仰
第二节 观音信仰
第三节 先锋信仰
第四节 祭祀习俗
第五节 民俗变迁
第六章 人物风采
第一节 先贤名士
第二节 村民群像
第七章 保护利用
第一节 村情民生
第二节 实践探索
附录
栗园围在江西的位置图
栗园围在龙南的位置图
栗园围在里仁的位置图
后记
节选
《中国古村落丛书:栗园围(中国最美古村落江西·赣州)》: 第五节开基传说不少古村,都有关于开基定居方面的传说故事,栗园围也是如此。《龙南橘瑞堂十修族谱》中载,李申甫徙居龙南迄今已700多年,繁衍二十八世,分支派出,瓜瓞绵延,远布于四川、重庆、万安、宁都、会昌、定南、全南、南康、赣县、赣州市等县市,徙居龙南本埠者更是东南西北四方。据村民报告说,李申甫的后裔无论走得多远,都统一打“橘瑞堂”的堂号。 由于课题需要,笔者对此进行了多次调查,查阅了相关史料,也有了一些新的发现。据清道光年间编撰的吉水谷村李氏史料文集《仰承集》(李桂榕先生提供的吉水谷村李氏史料文集)“仕籍”篇记载:李时,“时,字仲发,明洪武时,孝感瑞橘事,闻官赣州巡检。”《仰承集》“忠孝传”篇记载:“仲发公传,公讳时,字仲发,鼓楼西湖人也,居水东张公石。事母最孝,母病思橘,非其时,诚心访求,遇人遗之,拜受进母,母病即愈。落橘子于床下,产树长盛,乃移床破瓦以承雨露,树成结实。佥谓孝感所致。 洪武间,有司上其事。诏蠲其役,授赣州巡检。南州颠道杨子恭,讳敏、号颠道,作橘瑞堂补传。”根据史料记述,演绎出一段曲折离奇且感人至深的孝道故事,题目是《杨万里与橘瑞堂》(李桂榕整理):龙南橘瑞堂开基祖李申甫的父亲名叫李时。李时的父亲李观世娶了两个老婆,但只有李时这个独生儿子。李时,又名仲发,吉水鼓楼西湖人,住在吉水东面一个叫张公石的地方。李时虽然是独子,却有7个儿子,长子名叫李申甫、次子德甫、三子宏甫、四子祥甫、五子仁甫、六子森甫、七子贤甫,从7个儿子的名字可以看出这是一个重视仁德的大家庭。那一年的冬天来得特别早,野旷天低,遍野苍凉,天气异常寒冷,李时的老母在寒冬的侵袭中久病不愈,茶饭不思,眼看着一天比一天消瘦。李时急在心里,却束手无策。一天,神情恍惚的母亲把李时叫到床前,告诉儿子说自己想吃东西,李时顿时眼前一亮,转忧为喜,立即问母亲想吃什么,他马上让家人做。母亲招了招手,李时把耳朵贴在母亲的嘴边,母亲说,她想吃橘子。李时以为自己听错了,让母亲重复一遍。这回他听得很真切,母亲是想吃橘子。这大冬天的,早过了摘橘子的季节,上哪儿找呀?李时一家人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团团转。李时本来是当地出了名的孝子,他发动全家上下四处寻找橘子,没有找到橘子不说,有些人以为李时大冬天找橘子简直是脑子出了毛病,遭到一番奚落。李时并没有理会别人的冷嘲热讽,每天起早贪黑,渴了喝点凉水,累得走不动了就在路边坐一会儿,晚上就睡在别人的屋檐下或者找个歇脚的风雨亭,李时自己也不知道走了多少路,到过一些什么地方。那天天黑时分,他在路边遇见一个冻得缩成一团的老妇人,仔细看,老妇人头上裹着东头帕,脚上穿着一双露出脚趾的烂布鞋,浑身脏兮兮的,非常可怜。李时想到了自己的母亲,立即脱下身上的棉衣披在老妇人身上,并掏出身上仅剩的干粮放在老人手心里。做完这一切,李时继续往前走,和往常一样,见人就打听橘子的下落。第二天一大早,睡在风雨亭的李时睁开惺忪的眼睛,发现有件棉衣盖在身上,那分明是自己送给老妇人的棉衣,棉衣上面放着几颗金灿灿的橘子。李时似乎明白了一定是老妇人来过,他穿上棉衣,四处寻找老妇人的下落,可是怎么也没找到。李时回到家里,把橘子献给母亲,令人奇怪的是,不知道是赠橘子的老妇人有神功,还是李时的孝心感动了苍天,还是橘子本身的功效,李时的老母吃了几颗橘子后,一天比一天好起来,最后竟然痊愈了。第二年春天发生了一件更加奇怪的事,李时母亲的床底下长出了橘子树,树越长越高,李时把母亲的床移开,揭开屋顶的瓦片让橘子树接受阳光雨露的照射,最后结出圆溜溜的橘子。原来,李时的母亲见儿子求橘千辛万苦,不舍得把橘子里面的白色小子扔掉,悄悄珍藏在自己的床底下,床底下有泥土,且温润,所以长出橘子树来了。这件稀奇事一传十,十传百,在当地传为佳话,都说是李时的孝母之心感人至深,也感动了天地,以至于橘子树长在了屋子里。 南宋杰出诗人、宋绍兴二十四年(1154年)进土杨诚斋(杨万里),吉州吉水(今汀西省吉水县)人,特意为李时补写传记,并题写了“橘瑞堂”。 李时去世100多年以后,到了明朝洪武年间,朱元璋大力倡导孝道、嘉奖孝道之事,知府将李时孝母之事上奏朝廷,朝廷为了表彰李时孝母之事,诏令免除了李时子孙的赋役和劳役,还特别追授李时赣州巡检一职。 据此,“橘瑞堂”堂号来源于孝道,是不争的事实,但对于龙南橘瑞堂李氏开基,却有多个传说,其中一则为《申甫孝母》(根据李继来口述整理),另一则为《南迳口开基传说》(根据李邦添口述整理)。 ……















